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父亲写)

 雯的图书馆 2023-05-27 发布于山西

我的家

(回忆录)

作者:王天才

    人老了,容易回忆往事,为给子孙留下点家庭的发展史和记忆,我着手开始写家庭回忆录:

我们的家居住在山西省高平县南赵庄村,这个村地处城东七佛山脚下,距城只有一公里多,解放初,村里有200多户人家,1000人左右,可以说在当时是个大村。

    一、 出生与亲属

    1943年7月初10是我出生的日子,当时,正遇三年大旱,颗粒未收,老百姓生活特别困难,因没粮食吃,地上的野菜和树皮都剥光了,可想而知,渡日艰难,母亲生了我后就没奶吃,只好走东家串西家讨奶吃,可是长时间这也不是办法,所以在我一岁的时候,我父母带着我背井离乡讨饭到沁县(当时我大伯在给日本兵当苦力),生活上要比高平好点。第二年听说日本要投降,就与父母回到了老家。

解放后,我父亲从老家经一姑夫(王  )介绍到晋城蛋厂工作,1954年我们全家迁到了晋城城里前西街,一住就10年,后又增添了2个弟弟、五个妹妹,大弟王万才,老三,王天祥,大妹王万叶,二妹王聪叶,三妹王香叶,四姑王香果,小妹王爱香(后送养玉井村一户人家,长大后嫁到北陈。)

我父亲老弟兄俩个,大伯王随山,还有个姑姑,嫁到桥北村,大伯家就一个孩子叫王野才(2012年逝世)。

我母亲的娘家是张庄村,兄妹四个,我母亲排行为二。大舅土改时被坏人活活烫死大舅(留下一儿子叫殷得则),二舅当兵牺牲,小舅(共产党员,早年去世,留下一男一女。)

一、儿时记事

从我记事起,大约是7岁时,我记得八路军南下剿区时路过居住在我家楼上住了一个班,八路军真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纪律严明,又爱护老百姓,我记得有一次八路军的一个战士中午吃饭时,给了我一小碗大米饭,当时,在我们高平县还是头一次见到大米,我吃了大米感到很激动,子弟兵把自已的不很足的饭送给了一个小孩子这是非常感动的。

后来和八路军战士熟了,他们也爱小孩子,有一位老战士把自已穿的旧衣服经过拆改给我做了一身小军装(黄色的),并用木料做了一杆冲锋枪,我穿上后简直威风极了,当走到街上的时候,村民们都叫我“小八路”,我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八路军南下走了,留下了一杆军号,当时,村里的人很少有人会吹的,有一个叔叔叫黄孩,他和我父亲都在村公所任职,关系不错。有一次黄孩叔拿着号到我家问我父亲说,咱村谁会吹号?我父亲说不清楚,恰好我在场,此时,我就拿起一吹,竟想不到吹响了,真是奇迹发生了,后我仿着像八路军叔叔叔那样吹,并且吹得还很像,这时黄孩叔就说这号就让天才吹吧,于是村上的民兵集合就是我吹号了。

我们赵庄村从祖上传下来,就有秧歌班,从玉皇庙往东北为东街秧歌班,玉皇庙往西南为南街秧歌,我家住在北街故在东街范围。刚解放村里的秧歌班不仅在村里演出,而且邻近的村子还邀请去演出,那时,父亲在秧歌班吹笛子,我跳舞,也就是(56 56 161),谁知完舞后,台下一片欢呼。那里农村过年都蒸馍、豆包、黄蒸(软米面做的),一些台下的群众都往台上扔这些馍等。后在台上竟拾了两箩头,把唱秧歌的师傅位高兴这下可有好吃的了,都夸我是好孩子。

以后又去仙底(川起),秦庄、东山唱过。

总的说赵庄的秧歌还是很有名的,到正月十五还有进城玩耍,人们只要看到赵庄的故事,都要叫唱上一段秧歌才让走(那时唱的最多的是南街的小库)。  

二、家迁晋城

   1954年因父亲在晋城蛋厂工作,生活不方便,所以决定全家由高平迁到了晋城前西街。

到晋城后,我从高平转学到了晋城县干部职工子弟学校读书,后考入西街小学高小,1957年考上了晋城二中,后改为“农校”,大弟在东街二小上学,随后大妹,二妹,三妹在西街小学读书。

