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虚劳病症的方药配伍研究
2023-05-28 | 阅:  转:  |  分享 
  
基 金项目 :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 云南中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助 [ 项目编号 2017FF117 ( -026) ] 。

作 者简介 : 秦竹 ( 1964 - ) , 女 , 汉 族 , 教授 , 研究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方剂教学科研与临床研究 。E - mail:

944844661@ qq. com



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



虚 劳

病症的方药配伍研究

秦 竹

1

王 伟

2

1. 云 南中医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500; 2. 鲁西骨科医院 ,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 】 目的 : 研究兰茂学术传人著作 《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 》虚劳病症的方药配伍特点 。方法 : 利用中医

传承辅助平台 ( v 2. 5) , 对治疗虚劳方剂进行药 物类别 、频次 、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 , 分析其方药配伍特点 。结果 : 全书

治疗虚劳的方剂 14 首 , 使用中药 81 味 , 用药 207 频次 , 每首平均用药 14. 79 味 , 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 , 单味药频次最高

为茯苓 , 性味多甘温 , 归经最多为肾经 , 白术 、茯苓 , 当归 、远志等为核心组合 。

【关键词 】 管氏医家 ; 虚劳 ; 方药配伍

【中图分类号 】R289.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 -8517 ( 2018) 23 -0010 -03

云 南管氏医家自管氏先祖管群蕃 ( 1397 ~

1476) 拜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起

[ 1]

, 后 世以

医为业 , 传承发展至今历经 500 余年 。第十三代传

人管鹏声教授 , 经过对管氏历代家传的秘方手稿

进行整理 , 并加以诠释 , 著成 《管氏医家十二代

秘方选注 》, 于 1992 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刊印出

版 。该书是管氏医家的代表性著作 , 其源于兰茂

授业 , 管氏医家数代行医的经验总结 , 也是兰茂

诊疗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的体现 。本文运用

现代统计学的方法 , 对书中治疗虚劳病症的方剂

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

1 方法

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v 2. 5) , 对 《管 氏医家

十二代秘方选注 》所载治疗虚劳病症的方剂进行

药物类别 、药物频次 、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统计 ,

总结归纳其方药配伍特点 。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管氏医家治疗虚劳的方剂主要集中在 《管氏

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 》下卷丸散膏丹秘方部分的

补益剂和保健美容剂 , 共 14 首 , 剂型主要是丸剂 ,

使用中药 81 味 , 用药 207 频次 , 每首方剂平均使

用药物 14. 79 味 , 代表方剂有滋阴百补丸 、河车大

补丸 、万春丹 、延龄丸等 。

2. 1 药物类别 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补虚药

( 频次 96) , 占总用药频次的 46. 38%, 其 后依次

为安神药 、利水渗湿药等 。管氏医家针对虚劳

“气血阴阳不足 ”的基本病机 , 总以 “补虚扶正 ”

为治疗大法 , 重视补虚药物的使用 。见表 1。

表 1 药物类别频次统计表

序 号 药物类别 频次 频率 /%

1 补 虚药 96 46. 38

2 安 神药 19 9. 18

3 收涩药 15 7. 25

4 利水渗湿药 14 6. 76

5 清热药 13 6. 28

6 活血化瘀药 11 5. 31

7 温里药 10 4. 83

8 理气药 7 3. 38

9 化湿药 5 2. 42

10 化痰止咳平喘药 5 2. 42

11 开窍药 4 1. 93

12 消食药 3 1. 45

13 祛风湿药 2 0. 97

14 解表药 1 0. 48

15 平肝熄风药 1 0. 48

16 涌吐药 1 0. 48

17 合计 207 100. 00

·0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23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2018, Vol. 27, No. 23

2. 2 药物频次 单味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茯苓

( 频次 11) , 主要取其健脾宁心之功 , 其次为当归 、

白术 、远志 、熟地黄等 , 以求健脾益气 , 养血安

神 , 滋补肝肾之功 , 治疗虚劳之证 。见表 2。

表 2 单味药物频次统计表 ( 频次 ≥4)

