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忿怒持明,摄护众生成三昧。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3-05-27 发布于上海

执金刚下,置忿怒持明,降伏三世一切大作障者,号月黡尊,面有三目四牙,出现如夏水雨时云色,作大笑之形,以金刚宝为璎珞,此是持金刚者,以无量门大势威猛,摄护众生三昧也,以无量眷属而自围绕,皆悉卑而充满,作忿怒形,乃至一身具百千手,操持种种器械,竖立森然......

这是唐一行禅师《大日经疏》卷五中的一段文字,描述了金刚手菩萨的胁侍忿怒神作为佑持教义的护法,以威怒之形、幻化神通之力,降伏诸障的宏大场面。
忿怒尊,是佛教发展到大乘进而到密教阶段时的产物,专指求法过程中一类协助降伏各种障碍的呈凶忿恐怖形相的护法神灵。我们所常见的明王即是忿怒尊。明者,光明之义,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是通于诸教令轮身忿怒尊之称也。

佛教进入密教,神灵的扩张就一刻也未停歇。宇宙运行规律、各种特殊的动物、早期的经书经咒、语言字母的发音、各种空间方位乃至人的欲望,都可以被人格化,幻化为佛教诸神。他们呈现不同的身姿、身色,结各种手印,持各色武器和法器。

从彼时开始,与传统佛教神灵呈现的静谧祥和的“善相”不同,很多怒眼圆睁,面目狰狞的“忿怒相”开始出现并大规模推广到佛教信仰体系中。

大理地处古代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枢纽,中印缅藏多线路传入,诸派汇聚,且与本地原有巫教融合,形成独有的阿叱力教。张胜温梵像卷中出现的神灵最能体现大理国密教的特色,其中有一些忿怒尊更是天下独有,至今不知其渊源。
大圣三界转轮王众
这一开榜题“大圣三界转轮王众”。转轮圣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祥云璎珞华盖之下,转轮王头戴华冠,浓眉怒目,神貌威猛,身披铠甲,两手于胸前握一鸟头钺斧。屈右腿,左舒坐在两罗刹身上。
转轮王右手边一名侍女,一名罗刹一面四目,手持旌旗立于边上。左手边一名侍女,一名手持双笔图册,头戴幞头的文官。
画面下方,一位长髯中年人,戴冠,束金佉苴,一身袍服倚坐,从装束及袍服上的亚字纹判断,此身应为一大理国君王。王者左侧一侍女,身前一武将正躬身行礼。
转轮圣王,在佛教中被称为王中最尊,世间少有。世间王者多有称是转轮圣王之转世,此处图像或亦是此意,只是不知这一王者具体为谁。
降三世明王
此开无榜题。主尊全身青色,骷髅为冠,三面八臂,每面三眼,浓眉怒目,犬牙龇出唇外,火发向上,颔下虬髯。上身全袒,腰系虎皮,下身着裙,舞立于一红色大莲台上。全身上下,璎珞、臂钏、腕饰、脚环,皆用小蛇为饰,身光火焰熊熊,更增威势。
此尊右一手持双头三叉,右二举剑,右三持棒,右四持箭囊;左一手握羂索于胸前,左二持三叉戟,左三握羯磨三钴杵,右四拿弓。
与早期密教经典对照,从形象和持物判断,此尊为降三世明王。

按照《大日经疏》中的解释,降三世明王中“三世”有三层含义,既是指贪嗔痴三毒,又指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还代表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世界。经书中称,降三世明王从毗卢遮那佛额头白毫中化现,在“三界”及“三世”中都化身为拥有无量眷属的大天主,以“大怖畏”的形象降服三世界主和芸芸众生,因此名为“降三世明王”。

