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这一骂,全网叫好!

 唐宋自在鸟 2023-05-28 发布于福建

图片

戏呢?钱呢?

何赛飞老师一声吼,把“中国梆子大会”吼出了圈。

也让广大网友为“中国戏曲”揪住了心。

图片

让何赛飞如此心疼心焦的便是左边这位晋剧演员张军波。

一曲《清风亭》字字催泪,诉尽父母养子疼子爱子怜子惜子之情。

图片

然而这么优秀的演员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

在剧团5年等不来转正。

演戏时,发39℃高烧也坚持上舞台。

演戏之余,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

他住宿舍,妻子和3个孩子都留在老家,一家人聚少离多,爱人几次半开玩笑地称要和他离婚。

此情此景,谁看了不心酸。

图片

这一问,发自肺腑震耳发聩。

为的是张军波!

为的也是戏曲行业!

新编戏的创排花费很大,但在评奖和评级之后就束之高阁。

为什么?

国家在民族文化振兴上投入不少,但像张军波这样为艺术倾尽心血的人却难以维生。

问题出在哪儿?

何赛飞的这番“怒批”,应该得到回应。

派爷能力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国粹吆喝一嗓子。

希望大家娱乐放松的时候也能瞅瞅咱们的戏曲。

因为它真的很有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慢吞吞的节奏咿咿呀呀唱着老掉牙的故事。

这是很多年轻人对戏曲的第一印象。

听不懂,累得慌,就别说欣赏。

在理,但狭隘了!

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先给各位开开眼。

图片

剧情和剧名一样简单,讲得就是罗马红衣主教提审伽利略父女叛教恶行

这段伽利略辩白,丑角在旁边打压式插科打诨就相当炸裂!

伽利略:

图片

丑角:

图片

伽利略:

图片

丑角:

图片

伽利略:

图片

丑角:

图片

反正不管怎么问,伽利略滴水不漏,只好审他闺女玛丽亚。

图片

本以为娃娃诚实,不成想玛丽亚说话是真离谱。

主教问:伽利略为什么要做望远镜

玛丽亚答:为了看对门如花似月的寡妇。

主教问:伽利略为什么要做温度计

玛丽亚答:为了热酒的时候量酒温。

合着是挺讲究一流氓。

主教再问:伽利略为什么要萨斜塔上抛球

玛丽亚答:那是抛锈球招亲,喜事一桩,就是结局丧办了......

只能说,玛丽亚这姑娘是懂回答的。

图片

每唱一出就要在比萨斜塔下消耗一个公子的剧目,年轻人还困吗?

连共青团都要好奇的问上一句:

图片

图片

这出戏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播放量有170多万

图片

评论区一水的夸是其次,很多人受此启发,直接上手创作了。

图片

可见“年轻人对戏曲欣赏不动”是个伪命题。

艺术形式可以古老,但内容需要当代。

比如,东方神仙和西方神仙友好交流的《黎山老母对话圣诞老人》

图片

京剧版To be or not to be

图片

《巴黎圣母院》改成《情殇钟楼》,加西莫多喜获“恶鬼丑奴”之称。

图片

这些改编怎么能不算新奇呢?

图片

还嫌不够有趣,就自己整活,最让人眼前一黑的当属《哈利波特》系列。

以其庞大的数量和惊人的质量拔得头筹。

图片

其中最好听的是用《打严嵩》的曲调演唱的《邓校还朝》。

瞅这词就对味儿。

图片

腔调板式都没变,还符合京剧剧本重叙事的特点。

听起来非常丝滑!

反正就那种是不听不知道,听了还想听的“神作”。

原本戏曲就是能唱万物,唱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还不是手拿把掐。

一众新生代观众,不就培养起来了。

当然非要深究,以上都有“整活”之嫌。

若是没有这些花里胡哨的改编,戏曲还能让观众连声叫好吗?

看来,是时候秀点传统戏曲的“肌肉”了。

踹人入坑的真功夫来啦~

图片

高能!

