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1-2020北京10年中考真题化学汇编:科学探究(教师版)
2023-05-28 | 阅:  转:  |  分享 
  
2011-2020北京10年中考真题化学汇编:科学探究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0?北京)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点燃酒精灯C.加热液体D.取用固体粉末2.(2019?北京)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稀释浓硫酸C.取固体粉末
D.检查气密性3.(2018?北京)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稀释B.取药C.称量D.过滤5.(2017?北京)下列做法中,不
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倡议的是(  )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B.使用一次性餐具C.自带水杯出行D.对垃圾进行分类6.(
2017?北京)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A.闻气味B.观察颜色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
集气瓶中7.(2016?北京)某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
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iO2中的Si的化合价为+4B.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C.该保鲜剂不能与
明火接触D.酒精挥发时分子体积变大8.(2016?北京)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B.达尔文C.拉瓦锡D
.牛顿9.(2016?北京)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加热液体C.点燃酒精灯D.称量NaOH固体10.(201
6?北京)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除去CuSO4溶
液中的少量FeSO4 加入足量的铜粉 C 鉴别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稀盐酸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A.AB.BC.
CD.D11.(2015?北京)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12.(2015?北京)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B鉴别H2和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C鉴别石灰水和
NaOH溶液加入适量的稀盐酸D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A.AB.BC.CD.D14.(
2014?北京)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收集O2B.干燥CO2C.验证CO2性质D.监控气体流速15.
(2014?北京)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倾倒液体C.称量固体D.过滤16.(2014?北京)下列实验操作能
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验证NaCl溶液中混有盐酸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比较Fe、Cu、Ag的金属活
动性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C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D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
粗盐研碎、溶解、蒸发A.AB.BC.CD.D17.(2014?北京)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三瓶气体的最佳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
通入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18.(2013?北京
)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蒸发皿B.玻璃棒C.烧杯D.量筒19.(2013?北京)下
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空气的是(  )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C.观察颜色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20.(2012?北京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 过滤C. 稀释浓硫酸D. 称量固体21.(2012?北京)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
到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目的: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实验方案: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B.实验目的:除去氯化钠固体中
的少量碳酸钠实验方案: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C.实验目的: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实验方案:将混合气体依次通
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D.实验目的: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实验方案: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22.(2011?北京)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甲烷燃烧生
成二氧化碳和水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C.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AB.BC.CD.
D23.(2011?北京)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B鉴别NaOH和Ca(OH)2溶液加Na2CO3溶液C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稀盐酸D除去CO2中的CO通入足量Na
OH溶液A.AB.BC.CD.D24.(2011?北京)下列操作中,可以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鉴别开的是(  )A.观察气
体的颜色B.伸入燃着的木条C.闻气体的气味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二.填空题(共1小题)25.(2012?北京)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
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1)实验装备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
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NaHCO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加入稀盐酸现象
Ⅰ无明显变化产生气泡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无明显变化现象Ⅱ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变浑浊溶液变浑浊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表中的现象Ⅰ为   ,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
,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   .为
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
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   .(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
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26.(2020?北京)丙酸钙为白色
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进行实验】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序号①②装置 现象试管内壁有水雾注入酸后,有气泡
产生,石灰水变浑浊【解释与结论】(1)②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
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
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组别第1组第2组序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配方面粉/g5050505050505050酵母/g0.750.750.
750.750.750.750.750.75蔗糖/g000055x5丙酸钙/g00.060.100.1500.060.100.15
开始发霉时间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解释与结论】(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4)第2组,⑦中x
为   。(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
,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27.(2020?北京)从如图选择仪器,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1
)需要称量NaCl的质量为   g。(2)量取水用到的仪器有   (写名称)。(3)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g,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比为   。28.(2019?北京)如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进行实验】分别取5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m
in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记录如下:表1实验记录。实验糖浓硫酸体积/mL水的滴数温度/℃效果得分1蔗糖4522652蔗糖510
30813蔗糖61550934冰糖41050915冰糖51522886冰糖a530757葡萄糖4153008葡萄糖555009葡萄
糖610220【处理数据】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表2效果得分均值因素糖浓硫酸体积/mL水的滴数温度/℃蔗糖冰糖葡萄
糖45651015223050均值79.784.7052.056.356.046.757.360.351.052.061.3依据均
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解释与结论】(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推测
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3)实验6中,a为   mL。(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g
冰糖、5mL浓硫酸、   滴水和50℃。【反思与评价】(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   。29.(2019?北京)请从A~D中任选三个作答,若均作答,按前三
个计分。如图,在一只烧杯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序号目的步骤A探究   ①加入NaOH溶液; ②滴加酚酞溶液;③加入适量盐酸B检
验NaCl中混有Na2CO3①加入少量样品;②加入适量水至全部溶解;③加入   C验证KCl不能无限溶解20℃时,①加入100g水
; ②加入18g KCl; ③加入   (已知: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D配制   。①加入2.5gNaCl; ②加入4
7.5g水; ③搅拌至全部溶解30.(2017?北京)高锰酸钾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实验小组对高锰酸钾的某些性质进行研究。Ⅰ.
