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1415年,一个兼具魏征之正和李白之豪的大神级人物被活埋

 茂林之家 2023-05-27 发布于湖南

前言:遍观古代王朝,每遇盛世,必有明君和贤臣的组合存在。明君对于贤臣来说,是如鱼得水,贤臣对于明君来说,是如虎添翼。换而言之,贤臣和明君互相依托,互相成就,既能携手打造王朝盛世,又可成就名垂千古的君臣佳话,比如唐太宗和魏征,如无魏征,便无唐太宗的“虚怀若谷”,如无唐太宗,便无魏征的“正直敢言”。

事情到了明朝就有些不一样了,明朝最有名的盛世是“永乐盛世”。作为盛世之君的永乐皇帝功业心很强,“闲不住”,精力常常不够用,为此不得不建立起了内阁制度。内阁是皇帝和朝廷之间的纽带,非皇帝信任之人不得成为内阁大臣,那么身为第一任内阁老大的解缙自然是永乐皇帝十分信重的大臣了。也就是说,永乐皇帝和解缙之间的君臣佳话应该是板上钉钉了。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解缙被活埋了。

文章图片1

一代才子—解缙

一、解缙狂吗?

1、意气风发

解缙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们家族从唐朝开始就屡出进士,他的父亲解开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史载他7岁赋诗,10岁诵万言,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被时人称为神童。洪武十七年,停摆了12年之久的科举制被重新启用,解缙虽说志在必得,但是被他父亲所阻,他父亲不是担心他考不中,而是担心他考中了,毕竟他当时才16岁,锋芒太露了不好。

要说少年解缙的光芒着实很盛,他父亲想压都压不住。他父亲原本打算让他老老实实地在家再磨练3年,可第二年就出了状况,因他才名在外,直接被官府破格保送为秀才。事情既然已经不受控制,他父亲也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了。洪武二十年,年仅18岁的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拿下了江西第一名,俗称“解元”。江西在明清时期是科举兴盛之地,在这样的地方考第一名是非常难得的。

文章图片2

江西的科举实力可见一斑

明朝最有名的解元不是解缙,而是唐寅,然解缙的科举之路却比唐寅顺畅得多,解缙前脚中举,后脚就中了进士,不出意外,他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无数比他大的士子还在埋头苦读,他却早早地步入了仕途,成为庶吉士(属皇帝近臣)。洪武皇帝一生把大臣当敌人对待,临到老却对青年大臣充满了善意,有一日突然让解缙针对时政发表下个人看法。解缙倒也干脆,回去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个万言书。

小到皇帝应该看哪些书,大到皇帝应该用什么人,应该怎么施政,他都给写进去了。洪武皇帝是一边看,一边冒冷汗,心想这个楞头青,真是什么话都敢说。或许是洪武皇帝想着借此万言书做点什么,不仅没有处罚他,还表扬他是个有才之人。热血青年最怕的就是打鸡血,弄不好就不管不顾地往前冲。万言书的影响还没消退,他紧接着又上呈了一篇《太平十策》。就差别人给他说一句,“你意气风发的样子真帅”

文章图片3

洪武皇帝朱元璋

2、身份转换

解缙把君王想得简单了,他以为自己的忠言直谏会一如既往地被君王所接纳,却没想到君王做事是看心情的。他在给洪武皇帝的策论中直言分封制的隐患,殊不知在他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大臣提过类似的看法,可这些大臣基本都因此遭到了打压,有点甚至连命都搭进去了。按理来说,他学识渊博,应该是知道的,或许他是觉得洪武皇帝转了性,或许他是不惧生死。

有人说洪武皇帝肯定会好好教训一番这个狂妄青年,没成想事情很平淡,皇帝自己把火给压住了。不过火是会越烧越旺的,这次压住了,下次呢?洪武二十三年,解缙站出来为已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鸣冤,言辞相当犀利,接着又撰文弹劾右都御史袁泰,把别人不敢说的话都给说了。洪武皇帝一方面认为他确实是个人才,一方面又觉得他是个刺头,便让他父亲把他给领回家,并告诉他父亲此子在大用之前还需沉淀10年。

文章图片4

有一说一,分封制确实对明朝影响很大

解缙纵使有再多的不解,亦只能按皇帝的意思办,老老实实地在家修炼。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功夫,七八年过去了,正在闭关的解缙突然得知洪武皇帝病逝,出于心中的爱戴,他当即出关奔向京城。不料京中还有不少大臣依稀记得先帝当初定下的10年期限,说他不尊重先帝,不把先帝的旨意当回事。初登大宝的建文皇帝和先帝感情深厚,自然无法容忍有人对先帝不敬,于是就把他给贬到千里之外的河州卫。

终建文一朝,他始终未获得重用,直至永乐皇帝上台后,朝堂势力重新洗牌,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据说永乐皇帝攻入京城的那天,有很多大臣主动迎附新主,其中包括解缙。有人因此说他油腻,不像方孝孺那般忠诚。然方孝孺是“建文旧臣”中的旗帜人物,早前深受建文皇帝信任,解缙却是一直在坐冷板凳,两人在对建文皇帝的忠诚方面是没有对比条件的。解缙只是做了一个很多人都在做的决定。

文章图片5

建文皇帝朱允炆

二、解缙蠢吗?