小心老祖宗的东西惊掉你下巴。

直挺挺砸地的是僵尸摔

意思就是:

砰!……

——死了!

干净利落,根本不给抢救的时间。

图片

走几步就把人吓死的是鬼步

流畅的像被一阵风“吹”出来似的。

不建议晚上以此步遛弯,估计会被打。

图片

看着就腿酸的是矮子功

讲究一个如履平地,脚下生风。

看完只能说要怪就怪武大郎没有防备,否则这一脚下去死的就是西门庆。


图片

最惊艳的还得是“耍牙”

图片

放错了,再来。

图片

只能说,传统艺术的张力甩好莱坞几条街。

一张嘴能放下少则两颗多则十颗野猪獠牙

长的短的大的小的多的少的,戏种不同各有不同。

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

或专注于数量,或专注于长度,极限开发嘴上功夫。

多用于吓人!

图片

舞台风格之cult,是恐怖片见了都惭愧的程度。

可惜由于表演难度大,“耍牙”技艺已经濒临失传。

除了一眼惊艳的硬功夫,戏曲还有沁人心脾的文化底蕴。

《牡丹亭》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西厢记》中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些华丽的辞藻摘出来看是字字珠玑,连起来又是妙趣横生、余韵深长的故事。

比如「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出自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品这句戏文,还得结合整体来看:

梁山伯:“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祝英台:“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啊,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梁山伯:“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怎么解?

可以说是梁山伯听了英台的劝,不思钗裙思前程。

但听这句话的观众内心的小火花怎么解释。

这明明是讲究、含蓄、话外有音的情话啊。

可转念一想,书呆子梁山伯还不知道英台是女儿身,怎么会对同窗有非分之想?

你品!你细品!

原来梁山伯对英台的情是无关男女,只因是你。

而且还是“情本无心种,却在心中生”。

超甜~

总之,传统戏曲文的武的都很秀。

值得大家狠狠爱!

图片

戏曲从来没有落伍。

是我们没去了解才产生了误解。

戏曲也从来不是小众。

是我们没给舞台才没人去抬。

如何传承和发展戏曲?

这里举一个正面例子——台湾布袋戏

图片

布袋戏是从大陆传过去的,起起伏伏多年。

能走出没落,第一步是搭上了电视,广为传播。

之后转入录像带租售市场,发行以出租为主的“霹雳”系列的布袋戏,有一百万人次的固定租阅观众。

做大做强后,这个“霹雳”剧团还成立首家以布袋戏播放为核心的独立电视台“霹雳卫星电视台”。

后来还尝试进军大银幕。

其中最负盛名为1997年制作的电影《圣石传说》,该片不但于2000年获得台湾最佳本地电影,也于随后外销美国日本

如今,霹雳全球一波粉丝,还和日本编剧虚渊玄合作出了奇幻武侠布袋戏电视剧《东离剑游纪》。

豆瓣评分9.0。

图片

各项衍生布袋戏的周边商品或演出成为一种热潮。

年轻人热衷的Cosplay活动中也出现了布袋戏人物。

这才是传承发展。

反观大陆的提线木偶戏,还在全靠政府补贴活着。

图片

戏曲本来就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

形式上从墨守成规、一人主唱的杂剧到与自由浪漫的南戏融合,再到曲词规整的明清传奇。

内容上从夫妻对骂的“踏谣娘”到才子佳人的言情剧本,再到探案历史鬼怪无所不有。

戏曲唱了千年,改了千年。

它的生命力不容置疑。

如今,给它套上“非物质文化”的名头端坐在象牙塔里。

只有传承没有发展。

这样跟活着在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戏曲早该走下神坛,回到泥土里。

不洋不土也好,不伦不类也罢。

先让戏曲盘活自己养活自己。

不然,拱手把这块文化阵地让给电视、电影和游戏吗?

总之,契合当下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

希望钱去它该去的地方,戏能有展示的平台。

而观众们——我们。

与其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不如挖挖我们的国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