不稳定性(1)如图所示进行实验,KMnO4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16g KMnO4产生O2的质量为   g。(2)用向
上排空气法收集O2的原因是   。Ⅱ.腐蚀性【查阅资料】KMnO4溶液呈中性、有腐蚀性【进行实验】实验1:将新鲜鸡皮在不同浓度的K
MnO4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现象如表KMnO4溶液浓度0.002%0.01%0.1%1%鸡皮的变化无明显变化边缘部分变为棕黄色全部
变为棕色全部变为黑色实验2:将铜片分别浸泡在4种浸泡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编号①②③④实验25mL0.1%KMnO4溶液25mL0
.1%KMnO4溶液+10滴浓硫酸25mL蒸馏水+10滴浓硫酸25mL1%KMnO4溶液+10滴浓硫酸铜片质量/g实验前0.540
.540.540.5418小时后0.540.520.540.43【解释与结论】(3)实验1的目的是   。(4)实验2中通过对比②
和④,得出的结论是   。(5)实验2中,欲得出“KMnO4和硫酸共同作用对铜才有腐蚀性”的结论,需要对比   (填编号)。(6)
实验2中,铜片被腐蚀的反应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Cu+2KMnO4+8H2SO4=5CuSO4+2MnSO4+K2SO4
+   。31.(2016?北京)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查阅资料】常温下,亚
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
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
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
变化 3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
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解释与结论】(1)实验1和2中,NaO
H浓溶液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实验1的目的是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   .(4)得出
“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填编号)(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 
 .32.(2013?北京)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
O=8S↓+4NaOH。【查阅资料】①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②硫代硫酸
钠(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溶液不反应。【实验过程】①取0.5g碳酸钠、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入(如图
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应为: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学式为
   ,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
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2所示)。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
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   。④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
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次第2次第3次h1/cm11.011.411.6h2/cm8.79.19.2【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
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
会影响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四.解答题(共13小题)33.(2018?北京)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
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
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H2O+Cu。【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
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序号1﹣11﹣2装置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红色固体有金
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序号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2﹣11
:9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少量黑色物质2﹣21:10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2﹣31:11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2﹣41:12无黑色物质2﹣
51:13混有较多黑色物质【解释与结论】(1)配平化学方程式:   C+   CuO    Cu+   CO2↑。(2)实验1﹣2
中,证明产生了CO2的现象是   。(3)实验1的目的是   。(4)实验2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
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   。(6)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   。34.(2018?北京)H2O2
可作增氧剂。常温下,用4% H2O2溶液进行实验,研究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溶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图。(1)H2O2分解的
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如图得到的结论是   。35.(2016?北京)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实验装置实验1 实验2 Ⅰ.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粒Ⅲ.当
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Ⅰ.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Ⅲ.从
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
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2)实验Ⅰ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Ⅲ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   。(3)实验2中,
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36.(2016?北京)去除粗盐中的泥沙(1)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过滤、 
 。(2)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3)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过滤原理的实例   。37.(201
5?北京)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段翰英等).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
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N
aNO2)]与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反应,产生亚硝酸(HNO2)和氯化物(如NaCl).亚硝酸不稳定,产生的二氧化氮进入血液与血红
蛋白结合,导致中毒.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有一定影响.如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实验表
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
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现代医学证明,泡菜
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   转化
成生的.(2)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3)室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   (填
字母序号,下同).A.泡制2﹣3天 B.泡制5﹣6天 C.泡制12天后(4)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最好加入
一些姜汁B.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C.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D.最佳食用期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泡制时的食盐水浓度无关(5
)请你为喜欢吃泡菜的人提一条食用泡菜的建议:   .38.(2015?北京)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
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呢?【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猜想与假设】Ⅰ.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Ⅱ.红色
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进行实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向盛有2mL Na2C
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溶液变红21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
变浅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3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酚酞溶液浓度/%浑浊程度5大量浑浊物2少量浑浊物0.5无浑
浊物【解释与结论】(1)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   (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 
 .【反思与评价】(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6)有同
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39.(2015?北京)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
伤.现配制300g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实验操作如下:(1)称量硼酸固体的质量:在下图中分别标出所选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
2)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取   mL水(ρ水≈1g/cm3).(3)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4)装瓶、贴标签:在右图的标签
中填上相应的内容.40.(2014?北京)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如图E所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如图F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41.(2014?北京)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实验验证、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查阅资料】①Na2CO3+CaCl2