1958年大跃进开始,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为贯彻中央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全国开始了大炼钢铁,又成立了大食堂。当时,我在校念书,可也参加了大炼钢铁,深翻土地,公社大食堂。当时我家属西街居委。那时,全家大小都在食堂吃饭,大灶饭总是吃不饱,有时母亲连剩饭也吃不上,生活很拮据,父亲吃供应粮稍好点,但父亲有胃病,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我已经快成人了,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我一放假就去当小工,  能挣一元钱。弟弟万才弄些红果,做成红果串上街去卖,不管怎样也忽多忽少解决一些困难。

  1963年,因当时政府下令压缩家属回乡。所以,我们全家又从晋城迁回了高平老家,我所在的农校也停办了,领了肆业证,也随全家回了高平。

四、回老家务

1963年回到了老家后,那是还是人民公社,我就在赵庄大队六小队任会计。

由于农村缺少有文化人,我回去后很受欢迎,于是大队叫我兼任大队民兵副营长。每当民兵活动时, 还让我教民兵唱歌(老歌、红歌),在这一段过程中,因我家人多劳力少,饱受粮食缺少之苦,虽然我每年也挣一些工分,但远远不够,到年底还是欠债。

1965年正月,我结了婚,可喜的是我接了父亲的班到晋城蛋厂工作。父亲辞了职回了老家,从此家庭的负担就落在了我的肩头。

我清楚的记得,由于家里劳力少人多,每年都有缺粮断顿之饥荒,我在厂里每月工资才26元,就这也要节约下钱,在晋城的高价市场买些玉米、豆子等送回家,可以说挣的钱大部分是买粮食。后大弟1969年当兵走了,以后几个妹妹陆续出嫁,家庭的负担慢慢减轻了。可不幸的是父亲的胃病复发,经医治无效,于1966年腊月病故。

父亲故后,我的担子加重,家里还有15岁的大妹,13岁的二妹,11岁的三妹,9岁的四妹和6岁的三弟。后又有了女儿莉莉,可想而知,家庭的紧迫,都压在了我的身上,我记得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我回去除了带一些粮食,还要给弟妹买点穿的。

五、参加工作后

1965年2月我到晋城蛋厂工作,刚到蛋厂分配到打蛋车间挂青黄。一天工作8个小时,由于刚去不适应,一天下来很累,可幸的是蛋厂是全国先进企业,上班卫生清洁,环境还是很好的,后由于车间缺少记录员,车间贾士善主任就让我搞记录过称。

在蛋厂工作是季节性生活,每年的4--10月生产蛋品,到了冬季就停产维修,为此,冬季除一部份工作人员参加维修工作,厂里抽一部份文艺爱好者排戏。

有一位秦凤荣老师负责筹集剧本和人员,我在音乐上(拉二胡),从到蛋厂上班后,一共参加排演了十几部戏,如:白毛女、刘胡兰、万水千山、山鹰,一颗苹果树、上党梆子、徐公案等。

    在蛋厂我原是个工人,后因我多才多艺,能写能算,能拉能唱,所以厂里让我担任了办公室档案员、秘书等,1966年加入共青团组织,任宣传委员,并抽调到县工业文艺宣传队,下工矿企业演出,当时有蛋厂的美玲,还有二轻企业的梁玉土等。在蛋厂办公室工作时,厂党支部书记张常勤安排我和何发居人员档案外调,就是因为这项工作,我出差去过北京、天津、河南、等地,但也因此,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

 六、抽调到3202工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0年7月,县里抽到各单位工作人员到北面修建3202铁路工程太焦线,长治--太原段),经厂里研究,派我和苗文魁二人前往工地。

刚到3202晋城民兵团,我在团部工作,后成立了宣传队后,由程小坤负责,苗文魁任指导员,成员共十几个人。我主要是拉板胡。每天主要任务是下队采写资料,编成节目,然后回来排练成熟后,再给各连队演出。

最开始团部设在襄垣县九龙村,后又迁到了沁县松村,到松村全团已有8000多人,是晋东南区各县最大的一个团。晋城各公社编为一个连,共30个连队。头一年宣传队到过长治、沁县、总部演出,由于节目短站精悍,深受大家欢迎。中间还和高平县宣传队合并演出过数场。

