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鸿彬|“标题阅读法”浅释

 宝妞 2023-05-27 发布于河南
宁鸿彬: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摘   要:从课文标题入手,通过添加、解释、改动等手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并在解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水平,提高多种语文能力。标题前添加、标题中间添加、标题后添加、添加副标题、修饰标题、另拟标题、选解标题、拆解标题、通解标题、求解标题是十种比较常用的标题阅读法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教学方法 标题阅读法

图片

所谓标题阅读法,是一种从课文的标题入手,通过添加、解释、改动等手段提出问题,启发思考,从而使阅读者对课文获得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认识的阅读方法。标题阅读法源自笔者的一次课堂教学提问,后来,笔者又摸索出几种凭借课文标题促发课堂提问的做法,并在实施过程中意识到借助标题促发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从标题入手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标题阅读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使用标题阅读法开展教学,依托标题提出的问题容量大,涉及面广。一般情况下,文章的标题大都是针对文中所涉影响全局的人物、事件或事物拟定,从标题入手思考问题会一举多得地解读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核心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使用标题阅读法开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使用标题阅读法开展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标题“动手术”会引发学生好奇并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四,使用标题阅读法开展教学,有利于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要回答依托课文标题提出的问题,就要对课文进行研究,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发言时还要准确恰当地引用原文支持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读课文,并在解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多种语文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的标题阅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就是在原标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词语,使其含有的意思更加充实、丰满和具体,更能简明扼要地反映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给课文原标题添加词语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解读课文的手段。学生给原标题添加词语,需要用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根据所加词语要求解读课文,第二步是把解读所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通过添加词语达到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根据“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给课文标题添加词语,不应设标准答案。当然,教师备课时要设计预想答案,但不能要求学生必须符合预想答案。具体地讲,如果学生添加的词语和教师预想的答案意思相同但用词不同,那就采用学生的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比教师预想的答案更准确、更鲜明、更通俗易懂,就不但要用学生的答案,而且还要公开宣布学生的答案比教师预想的答案更好;如果学生添加的词语始终不到位,教师则要根据预想的答案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学生添加的词语一开始就很理想,甚至是已经一步到位,也不要当即下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继续添加下去,这是因为安排学生给原标题添加词语并不是为了找到那个“结果”,而是为了依托教材让学生在添加词语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一)标题前添加

所谓标题前添加,就是在课文原标题的前面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使添加后的标题对全文具有提要的作用。能否准确恰当地在课文原标题的前面添加词语,可以反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阅读水平,可以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依据。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示范性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请看下面的《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请大家在课文标题的前面添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就是这样——(师板书“  (   ) 的中国石拱桥”)。也就是,同学们要写出什么样的中国石拱桥。发言时,请引用课文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添加。

生:古老的中国石拱桥。

生: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

生:美丽而且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生: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

生: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中国石拱桥。

师:这个说法比较全面。我们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久”“坚”“美”(师板书)。这就是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

(二)标题后添加

所谓标题后添加,就是在课文原标题的后面添加修饰性或陈述性的词语,使添加后的标题对全文具有提要的作用。请看下面的《荷花淀》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请同学们在标题后面添上一些陈述性或修饰性的词语。就是这样——(师板书“荷花淀(   ) ”)。也就是,同学们要写出荷花淀如何如何。发言时,要引用课文加以说明。

生:荷花淀美丽富饶不容侵犯。

生:荷花淀英雄儿女。

生:荷花淀伏击日军。

生:荷花淀奇袭日船。

生:荷花淀化险为夷巧袭日船。

师:大家添加得都很好。把大家添加的这些内容综合在一起会更全面。

(三)标题中间添加

所谓标题中间添加,就是在课文原标题的中间添加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添加后的标题更加明确具体地揭示作品的要义。请看下面的《一件小事》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一件小事”。我们看到这个标题往往会很自然地想问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现在,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先读一遍课文,读完后在标题的中间添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就是这样——(师板书“一件(   )的小事”)。发言时要引用课文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添加。

生:一件难忘的小事。

生:一件教育人的小事。

生:一件促人醒悟的小事。

生:一件使人惭愧的小事。

生:一件发人深省的小事。

师:大家添加得都很好。同学们用不同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形容了这件小事。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四)添加副标题