═CaCO3↓+2NaCl②2NaHCO3 Na2CO3+CO2↑+H2O③Ca(HCO3)2易溶于水。④CaCl2溶液分别与N
aHCO3、Na2CO3溶液等体积混合现象(表中的百分数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NaHCO3Na2CO30.1%1%5%0.1%
CaCl20.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浑浊1%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微小气泡有沉淀5%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大量气泡有
沉淀【进行实验】序号实验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 1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溶液,再分别滴加盐酸2支
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实验 2向Ⅱ中加入试剂a,向Ⅰ中加入少量Na2CO3或NaHCO3固体,分别加热一段时间Na2CO3受热时Ⅱ中无
明显现象NaHCO3受热时Ⅱ中出现浑浊实验 3向Ⅱ中加入试剂 a,向Ⅰ中加入少量5%的NaHCO3溶液,再滴加5%的CaCl2溶液
Ⅰ中出现浑浊,有气泡产生Ⅱ中出现浑浊【解释与结论】(1)实验1中,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2中,试剂
a为   。(3)实验3中,NaHCO3与C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Cl2═   +   +   +H2O
【反思与评价】(1)实验2中,加热NaHCO3后,试管Ⅰ中残留固体成分可能为   (写出所有可能)。(2)资料④中,NaHCO3溶
液与CaCl2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到气泡,原因可能是   。(3)用2种不同的方法鉴别Na2CO3和NaHC
O3 固体,实验方案分别为:①   。②   。42.(2013?北京)根据如图所示,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收集装
置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向该集气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3.(2011?北京)如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
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3)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
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滴管甲烧杯①滴管乙烧杯②试剂H2O      Mg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
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   .44.(2011?北京)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
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
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猜想与实验】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2)观察到的现象为   ,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水夹a~f.\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打
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收集500mL气体。③关闭b
,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D中液体为475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关闭
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   ,
D中剩余液体为400mL.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2)数据处理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N2O2CO2体积/mL         
体积分数/%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实验反思】(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
质有   (填字母序号)。A.难溶于水 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实验II操作
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45.(2011?北京)实
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
装置   (填字母序号)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2011-2020北京10
年中考真题化学汇编:科学探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4小题)1.【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进行分析判断。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
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
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
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
所示操作正确。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
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2.【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
分析判断。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
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
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
中所示操作正确。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
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3.【分
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
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
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分析】解答此题可
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分析,凡是节能减排的措施都是正确的。【解答】解: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B
、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利于环保,易造成环境污染,错误;C、自带水杯出行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D、垃圾分类回收,可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符合主题。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理念。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符合绿色未来的理念。6.【
分析】区别两瓶无色气体,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差的别,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鉴别两种气体。【解答】解:A、氧气和
二氧化碳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B、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D、把燃着的木条分
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两瓶气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
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7.【分
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题意,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
,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该保鲜剂中含有酒精,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元素显﹣2价,设
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选项说法正确。B、保鲜原理是酒
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保鲜剂中含有酒精,酒精具有可燃性,不
能与明火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D、酒精挥发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理解某处控型食品保鲜剂的保鲜原理,掌握化合价的原则、分子的基本性质、酒精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分析】根据对空气
组成研究史的了解、根据各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判断,选择最早提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即可。【解答】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
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
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故选项
错误。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D、牛顿总结出来牛顿三定律、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选项错
误。故选:C。【点评】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9.【分析】A、根
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使用酒精灯时要
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稀释
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
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
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0.【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
去一氧化碳进行分析;B、根据铜不会与硫酸亚铁反应进行分析;C、根据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D、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
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故A错误;B、铜不会与硫酸
亚铁反应,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不能加入铜粉,故B错误;C、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除去杂质的同时,也除
去了主要物质,故C错误;D、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
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11.【分析】根据酒精灯
