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话day518:我们为何会说“唇亡齒寒”?

 亘心为上 2023-05-27 发布于安徽

今晚讲“”字。

”字,许慎言:“口齗(yīn)骨也。象口之形,止声。凡之属皆从依许慎说法,形声字,的“止声旁半部的口中

许慎的说法大体不差的,在甲骨文中,“”字就像口内的牙形,

后来随着该字发展,才在原字基础上加了声旁“止”字,这才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形声字“”。

我们现在一般习惯以“牙”或“牙”并称,其实“”与“牙”是不同的,二者差别很大。从甲骨文“”字字形,我们可以道,”字最初表示的是人们口内的齒;而“牙”则表示牡,也就是我们说的后槽大牙。理解了这点,我们也就知道人们为何会说“唇亡寒”了。

在古代音韵学家那里,他们也会严格区分“音”与“牙音”的。不过,在一些唐诗里,也会用“”字泛指口内所有的牙齿,如杜甫《哀江头》“明眸皓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里的“”字。

古人观察很细致,人从小长到大,“牙”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幼开始经历很多阶段性变化,故而用“”来表示年龄,如《广雅·释诂一》言:,年也。后来,慢慢形成了“年”一词。我们今天汉字系统里,以齒为形旁的字,比如“龄”字就很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独是人的年龄可以这么说,日常家畜,比如牛马也可齒来论。在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中就有记载曰:“人即数年,牛即数岁,马即数”。

又因为我们人的门齒一般是排列整齐的,是处于同一序列之内的,于是“”字衍生出了“类别”的意思,我们今天常说的“不齿”即是讲不与某某归为一类。再后来,古人便用“”来表示“次列”之意。唐代孔颖达就这样讲过,“齒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為齒”。

我们还会说“不足挂”这样的成语,该成语即意为“不值得谈说”,也就是不值得重视,这里的“”表示的正是“谈说”之意。

”字除了表示人与动物以外,可以用来表示有齒形一类的物体,比如西游记里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也能够用来表示刻成齒状的物体,比如梳齿。

就是这样一个“”字,我们人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展出了众多的意思。关于“”字就讲到这,明天我们细说“牙”字。

晚安,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