安国寺出土唐代密教降三世明王像

1958年在安国寺旧址出土的降三世明王像,同为三面八臂像,其持物与与梵像卷中这尊像大体相同,不过是两中手在胸前结降三世印。

真言宗明王部诸尊,十二世纪,日本平安时代

降三世明王壁画,山西繁峙公主寺,明中期

双头三叉是降三世明王的法器特点。如真言宗明王部诸尊图像中的降三世明王特别强调了双头三叉。山西繁峙公主寺壁画中的降三世明王持物也与梵像卷类似
图像下部,一只金翅鸟跪拜在明王莲台之下,前方篮子中三颗人头。这一形象不见于经典,篮子中的三颗人头或正象征着贪嗔痴三毒。
毗沙门天王
此开无榜题。根据图像特征,显然这是人们熟知的毗沙门天王,也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
此尊肤青色,头戴鸟形三面宝冠,佩耳铛,赤眉上挑,双目炯炯。身穿及膝明光甲,披天衣,下身著红裙,胫甲至踝,脚着草履(一双时尚的红色夹脚拖)。
右手托莲台,莲台上一座覆钵宝塔,细看可见塔中有一尊坐佛。右手持带旗长矛。腰间斜佩长剑,腹前横挂一柄弧型短刀。天王火焰头光,足踏祥云,威武雄壮。
天王身后,左右各画一鸟首人身的迦楼罗和一童子。

毗沙门,梵文音译,意译即是多闻天,本起源于印度,原为夜叉之王,后成为守护四方神之一,同时也是财富之神。佛教吸收印度教神灵系统后,毗沙门天王伴随佛教的东传进入中亚。传说毗沙门天王保护了于阗国免于突厥的寇掠,被于阗国视为护持国界、助军退敌的战神,受到特别推崇。于阗城有庙,身披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宝塔,抵从群诸,殊形异状,胡人事之”。

敦煌行道天王图,十世纪中叶,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唐朝的毗沙门天王崇拜始于盛唐,据载“开元十四年,玄宗东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毗沙门天王崇拜在大唐、吐蕃都得以广泛传播,其形象在这个时期的壁画、绢画、器物中大量存在。

敦煌壁画、塑像就有五十余身,斯坦因带走的绢画中毗沙门天王像更多。四川唐宋佛教摩崖石刻中毗沙门天王像亦众多。

敦煌154窟南壁西侧一铺毗沙门天王像壁画

敦煌毗沙门天王绢画,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敦煌毗沙门天王绢画,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榆林窟25窟毗沙门天王壁画
四川夹江千佛岩几处毗沙门天王像龛

大理剑川石窟毗沙门天王像

在这些图像和造像中,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比较固定,头戴三叶冠,一手持戟,一手托塔是最主要的特征。还有腰间佩长剑腹间弧型短刀也是常见的佩饰。这些不同地区却相对一致的图像特征或许可以为我们画出一条毗沙门天王的传播路线,从西域于阗到中原,再到巴蜀,直到大理国。

乌贤大王

此开无榜题。这尊忿怒像九面十八臂三足,形象极为特殊。九面,每面三眼,赤眉怒目,犬牙外露,头戴蛇与骷髅为饰的宝冠。红发上扬,泥金勾画发丝。项上挂人头项链,胸前束红色巾帛,腰系虎皮,臂钏、腕饰、脚环,细蛇缠绕。身后有黑色羽翅,火焰背光,火焰纹中有数个鸟首。

十八手中,胸前六手,两手持白螺,两手捧骷髅,两手拉扯一长蛇。其余十二手,最上两手,分扯一人的双手与双足,其余则分持莲台三钴杵、金刚铃、三叉戟、如意宝珠、法鼓、人头、蟾蜍、龟等。

主尊三足踏三角坛,坛内有金轮,坛角处各有一具以蛇绕身的死尸。三角坛左右各立一鬼怪侍从,一名持金刚杵,一名捧髅杯。

这一主尊形象怪异,甚为罕见,在中土、印度及藏地都未曾见过相同面目者。但在云南省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均有类似造像发现,出处都为大理,介绍上都标明为“大黑天”。

云南博物馆藏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

三尊金铜造像皆为九面十八臂三足,且都保持着左右上两手举至头后横扯一尸,左右下两手腹前横把一蛇,胸前交臂持螺和骷髅的标志性姿态,三足踩骷髅,但仅有云南省博物馆一尊还留有三角形坛场未失。此外,除了几处残损不可辨之外,常见持物还有金刚杵、莲台金刚杵、金刚铃、鼓、首级、珠、蟾蜍、龟等。毫无疑问,这三尊造像与梵像卷中图像均为同一尊神。

对于这一忿怒尊,在台北故宫所藏明宣德三年(1428)宫廷写绘本《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中发现了近似的插图,且经载“……此空点变成乌贤大王,有九头十八臂三足,足下有三骷髅。”明确此尊像名为乌贤大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