使用注意事项:两查:检查灯芯是否烧焦或平整,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四分之一;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
精,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来回答本题。【解答】解:A、用
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错误;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错误;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错误;D、酒精灯碰翻洒出酒精着火
了可以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故正确。故选:D。【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防止由于错误操作引起火灾等
不安全事故。12.【分析】A、根据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析;B、根据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产生水分析;C、根据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都无现象分析;D、根据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分析。【解答】解: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熄灭,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使
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错误;B、氢气和甲烷燃烧都能产生水,因此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都出现水雾,现象相同,故选项错误;C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能和盐酸反应无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D、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锌的表面会附着红色固体,
说明锌比铜强,银的表面无现象,说明银比铜弱,因此可以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
别、检验,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14.【分析】A、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会上升考虑;B、利用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进行分析;C、根据CO2气体溶于水生成碳
酸进行分析;D、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解:A、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会上升,氧气从长管进入,会从短管迅速跑出,不会
将水排出,收集不到氧气,故A错误;B、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则通过浓硫酸,进气口是长管,这样气体能够与浓硫酸充分的接触而得到干燥二氧化碳
,故B能达到目的;C、CO2气体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故C能达到目的;D、氧气不易
溶于水,进入水中会迅速溢出,所以通过气泡冒出的速度不同,来监控气体流速,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点评】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气体要从短管进,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从长管进,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从短管进。15.【分析】A、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B、倾倒液体时,注意容器口与试管口的接触程度,瓶塞的放置等;C、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
左物右码”;D、过滤的具体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有:一贴,二低,三靠。【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
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
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故A错误;B、倾倒液体时,容器口要与试管口紧挨,瓶塞要倒置,以防污染药品,故B
错误;C、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是“左物右码”,故C正确;D、过滤时,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故D
错误。故选:C。【点评】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16.【分析】A、根据盐酸显酸
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进行解答;B、根据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铁丝表面会有铜析出,说明金属铁的活动性大于铜,
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析出,说明金属铜的活动性大于银进行解答;C、根据稀硫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同时稀硫
酸也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行解答;D、根据用过滤的方法去除难溶性的杂质进行解答。【解答】解:A、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
性,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不能用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的方法验证NaCl溶液中混有盐酸,故A错误;B、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铁丝表
面会有铜析出,说明金属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析出,说明金属铜的活动性大于银,从而比较出Fe、Cu
、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B正确;C、稀硫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同时稀硫酸也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不能将铁制
品长时间浸泡在足量的稀硫酸中,故C错误;D、用过滤的方法去除难溶性的杂质,所以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方法是将粗盐溶解、过滤、蒸发
、结晶的方法,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一道除杂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鉴别与鉴定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相关物质的性质对选项中的
物质进行讨论即可。17.【分析】空气中含21%的氧气,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氮气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燃烧的木条放入氮气中会立即熄灭.【解答】解:A、氧气、氮气都不易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将空气、氧气、氮气分别通入
水中均无明显现象,该方法不能鉴别三种气体;故A方法不正确;B、将空气、氧气、氮气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即使大量通入空气能使石灰水变
浑浊,而氧气、氮气不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通入后无明显现象;因此该方法也不能鉴别三种气体;故B方法不正确;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
三瓶气体中,木条复燃可鉴别出氧气,但伸入空气、氮气中观察不到明显不同;因此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能鉴别三种气体;故C方法不恰当;D、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更旺,气体为氧气;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气体为空气;木条立即熄灭,气体为氮气;因此该方法能很
明显鉴别三种气体;故D方法为最佳方法。故选:D。【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明显差别,完成对
物质的鉴别.18.【分析】实验室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
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解答】解:A、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蒸发,则不需要使用蒸发
皿,故选项正确。B、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过程中,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选项错误。C、配制50g溶质的质量
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故选项错误。D、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
准确量取水,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
9.【分析】根据空气中有各种气体而氧气有助燃性进行解答。【解答】解:A、由于氧气和空气均无味,所以无法鉴别,故A不适合;B、由于氧
气不易溶于水,而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氧气,氮气难溶于水,所以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均无明显现象,故B不适合;C、由于氧气和空气均无色,
所以无法鉴别,故C不适合;D、带火星木条伸入氧气能使其复燃,空气中无明显现象,故D适合。故选:D。【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
变化规律,利用物质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明显差别,完成对物质的鉴别。20.【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过滤
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
析判断。【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
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
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
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21.【分析】A、依据物质间的反应及物质间分离的要求分析解答;B、依据碳酸钠与盐酸
反应的产物及加入的物质的质量分析解答;C、根据实验设计中的目的是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D、依据酚酞试液在酸碱及
中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时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
钙,过滤可除掉碳酸钙,此过程除掉了原物质中的碳酸钠,不能起到分离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目的;B、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时加适量的
稀盐酸,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溶液中跑出,剩余的溶液蒸发结晶即可得较纯净的氯化钠;C、该方式是利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来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所以实验开始时一定要先除掉混合物中的原有二氧化碳,以防止对实验的干扰;D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所以无法区分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和稀盐酸(显酸性),只能鉴定出能使其变红的碱性氢氧化钠的溶液