1972年,团部经过整顿,把金村公社的宣传队抽调回团部,再加上其它连队的优秀队员,组成了第二届宣传队。我们队成立后,又通过处出学习取经,排练了许多好节目,如陕北民歌大型舞蹈,地道战音乐情景剧。

1971年路路降生了,我回高平探亲后,把女儿莉莉(当时五虚岁)带到了沁县松村,和我在宣传队一起生活,莉莉活泼可爱,邻里邻居很是喜爱。

1972年到1973年,先后从沁县转到榆社,随团部转战。1973年后半年结束工程,我回到了晋城蛋厂。

在3202铁路工程中,我曾带领梨寨民兵团回本公社慰问演出,去过10个村,宣传队有志红、腊梅、小芬、小栓等,效果不错。

1972年团部又安排我们宣传队回晋城演出,由一名 老师带队,先后把晋城的三十个公社全走遍了。不仅开了眼界,也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演出到场的群众反映良好。

七、回厂以后

     在3202铁路工程工作了三年,回到厂后,当时的张主任把我安排到会计上任财务出纳,又调到了生产科做统计工作,在这段时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年报,结识了不少社会朋友。由于工作的专研和努力,曾多次评为县统计先进工作者、模范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86年,牛全林来厂任书记后,我被提拨为生产科科长  。厂里的生产因市场变化逐渐由蛋品生产转向为多次生产方式,又增加了水果灌头、糖块、冰棍、面包、醋等。在生产科工作期,厂里派我到河北出差,我去过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等地。

八、调到城区机关

1985年,长治晋城分家,晋城市划为省辖市。由于刚组建城区机关,人员缺泛,所以,1986年10月城区区委组织下调令,把我调到了城区统战部任秘书,主要是写材料,我此时还住在蛋厂,女儿莉莉也来到了晋城高中补习。在统战工作期间,我曾写过几篇论文,如“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民族与宗教论谈”等。后又增添我为城区政协二届、三届政协委员。1989年11月,我被提拨为城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副局长一当就是10年,1999年担任正局调研员。

在宗教局工作期间,我曾到厦门大学进修(为期二个月),主要学习宗教知识,后该校还发了毕业证书。当返回晋城后,我同其它县的同事们顺便去了上海、南京、苏州、开封、杭州,普陀山、九华山等在参观旅游,看了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此之后,城区区委组织副局级以上干部赴山东考察,我又去山东泰山、孔子老家(曲阜)、蒲松龄家乡、青岛、缁博,大巴山、黄河入海流等在参观了,收获很大。

九、下乡工作

1993年,我第一次下乡到钟家庄乡南田石村,主要是扶贫抗旱,解决吃水难问题,在 村结识了和平、小拽、古首、小来等人,同去下乡的还有小马()。

1994年-1996年下派到城区北石店乡大车渠村工作二年,主要是抓发展经济项目,驻村后同村干部上太原、晋中考察,计划搞矿泉水,但因为古矿开矿采区内使地下水流失没搞成。后在地上发展建成了一座高炉生产钢材,在此期间我被评为下乡先进工作者。

1998---1999年5月,又去北石店河东村整党。主要是该村前任支书、主任违纪被处理,村班子瘫痪,问题多,矛盾多。过一年多的整顿调研,换了新支书,开始了正常工作。

十、修房、买房

家里经我手修了三次房,第一次是76年在老宅根基处修建了小四间平房,大约花了1000多元。

第二次是1984年,大队批了地界,在村北修了9间平房,其中有三弟四间,我五间,说是合修,共花了4000多元,我出了3000多元,三弟花了不到1000元。

第三次是2006年,在原五间平房的地方改建了三层楼房,共三十间,大约花了38万多。

第一次买房是城区政府分给的,虽然房价是4万元,但当时是拿不出来的,原来想给女儿莉莉买,所以女儿家拿了三万元,我借了一万元,后来这房子转让给了朋友郭志坚,但在我的名下,至今还没有办理正当手续。

第二次买房是路路参加工作以后,在城区风庆小区买的92平米的经济适用型住房,

由于这套房子面积不大,所以,以后路路又购置了一套130平米的房子,这是第三次购房。

十一、子女上大学、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