1、精忠大节

据说方孝孺是因为拒绝撰写登基诏书才激怒了永乐皇帝的,那么最后这个登基诏书是谁写的呢?结合解缙的才名以及他在永乐皇帝上位后的青云直上来看,大概率是他写的。诏书中提到了洪武皇帝的“祖训”,意思是说永乐皇帝的本意是遵祖训,清君侧,没想到建文皇帝不明就里,极为冒失地自尽而亡。永乐皇帝对这种笔法很满意,因此格外恩宠解缙,使其成为明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

当时内阁制度处于草创阶段,首辅的工作更像是秘书长,负责帮助皇帝进行科学的决策,显然这并不能完全发挥出的解缙的才能,尤其是解缙的文才。于是永乐皇帝又给他加了担子,让他兼职了文宣工作,比如主持重修《太祖实录》,针对里面关于永乐皇帝的事情进行美化处理,提高永乐皇帝的合法性,还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用以装潢盛世,提升永乐皇帝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

文章图片6

“永乐盛世”不可或缺的《永乐大典》

如果解缙能一直照着这个路走下去,成为一代名臣那是指日可待。可惜他还是他,纵使经历了多年的沉沦,依旧不改初心,立志要做一个魏征那样的忠直之臣。适逢永乐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一直在老大朱高炽和老二朱高煦之间举棋不定,弄得朝堂不安,大臣们议论纷纷。很多大臣对此都是敢想而不敢言,生怕把自己给陷进去,解缙浑然不惧,他屡屡建言立皇长子为储君。

永乐皇帝倒不是不喜欢老大,只是觉得老大身体差了点,性格柔了点,担心老大以后压不住老二。有一次,永乐皇帝主动问解缙对两个皇子的看法,解缙先说“皇长子仁孝,众望所归”,接着又补了一句“好圣孙”,顿时让永乐皇帝眼睛一亮,朱高炽或许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是一个极好的苗子。据说此事过后,永乐皇帝很快便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

文章图片7

后来的洪熙皇帝朱高炽

2、横遭大祸

朱高煦与储君之位擦肩而过,心里是一万个不痛快,他算是恨死了解缙,没事就到永乐皇帝那告解缙黑状。永乐皇帝呢,回想当初老二在靖难之役期间立功无数,心里不免对老二还是有些愧疚,而且老二在军中威望甚高,不安抚老二肯定是不行的,既然老二把矛头对准了解缙,那就让解缙“背锅”吧。同样的事情在解缙眼中却不一样,解缙认为朱高煦是“骄狂”,建议皇帝对其多加约束

这就成了火星撞地球,解缙很快便被永乐皇帝随便找了个借口贬到了广西,时间才过去一年,他又以“离间皇家骨肉”的罪名被贬到更加遥远的交趾。永乐八年,他按制回京述职,期间永乐皇帝出征在外,太子朱高炽在朝监国,他也就和其他人一样拜见了太子。不料这种很正常的事情到了朱高煦的嘴里却变成了解缙密会太子,就差直接说解缙和太子图谋不轨。

文章图片8

这就是没有约束朱高煦的后果

永乐皇帝本就是多疑且权欲很旺的人,太子虽然是他的儿子,但也是他需要防范的对象之一,尤其是太子在监国之后收获了不少好评,那更要敲打一番了。于是解缙便被树立成了反面教材,入了诏狱,这一关就是3年多的时间。期间,不管遭受多么酷烈的拷打,解缙都不承认那些给他安上的各种“莫须有”之罪,清名对于他来说比生命更加重要。

时间一晃到了永乐十三年,因上元灯会遭遇火灾,朝廷准备大赦天下。锦衣卫首领纪纲奉命拿着一份长长的囚犯名单请永乐皇帝裁夺。不出意外地还是出意外了,永乐皇帝看着名单中的“解缙”二字,随口来了句,“缙犹在耶?”此话一出,纪纲这个狗腿子瞬间“秒懂”,他让人把解缙埋到大雪之中活活冻死。一个年仅47岁的忠臣就这么惨烈地离开了他曾经热爱过、奉献过的大明王朝。

文章图片9

明朝皇帝对百官不信任到了极点

结语

解缙才华横溢,忠直敢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死或许在大明王朝没有掀起什么风浪,但是让“永乐盛世”的光芒多少是暗淡了一些。有人说他是因为太狂,所以才命运多舛。他狂吗?他的忠言是信口胡邹吗?哪一句不是为国为民?他只是想做一个魏征那样的忠臣,可他遇到的那些皇帝有唐太宗那样的胸怀吗?如果他狂,魏征岂非狂得没边了?

还有人说他蠢,明知道皇家的立储之争不是大臣们可以随便介入的事情,还硬要掺和进去。他蠢吗?如果所有人都缄默三口,朱高炽的储君之位从何而来?继“永乐盛世”之后的“仁宣之治”又该从何而来?如果把勇于任事视为愚蠢,那么好吧,他是愚蠢的。以他的忠正和豪迈,如果让他生在盛唐,他的结局断不至此,明朝终究是对读书人的控制太生硬了些。

参考文献:

《明史》

《国榷》

《明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