;故选:B。【点评】对物质进行除杂或鉴别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鉴别剂,物质的分离要彻底,鉴别时现象要明显结论科学合
理.22.【分析】A、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水用干冷的烧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光四射;C、铜片上的白磷可以
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D、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解答】解:A、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生成水用干冷的烧杯,通过该实验只能证明甲烷燃烧生成水,故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火光四射,有力地证明了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故正确;C、铜片上的白磷可以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故正确
;D、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告诉学生不但要会做实验,更要学会观察,分析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23.【分析】A、检
验NaCl中含有Na2CO3实验中,主要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性质不同来选用合适的试剂;B、要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所选试剂与这两
种溶液混合需有明显的不同现象;C、碳酸钙高温分解就可以得到氧化钙;D、二氧化碳中混有一氧化碳,把混合气体通入加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
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得到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了.【解答】解:A、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易溶于水,加水溶解无法检验NaCl中是否含
有Na2CO3,故A错;B、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混合产生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不反应,可以鉴别,故B正确;C、氧化钙和碳酸钙
都能和盐酸反应,达不到除杂目的,故C错;D、将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除去的
是二氧化碳,错误。故选:B。【点评】进行物质鉴别时,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所选的鉴别试剂与物质混合时,
应有明显的不同的现象;除杂质的原则:首先方法要可行,既要能除掉杂质,又不能和需要的物质反应,同时也不能添加新的杂质,另外,实验操作
越简单越好.根据杂质的状态不同,要把杂质转化成沉淀,可溶性物质或气体而除去.24.【分析】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
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倒入石蕊溶液只能检验出二氧化
碳,因为空气和氧气都不能使石蕊变色;故A不适合;B、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燃烧更旺;伸入空气瓶中无明显变化;伸入二氧化碳瓶中燃着的
木条熄灭。故B适合。C、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C不适合;D、二氧化碳加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而氧气和空气加入澄清石灰水都无明显现象。故D不适合;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氧气、空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的性质的了解
,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二.填空题(共1小题)25.【分析】(1)②根据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
成二氧化碳气体及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进行解答;(2)【实验1】观察图表,根据碳酸氢钠和氯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和氯
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不溶物进行解答;【实验2】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解答;(3)通过实验1和实验2分析,对于没
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或者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解答】解:(1)②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
碳气体,所以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Na2CO3=2Na
OH+CaCO3↓;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Ca(OH)2+Na2CO3=2NaOH+CaCO3↓;(2)【实验1】由表知,碳酸氢钠
和氯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加入氢氧化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又由表知,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为证明溶液中有生成的碳酸钠,可以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有,否则无;
故答案为:CaCl2;CaCl2 和NaOH反应生成Ca(OH)2,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取少量反应后滤渣加入足量
的稀盐酸,若产生无色气体证明有Na2CO3生成,反之则没有;【实验2】因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把反应后的
溶液加热,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即可,故答案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有:NaHCO3存在,反之则没有(3)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或者通过
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故答案为:一是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二是可以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图表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问不太好想,如果够细心,仔细观察图表,结合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应该能得到一些启示.三.实验探
究题(共7小题)26.【分析】(1)依据题意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2)依据【查阅资料】信息和实验①②得出结论;(3)分析第1组实验
数据可总结出实验目的;(4)依据第2组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方法探究某因素的影响可推知x的值; (5)综合分析第1组和第2组数据可总结出
相应结论; (6)依据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规定回答相关规定。【解答】解:(1)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填:CO2+
Ca(OH)2=CaCO3↓+H2O;(2)依据【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但根据实验②可知将丙酸钙加热后的固体加
入稀盐酸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填:丙酸钙受热后产生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3)分析第1组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随
着添加丙酸钙的质量增加,面粉开始发霉的天数变长,所以第一组实验目的是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是否对于丙酸钙防霉效果有影响,故填:探究丙
酸钙的质量大小是否对于丙酸钙防霉效果有影响;(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组实验是探究添加蔗糖后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有无影响,则需要添加
蔗糖量相同,故填:5;(5)综合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丙酸钙量越多防霉效果越好,分析第2组实验,添加蔗
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丙酸钙量越多防霉效果越好,所以对比分析实验1和实验2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故填: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6)依据国家食品安全的规定,食品添加剂要
适量,大量使用可能有害,故填:不同意。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说明过量使用可能有害。故不是
越多越好。【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盐酸等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
结论。对比分析,控制变量是解题的关键。27.【分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60g×10%=6g。(2)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
质量=60g﹣6g=54g(合54mL),则量取水用到的仪器有100mL量筒、胶头滴管。(3)溶液具有均一性,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
0g,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0%:(1﹣10%)=1:9。故答案为:(1)6;(2)100mL量筒、胶
头滴管;(3)1:9。【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28.【分析】(1)根据蔗糖变成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炭生成,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
变,进行分析判断。(3)根据表1,当蔗糖、葡萄糖质量相同时,选用的浓硫酸的体积均为4mL、5mL、6mL,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
均值越高,效果越好,进行分析解答。(5)根据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进行分析解答。(6)根据实验3和实验4均为50℃,糖
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有新物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推测放出
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反应物硫酸中含有硫、氧元素,蔗糖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的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
硫,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含有二氧化硫。(3)根据表1,当蔗糖、葡萄糖质量相同时,选用的浓硫酸的体积均为4mL、5mL、6mL
,所以冰糖选用的浓硫酸的体积应为4mL、5mL、6mL,即a为6mL。(4)均值越高,效果越好,表2中均值最高时应选择的是5g冰糖