如果标题不适合添加,或者适合添加但不能满足教学与阅读的需要,则可添加副标题。添加副标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原标题语言文字制约。副标题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结构,可以根据教学与阅读的需要,自行选择任何一种角度进行添加。请看下面的《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个皇帝。大家读课文后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师板书“一个(   ) 的皇帝”)。就是同学们要写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发言时要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加以说明。

生:一个愚蠢的皇帝。

生:一个虚伪的皇帝。

生: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一个昏庸的皇帝。

生: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大家说得都对。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皇帝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上是添加标题的四种形式,要不要添加 ,采用哪种形式添加,要依据标题的语言结构和解读课文的需要来决定,不可任意而为。

二、改动标题

改动标题是指对课文原有的标题做或大或小的改动。这当然不是因为原标题有什么问题需要修改,只是一种假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一种教学的手段。课文的标题一般都具有概括性、提要性或提示性,不可能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包括进去,这就为改动标题留下了空间。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解读课文的需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改动标题。

改动标题也是一种变换了形式的提问。形式变换了,学生就会有新鲜感,自然也就有了参与这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改动标题还需要教给学生新的阅读方法。改动标题和添加标题一样,需要鼓励学生多元认知,欢迎多种正确答案,而不设标准答案,目的是让学生在改动标题过程中增长阅读能力。

(一)修饰标题

所谓修饰标题,就是通过补充、调整使原标题更加充实、具体、明确地反映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特点。修饰标题对学生准确、全面、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具有良好的作用。请看下面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片断:

师:大家边读课文边想一想把这篇课文的标题修饰一下或适当改一下好不好。发言时要引用课文内容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动。

生:我的叔叔于勒原来如此。

生:我的叔叔于勒令人失望。

生:父母对我的叔叔于勒变了。

生:我的叔叔于勒引出的一段丑事。

生:从我的叔叔于勒说起。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前三个同学的发言是对故事内容的概括,后两个同学的发言也涉及了课文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注意到了本文以于勒为线索人物的写作方法,很有见解。

(二)另拟标题

有些课文的标题没有全面反映课文内容,而是突出反映了某一具有代表性或突出特色的方面。这样的标题留给读者的认知空间很广泛,对于阅读者来说,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都是拓展思路多方面解读课文文本的好资源。请看下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标题是否完全符合这篇课文的内容呢?换句话说,就是这篇课文的标题切题吗?这是接下来同学们读课文时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标题不满意,就请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新拟一个标题,发言时要引用课文证明自己的看法。

生:多彩的鲜花。

生:鲜花的色彩。

生:五颜六色的鲜花。

生:花儿为什么这样多彩。

生:花儿为什么五彩缤纷。

师:这几个标题都拟得很好,全面揭示了课文的内容。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呢?大家好好想想。

以上两种改动课文标题的做法由于改动比较大,一定要慎重使用,不是确有把握,切不可轻易使用,以免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

三、解释标题

解释标题,就是要对课文标题的语言文字作全面解释、部分解释或对某一个词语进行解释。解释标题,有时是因为标题中的某些文字比较难懂,需要进行通俗化解说;有时是因为标题语言结构特殊不易理解需要解释。解释标题是要借助对标题的解释,打开解读课文的思路,甚至直接解读课文。解读标题依然是一种手段——一种阅读的手段,一种语文教学的手段。

课文标题往往形式不一,主要有陈述式、描写式、判断式和疑问式等,而且有的文字多有的文字少,有的含义单一有的含义复杂,这就为解释标题提供了解读的线索。解释标题时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本文标题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长处是什么?这种形式的短处是什么?这种形式的最佳表达效果是什么?这种形式的最差表达效果是什么?这样一想,解释的思路就会非常广阔,就可以根据标题的特点和解读课文的需要,确定解释什么和怎么解释了。

解释标题的目的依然是解读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然要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一)选解标题

所谓选解标题,是指标题中的某个词语用法特殊、含义复杂或包含重要信息,需要单独解释以便顺利理解课文。请看下面的《向沙漠进军》教学片断:

师:《向沙漠进军》是一篇写如何治理沙漠的说明文,可是标题却是“向沙漠进军”(师板书“进军”)。“进军”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用意吗?大家读课文后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发言时请引用课文中的文字将以说明。

生:治理沙漠不是一件小事,少数几个人是办不到的,要像大兵团作战一样,要很多人。

生:沙漠地带不是个小地方,要像解放军解放大片国土一样全面打响战斗,治沙就是一个大战役。

生:治沙和行军打仗一样,衣食住行都非常艰苦,必须有战斗的精神。

生:沙漠地区的风沙铺天盖地,困难重重,治沙没有战斗作风是不行的。

生:治理沙漠非一日之功,是一场持久战,一定要有战斗意志。

师:大家说得都对,引用的课文内容也很恰当。你们说的这几点概括起来就是“人多”“地大”“艰苦”“风狂”“持久”(师板书),所以治理沙漠也是一场大战役,要以战斗的精神、战斗的姿态向沙漠进军。

(二)拆解标题

所谓拆解标题,就是把组成标题的语言文字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拆开来逐个解释。这是因为需要拆解的标题中的每个词语都很重要,如果误解了标题中某个词语的意思,整个标题的意思就会面目全非,失去原义。请看下面的《“友邦惊诧”论》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标题叫“'友邦惊诧’论”。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先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说说你们的看法,要引用课文说明。

生:说说友邦惊诧的事。

生:评论友邦惊诧这件事。

生:批判友邦吃惊奇怪的事。

生:驳斥友邦吃惊奇怪的这件事。

生:论证假友好国家假装吃惊奇怪这件事。

师:说得好。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友邦,就是友好的国家,加了引号就是假友好的国家。惊诧,就是吃惊、奇怪,加了引号就是假装吃惊、奇怪。论,就是论说、评论、论证。结合课文来看,题目是论证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

(三)通解标题

所谓通解标题,就是全面解释标题的整体意思。为什么要解释标题的整体意思呢?标题各式各样,有的标题只是列出某人、某事、某地、某物或某种情况,借其寻求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地方、怎样的物件、怎样的情况可以深入解读课文;有的标题具有感情色彩,褒贬之意明显,借其解释为何如此评价,也可以顺势深入解读全文。总之,通解标题的目的是凭借标题引发思考,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请看下面的《鞠躬尽瘁》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标题是“鞠躬尽瘁”。鞠躬尽瘁是什么意思?

生:鞠躬尽瘁的意思是“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师:对。课文用这样一个词作标题有什么用意呢?大家先读课文,读完后回答这个问题。发言时请引用课文内容作说明。

生:这篇课文以“鞠躬尽瘁”为题,意在说明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并贡献出全部精力的人。

生:课文里写的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就是他鞠躬尽瘁的事迹。

生: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太多了,各方面都有,鞠躬尽瘁是对他光辉事迹的高度概括。

生:鞠躬尽瘁的意思非常丰富,忘我无私、艰苦奋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焦裕禄同志就是鞠躬尽瘁的典范,所以课文才以鞠躬尽瘁为题。

生:鞠躬尽瘁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思想境界。用鞠躬尽瘁作标题,是在对焦裕禄同志的思想品格作崇高评价,是在高度赞扬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焦裕禄同志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四)求解标题

所谓“求解标题”,就是把原来陈述性的标题改为疑问性的标题,让标题引发思考。由于陈述性标题往往是由不止一个词语组成,所以改为疑问性的标题后所提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而是一串,这样就扩大了教学的路径,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请看下面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师板书)。现在,我把这个标题改一下,改成“什么样的人怎么判什么样的案”(师在原标题下板书)。下面,大家先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回答改动后的标题中涵盖的问题。发言时要引用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生:徇情枉法之人胡判人命案。

生:阴险奸诈之人乱判凶杀案。

生:忘恩负义之人枉判薄命女案。

生:假青天昧判夺女案。

生:两个势利小人谋判人情案。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把这些合在一起就全面了。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运用上述十种具体的标题阅读法策略开展教学,是为了以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为了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探讨标题与课文的联系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以取得事半功倍、举重若轻的教学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