配色: 字号:
付宁:教师的权威不能少——听饶杰腾先生谈新课标20060530
2023-05-27 | 阅:  转:  |  分享 
  
教师的权威不能少

——听饶杰腾教授谈“新”课标与“旧”经验

付宁(整理)



前面的话:



推荐两本书:费孝通的《费孝通在2003年——世纪学人遗稿》

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晚年口述》

引发思考:

“把事物看成不同历史阶段的集合体”,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是什么?语文新课标一般性多,特殊性突出少。

介绍两则广告:

1、红金龙广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片面)应该改为“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正确)

2、刘翔教练语

引发思考:

新课标倡导的全“新”理念——不新鲜

新课标反对的“旧”经验——旧不一定过时,旧是生长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明白中国人的精神底子与精神家园究竟是什么?张扬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课标中的表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产物。”60%+40%=90%,是折中的产物。

反思:

工具性中有无人文性?

比如:筷子与刀叉,乒乓球的直握(我国?)与横握(外国?),汉字文化。

比如:韩愈的《马说》中三个不同句式表达层层提升的情感。

工具中就包含的有人文。任何工具都有人文性。(评:一枚硬币的两面。)

语文教学中张扬的人文性要防止滑坡和失落:

语文教学的“交际”功能是“最根本的人文性”。(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他吸收的是现在最流行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交际”功能表现为“作者为读者着想,读者为作者负责。”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不好现象:不尊重作者,不尊重文本。具体体现:

A、审视的眼光,未认真读书就开始审视文本与作者。另外,俯视和仰视的视角也不足取。更不足取的是把文本视为奴仆。——后果:不堪设想,本质是不尊重人。

B、作者为读者负责,就要讲真话,真实地表达。但是,“求真”不是个性的恶性膨胀。真善美标准。(评:也是限制)

总之,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



语文课程的目标该如何理解: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两岸三地在新课改之前的表述有相同之处)

新课标提出:提升语文素养。钟启泉教授也称之为:语文能力目标。语文能力目标与语文素养的并提感觉有些乱。通过12国语文课标的研究提出,“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目标的核心。”这是带有根本性的认识。

反思:将“人文”等同于“泛语文”。语文能力是语文自身的,而不是外在的,有“人文”而无“语文”。(评:此言最经典。)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一位浙江的语文老师提出“非指示性教学”的说法,即“不预设目标,重过程而无正确答案。”

反思:A、片面的,有负面的影响。要“限制”。要预设,最好的教学过程是对教师的预设不断将修正的过程。(评:语文课堂的限制。)

B、三维目标的表述科不科学?



语文课程的内容究竟指什么:

1、“语文内容”是否等于“语文课程内容”?不等于。(评:“语文内容”包括什么;“语文课程内容”又包括什么。两者与“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关系?没有具体解说。)

比如:《春》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言语形式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2、“语文课程内容”包不包括“知识”?要包括。

目前,语文课程内容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是认识的混乱。不要知识的语文学科是前(?)语文教学,而现在语文教学要求的是效率。一百多年来,语文教学软骨病的症结正是缺乏知识。关键要做的是要什么知识,如何构建知识的体系?



四、关于语文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1、只提“自主”也可。

什么是主体?学生不是主体,而是不断走向成熟的主体。1916年春晖中学提出“以儿童为本位”的说法更科学。

反思:学生不是成熟的主体。课堂上廉价的表扬是讽刺还是讨好学生?