药物名称 频次 频率 /% 药物名称 频次 频率 /%

茯苓 11 5. 31 甘草 5 2. 42

当归 9 4. 35 人参 5 2. 42

白术 8 3. 86 巴戟天 4 1. 93

远志 8 3. 86 牛膝 4 1. 93

熟地黄 8 3. 86 砂仁 4 1. 93

五味子 6 2. 90 山药 4 1. 93

酸枣仁 6 2. 90 大枣 4 1. 93

枸杞子 5 2. 42 生地黄 4 1. 93

杜仲 5 2. 42 麦冬 4 1. 93

山茱萸 5 2. 42 - - -

2. 3 药性分析 虚劳方剂的药物以温性出现频次最

高 , 其次是平性 , 说明管氏医家对虚劳病症的治疗

整体用药侧重于温补 、平补 , 少量配伍寒凉之品以

调和阴阳 , 防过于温燥 , 而热性药物使用较少 , 因

其辛热燥烈 , 易伤阴动火 , 不任久服 。虚劳日久 ,

当缓缓图之 , 不宜骤补 、峻补 。见表 3。

表 3 药性频次统计表

药性 频次 频率 /%

温 110 53. 14

平 55 26. 57

寒 32 15. 46

热 6 2. 90

凉 4 1. 93

合计 207 100. 00

2. 4 药味分析 对药味的统计以甘味最高 , 占药味

总频次的 43. 88%, 可以看出管氏医家对虚劳病症的

治疗药味多甘 , 甘则 “能补 、能和 、能缓 ”, 为治

疗气血阴阳不足 、正气亏虚病症所常用 。见表 4。

表 4 药味频次统计表

药味 频次 频率 /%

甘 147 43. 88

苦 75 22. 39

辛 66 19. 70

酸 30 8. 96

涩 10 2. 99

咸 7 2. 09

合计 335 100. 00

2. 5 药物归经 可以看出 , 治疗虚劳方剂的药物

归经最多为肾经 , 其次为脾经 、肝经 。管氏医家

对虚劳病症的治疗总以围绕调补五脏为主 , 尤为

重视补肾 , 用药整体既注重滋养肝肾以培护人体

先天之根本 , 又注重后天脾胃之调养 。见表 5。

表 5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表

药物归经 频次 频率 /%

肾 123 22. 16%

脾 98 17. 66%

肝 95 17. 12%

心 84 15. 14%

肺 64 11. 53%

胃 49 8. 83%

胆 15 2. 70%

大肠 14 2. 52%

三焦 5 0. 90%

膀胱 4 0. 72%

心包 3 0. 54%

小肠 1 0. 18%

合计 555 100. 00%

2. 6 关联规则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关

联规则对组方进行分析 , 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

物组 。

基于关联规则对组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 管

·11·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23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2018, Vol. 27, No. 23

氏医家治疗虚劳的方剂常以白术 、茯苓 , 当归 、

远志等为核心组合 , 多配伍熟地 、枸杞 、巴戟天

等药 , 以达到益气健脾 、养血宁心 、滋补肝肾之

目的 。见表 6、图 1。

表 6 药物组合频次统计表 ( 支持度 5, 置信度 0. 9)

序号 药物组合 频次

1 白术 , 茯苓 8

2 当归 , 远志 7

3 白术 , 当归 7

4 当归 , 茯苓 7

5 茯苓 , 远志 6

6 当归 , 茯苓 , 远志 6

7 白术 , 茯苓 , 远志 5

3 讨论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

亏损 , 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

[ 2]



多因禀赋薄弱 , 或烦劳过度 , 损及五脏 , 或饮食

不节 , 损伤脾胃 , 或大病久病 , 失于调理所致 。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指出 : “虚者 , 阴阳 、

气血 、荣卫 、精神 、骨髓 、津液不足是也 ; 损者 ,

外而皮 、脉 、肉 、筋 、骨 , 内而肺 、心 、脾 、肝 、

肾消损是也 。成劳者 , 谓虚损日久 , 留连不愈 ,

而成五劳 、七伤 、六极也 。”

[ 3]

这种虚 、损 、劳 、

极四种表现 , 应补五脏之气血阴阳 , 在补中以肝

肾为主 , 佐以健脾 、安神 、活血 、清热之剂 , 即

可补而不滞 、不腻 、不留邪

[ 4]



虚劳是 《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 》收录方

剂数量最多的病症 , 其原因可能与明清时期滇中

多战乱 , 生活水平较低 , 体弱虚劳者较多有关 ,

兰茂 《滇南本草 》中亦有 “今人元气多亏 ”之说 。

管氏医家针对虚劳五脏 “气血阴阳虚损 ”的基本

病机 , 以 “补虚扶正 ”为治疗大法 , 用药甘温平

和 , 缓缓图之 , 围绕调补五脏虚损为主 , 既注重

滋养肝肾以培护人体先天之根本 , 又注重后天脾

胃之调养的治疗思想 , 是临床虚劳病症的基本治

疗思想 , 值得后世学习 , 其具体方药配伍亦可

借鉴 。

参考文献

[ 1] 秦竹 , 王伟 . 浅析管氏医家对兰茂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 J]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2018 ( 3) .

[ 2] 吴勉华 , 王新月 . 中医内科学 [ M] . 北京 : 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 2012: 407

[ 3] 吴谦 . 御纂医宗金鉴 [ M] .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 2011: 417.

[ 4] 管鹏声 . 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 [ M] . 合肥 : 安

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 287.

( 收稿日期 : 2018 -05 -07 编辑 : 程鹏飞 )

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系统 : www. mzmjyy. com ( 推荐使用 )

投稿专用邮箱 : zgyy1992@ vip. 163. com zgyy1992@163. com

联系电话 : 0871 -65349183; 65339255 ( 传真 )

·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23 期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2018, Vol. 27, No. 23

献花(0)
+1
(本文系药丸子6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