,5mL浓硫酸,15滴水和50℃。(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来自于表1实验中的实验1、实验5和实验9,对应的65、8
8和0三个数据的均值。(6)实验3和实验4均为50℃,糖的种类不同,从表2看出,蔗糖的效果得分均值小于冰糖;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
不同,表2中冰糖比蔗糖的效果好,浓硫酸的体积为6mL比4mL好,水的滴数为15时效果最好,故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是浓硫
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故答案为:(1)化学;(2)浓硫酸中含有硫、氧元素,蔗糖中也含有氧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也会含有硫、氧元素;(3)
6;(4)15;(5)65、88、0;(6)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不同。【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题意、明确实验目的、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9.【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酸性、中性
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进行分析;B、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C、根据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
可知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4g的氯化钾进行分析;D、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步骤进行分析。【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
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在滴加盐酸后红色褪去,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分数反应;B、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和钙离子反应会
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取样品,滴加碳酸钠后,有气泡产生,说明氯化钠中含有碳酸钠;C、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可知100g水
中最多可以溶解34g的氯化钾,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18g的氯化钾后,再加入超过16g的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可知氯化钾不能无
限溶解;D、由操作步骤可知,题目是在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5%,所以实验目的为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序号目的步骤A探究盐酸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①加入NaOH溶液; ②滴加酚酞溶液;③加入适量盐酸B检验NaCl中混有N
a2CO3①加入少量样品;②加入适量水至全部溶解;③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或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
液)C验证KCl不能无限溶解20℃时,①加入100g水; ②加入18g KCl; ③加入超过16g的氯化钾D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
%的氯化钠溶液。①加入2.5gNaCl; ②加入47.5g水; ③搅拌至全部溶解【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
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30.【分析】(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
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2)根据氧气的性质,氧气是常温常压下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反应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
空气法收集(3)实验条件的变量是KMnO4浓度,实验现象证明鸡皮发生了腐蚀,腐蚀现象差异是由实验变量造成的。(4)实验条件的变量是
KMnO4的浓度,实验现象中铜片质量的变化证明Cu被腐化,腐化现象的差异证明在相同的H2SO4浓度下,随KMnO4的浓度增大,腐化
程度加剧。(5)①证明KMnO4单独作用下铜片不腐化;③证明H2SO4单独作用作用下铜片也不会腐化;②证明KMnO4与H2SO4共
同作用时铜发生腐化。由此得出结论。(6)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得出8H2O。【解答】解:Ⅰ.(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0.32
;设3.16g KMnO4产生O2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3.16g x x=0
.32g;(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的原因是: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其他成
分发生反应;Ⅱ.(3)实验1的目的是:样品KMnO4浓度对鸡皮腐蚀性的影响;故答案为:样品KMnO4浓度对鸡皮腐蚀性的影响;(4)
实验2中通过对比②和④,得出的结论是:酸性条件下KMnO4浓度越高,腐蚀性越强;故答案为:酸性条件下KMnO4浓度越高,腐蚀性越强
;(5)实验2中,欲得出“KMnO4和硫酸共同作用对铜才有腐蚀性”的结论,需要对比:①证明KMnO4单独作用下铜片不腐化;②证明K
MnO4与H2SO4共同作用时铜发生腐化;③证明H2SO4单独作用作用下铜片也不会腐化;故答案为:①②③;(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得出8H2O,故答案为:8H2O;【点评】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
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31.【分析】(1)根据题意,常温下,镁条变
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氢氧
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进行分析解答.(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可结合控制变量法
,进行分析解答.(5)由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进行下列5个实验,进行分析解答.(6)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解答.(7
)根据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故要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钠
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
、CO2、水蒸气有关,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除去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验1的目的是检验只用氧气是否
会使镁条变黑.(3)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氧气、氮气.
(4)证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加入2mLNaOH浓溶液,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氧气、水蒸气不是
镁条变黑的条件;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说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5)
由上述分析,结合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能除去氧气,镁
条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镁条只与二氧化碳、水接触不会变黑;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水、二氧化碳、氧气.(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7)欲进一
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可选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若产生气泡,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碳酸盐.故答案为
:(1)CO2+2NaOH═Na2CO3+H2O;(2)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3)氧气、氮气;(4)2、5;(5)水、二
氧化碳、氧气;(6)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7)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实验探究的目
的,熟练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常见气体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2.【分析】【实验过程】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
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以及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进
行解答;③根据四硫化钠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硫和氢氧化钠,会使得试管内压强变小以及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进行解答;④【解释与
结论】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进行解答;【反思与评价】根据未放置一段时间会导致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
异进行解答。【解答】解:【实验过程】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和4Na2CO3+12S+X2Na2S4+2Na2S2O
3+4CO2,可知X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
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所以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有毒的硫化氢气体;故填:O2;吸收生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和有毒的硫化氢气体;③四硫化钠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硫和氢氧化钠,会使得试管内压强变小,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
下橡胶塞,观察到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有黄色固体生成;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将试管取
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4:5;故填: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
积的五分之一,有黄色固体生成;4:5;④【解释与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20.9%;故填:20.9;【反思与评价】
未放置一段时间会导致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偏小,因为在(1)中的反应后试管中的氧气基本耗尽,二氧化碳虽然被吸
收,但是取下棉花后试管中二氧化碳的量没有多少改变(原本没有,后来只有0.04%),可以不考虑啊,比起氧气直接可以忽略嘛(氧气原本没