2、教师也是主体。

重新认识“讲授法”

“教师不是权威主义者,但是教师的权威不能少。语文课中教师的权威比其他任何课堂的权威都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人文教育。”

不能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

“基础教育必须是为孩子打基础。”

“多元也应该有限有界。”(评:应该有界有限。那么这个界限又靠什么来决定。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正确的吗?尤其对于主观性很强的人文学科。)

(评:别人提的是“双主体说”。饶先生只提“一个半主体说”。)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

1、“语文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是两个概念。(评:举了试比较苏辛词风格之异同的例子,但同样没有进一步对其概念作界定。应该有价值,第一次听说。)

2、资源利用必须贴切学生的学段特点。

3、不能崇拜资源,崇拜教材,教师是活的。

4、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仅仅是手段,而是观念的全面更新。

周永观的《新时代新语文》中称之为“人类语文教育生活的革新。”

“不是传统手段的搬家就是现代化。”

对于艺术化形象应用要慎,否则“视听手段运用是干扰、破坏和颠覆。”

总之,问题很多,谬论不少。



其他

1、标题中的“与”:是指在新课标中寻找旧元素,在旧经验中找到它的新内涵,新旧的结合预示着语文美好的未来。(评: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2、关于文言文教学:

阅读文言文不等于回归传统道德。

反对“读经”。现代儿童“读经”有一个读经的改造过程。寻找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东西。设想:统计研究每篇课文的注解一。

加强对于文言文阅读方法的科学研究。素质不怕应试。语文教学应该朝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主张教师先背下要讲的文言文。用评点法讲授,少点儿接受美学。

学习抓住注释和工具书。认为目前的文言文注释主是缺乏层次性,科学性,应该因读者而异。同时读注释,小心错注,还要善把握语境。

3、关于课堂互动:互动应该是从精神上的互动,而不是形式上的互动,在于思维的含金量。

4、解放后,常是从能力谈培养能力,而解放前更多的是认为从“兴趣、习惯”培养“能力”。



2006.5.30



评:

如果要给饶教授的这次讲座加几个关键词,我以为是:独立的思考(反思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限制

“要不要给语文学科画一个圈儿——谈语文学科中的‘限制’”这是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极好话题。



后记:

此文是友人付宁所整理的饶杰腾先生报告。其中包含了不少可以生发和深究的问题。(2006-6-8于中原。)

















“新”课标与“旧”经验     饶杰腾教授讲座     付宁整理  060530









3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最根本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本身这个工具性。其它学科是利用“语言”这个工具,而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这个工具。在这一点,我以为,工具性和人文性虽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工具性”是正面,“人文性”是背面。

是特别少吧?

在人文学科中的“新”有时不但不是新,而其实偏偏是“旧”,这是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自然科学一定是向前走的,而人文学科很可能是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人文的某一个起点。如同江泽民穿了唐装一样,那是“旧”的“新”,或曰“新”的“旧”。

我一度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人文性”,以为“人文性”就是语文的全部至少也是80%,现在不这样看了,“工具性”应该是语文教学的60%或是80%,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母语学习中,抓住了工具性,一定可以得到“人文性”,反之,却可能失掉了“工具性”。

这已经成了教育研究中的通病,一定得有些新名词,一定得有些难以界定清楚的概念!

这本质上又回到了最大的问题上:“课程”与“教学”如何界定?这似乎是不说、不问还清楚,一说一问就糊涂的问题。

“不断走向成熟”这一定语下得真好!这正是学校、教师存在的前提,也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

我爱听这样的话。语文教师比一切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是课程资源,也是真的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小姑娘也敢这样怀疑?

“一个半主体说”是什么意思?饶先生的思维极有创新性。我提出的也是“双主体”。他想说什么呢?是说学生不足以成为一个完全的主体吗?还是说师生之外还得有政治的半个主体来干预吗?

我以为这两个概念不必区分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一切语文资源都可以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无限丰富的生活。饶先生可能只是在进入课程这一视野里提出这两个概念吧。

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最多的地方。

一样的,文言文首先也要看作是一种“工具性”学习。饶先生能这样的看问题啊!人不能死在观念下。

这本身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此言有理。尽管饶先生是讲座,是报告,是形式上的满堂灌,但是,他的思维含金量很高,而有些听众的思维含金量也很高。不动声色地进行了精神上的互动。简直让某些人爱上他了!





献花(0)
+1
(本文系三驾马车19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