有,后来20%),若不放置一段时间则试管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偏少,导致h2偏大,所以最终结果应是偏小的。【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及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四.解答题(共13小题)33.【分析】根据题
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使溶液变蓝,据此解答。【解答
】解:(1)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2Cu+CO2↑,故填:1;2;2;1。(2)二氧化碳能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证明生成了CO2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实验1中实验1﹣1混合物的受热面积
大于实验1﹣2中混合物的受热面积,故是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故填: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
4)实验2提供的数据以及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12,
故填: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12。(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
的实验,是因为当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故填: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6)为检验
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故所需试剂是稀硫酸,故填:稀硫酸。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实验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34.【分析】(1)过氧
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图,进行分解答。【解答】解:(
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由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
影响测定结果图,在常温下,当pH在8﹣12之间时,随着pH的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为10﹣11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2)在常温下,当pH在8﹣12之间时,随着pH的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
H为10﹣11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
关键。35.【分析】(1)根据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氢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3)根据题中
信息结合反应现象对比进行解答,【解答】解:(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
,该现象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2)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步骤Ⅲ中,当瓶
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由于瓶内压强变大,瓶内液面逐步缓缓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反应会因为瓶中液面过低而停止;(3)Ⅱ.打
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Ⅲ.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白
磷燃烧,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答案:(1)装置的气密性好;(2)Zn+2HCl=ZnCl2+H2↑
;内液面逐步缓缓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反应会因为瓶中液面过低而停止;(3)燃烧需要氧气。【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考查了
物质性质的探究,依据题目的信息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难度中等,能够考查学生的能力。36.【分析】(1)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
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据此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过滤器中漏斗
的正确折叠方法分析。(3)根据分离的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析。【解答】解:(1)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
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其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故答案为:溶解;蒸发。(2)首
先将滤纸对折两次成一个扇形,即③→①,然后撑开中间,使其中一边是3层,一边1层,即②。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故答案为:③①②。(
3)茶叶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水是液体,纱网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是利用过滤的原理。故答案为:茶叶杯中的纱网。【点评】实验基本操
作是中考必考题型,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考查方式,更能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37.【分析】(
1)根据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进行分析;(2)根据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亚硝酸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3)根据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4)根据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
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进行分析;(5)根据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1)硝酸盐对
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2)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亚硝酸和氯化钠,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属于复分解反应
;(3)通过图中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可知,泡制12天后,亚硝酸钠含量最低,故选:C;(4
)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故选:ACD;(5)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2天后亚硝酸钠的含量逐
渐减小到零,所以合理食用泡菜的量.故答案为:(1)硝酸盐;(2)复分解;(3)C;(4)ACD;(5)合理食用泡菜的量.【点评】不
同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认真分析题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38.【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
酸钠和水写出反应的发出;(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论;(3)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4)根据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方案;(5)根据实
验2和实验3分析现象及数据得出结论;(6)根据酚酞试液的配制过程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
酸钠和水,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实验1中碳酸钠和酚酞试液,没有褪色,说明猜想1不成立;
故答案为:不成立;(3)表格中的声音2选择的氢氧化钠溶液不同,氢氧化钠的浓度越高,酚酞越容易褪色,故答案为:与NaOH浓度有关,浓
度过高会使酚酞褪色;(4)根据实验3的现象可知是选择不同浓度的酚酞试液探究猜想3,故答案为:分别向三支试管中滴加5滴5%,2%,0
.5%的酚酞溶液;(5)根据实验2和实验3可知,酚酞溶液浓度为0.5%,NaOH溶液的浓度为0.5%,酚酞试液不褪色;故答案为:0
.5;(6)根据信息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因此要设计实验排除氢氧化钠对酚酞溶解的影响,故答案为:未排除氢氧化钠对酚酞
溶解的影响.【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要充分利用题目的信息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难度较大,能够考查学生
的分析问题能力.39.【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所需硼酸固体的质量,进而确定所选砝码的质量和游码
的示数.(2)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据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溶解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4)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
容是溶液的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300g质量分数为3%的硼
酸溶液,所需硼酸固体的质量为300g×3%=9g;选用5g的砝码,游码拨到4g处即可.(2)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
的质量=300g﹣9g=291g(合291mL).(3)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4)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是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质量分数,图2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是硼酸溶液,3%.故答案为:(1)5g;4g;(2)291;(3)烧杯、玻璃棒;(4)硼
酸溶液,3%.【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0.【分析】酒精灯
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铁丝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配平即可。实验室
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解答】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
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铁丝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3Fe+2O2 Fe3O
4;(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
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二氧化碳的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
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41.【分析】(1)用质量守恒定律写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从装置可看出是检验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再结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解答。(3)用质量守恒定律写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思与评价】(1)根据NaHCO3是否完全分解解答;(2)根据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
,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解答;(3)根据Na2CO3和NaHCO3 固体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碳酸氢钠和盐酸
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NaHCO3+HCl═NaCl+H2O+CO2↑;(2)本实验是为检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所以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是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3)NaHCO3与C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CaCl
2═CaCO3↓+2NaCl+CO2↑+H2O;【反思与评价】(1)NaHCO3完全分解时,试管Ⅰ中残留固体成分为Na2CO3,没
有完全分解时残留固体成分为Na2CO3,NaHCO3;(2)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
到气泡,对比表格中信息可发现原因可能是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生成的CO2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3)①各
取少量0.1%的NaHCO3和Na2CO3加入等质量的5%的CaCl2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Na2
CO3;②各取少量Na2CO3和NaHCO3固体于实验2装置中,分别加热一段时间,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NaHCO3,若
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Na2CO3。答案:(1)NaHCO3+HCl═NaCl+H2O+CO2↑;(2)澄清的石灰水;(3)Ca
CO3↓,2NaCl,CO2↑;【反思与评价】(1)Na2CO3; Na2CO3,NaHCO3;(2)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较小,生成的 CO2 量较少,CO2溶于水,因此没有气泡;(3)①各取少量0.1%的NaHCO3和Na2CO3加入等质量的 5%的
CaCl2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NaHCO3,若观察到浑浊则为Na2CO3;②各取少量Na2CO3和NaHCO3固体于实验2装置
中,分别加热一段时间,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为NaHCO3,若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固体为Na2CO3。【点评】典型的实验探究
题,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才能较快解答。42.【分析】(1)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
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
和固液常温型;(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检验CO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
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根据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及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解答】解:(1)仪器a的
名称是集气瓶;(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B装置;(3)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
装置D(向上排空气法);检验CO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向该集气瓶中加入
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故答案为:(1)集
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B;(3)D;木条熄灭;H2O+CO2=H2CO3.【点评】本题考查了常
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及反应原理的书写、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
据.43.【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点考虑;(2)根据碳酸是由二氧化碳与水接触形成,先控制与水接触即可;(3)根据气球膨胀可能由于
产生气体或溶于水放热来考虑.【解答】解:(1)由于氨水和酚酞试液不在一个烧杯中,但酚酞试液变红了,说明氨水进入了酚酞试液中,氨水显
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才运动到酚酞试液中的,所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2)本题是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所以要先通过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发现石蕊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色,再滴加水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由于甲中滴管是水,所以该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所以烧杯①中可以是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 故答案为:(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先将乙滴管中的稀硫酸滴入烧杯2中,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不变色,再滴入甲滴管中的水,此时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变成红色;(3)NaOH;稀盐酸;第一次为温度升高导致瓶中气压增大,第二次为产生氢气导致气体压强增大.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因为烧杯②中含有镁,所以金属可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气球鼓起,所以酸可以是硫酸或盐酸.【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要考虑气球鼓起的原因是压强增大,可能产生气体或溶于水放出热量,要熟记溶于水放热的常见物质.44.【分析】【猜想与实践】(2)根据所做的实验来判断实验现象;实验记录:③向A中充气会使液体被重新压回B中,从而将气体排放到C中,而其中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⑤白磷燃烧要消耗氧气,从而会使C装置中的压强变小,而使D中的液体倒吸入C装置中,可以据此填空;数据处理:根据各步骤所消耗的气体来计算,并完成解答;【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程所设计的物质及反应条件来判断氮气的性质;(2)根据气体受热膨胀的知识点来解答该题。【解答】解:【猜想与实践】(2)对着玻璃呼气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水,所以会在玻璃的表面产生一层水雾。实验记录:③关闭b向A装置中通入气体,则会使A中的液体被压入B装置中,从而使B中的液面上升,而使B中的气体被压入C中,所以在C导管口会发现有气泡冒出,由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由于二氧化碳要和氢氧化钠反应,但是大部分气体不会发生反应而滞留在C装置中,将C装置中的液体压入D中;⑤白磷燃烧要消耗氧气,从而会使C装置中的压强变小,而使D中的液体倒吸入C装置中,是C装置中的液面上升;数据处理:根据将气体鼓入C装置后气体体积减少了25mL可以知道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而白磷燃烧后气体体积剩余了400mL,结合气体的性质可以判断出这400mL气体为氮气,被消耗的体积为75mL,即氧气的体积为75mL,进而可以求出氮气的体积分数为:×100%=80%,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5%,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100%=5%;【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程中所接触的物质及反应条件可以知道,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并且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虽然能够观察出氮气是无色气体,但是闻不到氮气的气味,所以题中所给的ABD选项是正确的,故选ABD;(2)如果C装置没有完全冷却即打开止水夹f,则会由于C中温度较高气体受热膨胀,而使D中液体进入到C中减少,D中剩余液体大于400mL,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会偏小。故答案为:【猜想与实践】(2)玻璃片表面有一层水雾实验记录: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水夹a~f.\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收集500mL气体。③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A中液面下降,B中液面上升至最高,C中左侧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C中液面下降,液体沿导管流入D中,D中液体为475m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④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D中液体倒吸入C瓶中,C瓶中液面上升,D中剩余液体为400mL.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数据处理(2)N2O2CO2体积/mL4007525体积分数/%80155实验反思(1)ABD;(2)偏小。【点评】熟练掌握二氧化碳、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根据题给的实验流程分析各步骤所发生的反应或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45.【分析】(1)由装置图中仪器图,写出该仪器的名称;(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放出氧气;根据反应中使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判断所应选取的发生装置;(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据此完成该问题.【解答】解:(1)仪器a为装置中固定试管的铁架台;(2)在二氧化锰催化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固体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放出氧气,因此应选用可对固体加热的发生装置B作为反应的发生装置;(3)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因此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即装置D进行收集;收集时若放在瓶口燃烧的木条熄灭则说明气体收集满.故答案为:(1)铁架台;(2)2H2O22H2O+O2↑,B;(3)CaCO3+2HCl=CaCl2+H2O+CO2↑,D,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该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需要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1 / 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