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清颗粒的“前世”:三黄泻心汤

 caimin133 2023-05-28 发布于福建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这是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三黄泻心汤的描述。
三黄泻心汤,顾名思义,有“三黄”,分别是大黄、黄连、黄芩这三味药。
大黄味苦,性寒,具有很好的泻下作用,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还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目赤肿痛、咽痛、牙痛等。
黄连味苦,性寒,药用价值极高,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要应用治疗热毒,伤寒,盛心烦热,热泻腹痛等。
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滋阴,祛湿,养血的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较好的改善由于湿热瘀滞引起的胸闷,咳喘等。
此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三黄泻心汤以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
据有关资料记载,三黄泻心汤由商朝的伊尹所创,由于其配方组成合理精炼,临床疗效显著,故被后世诸多名圣医家所收编,如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等,都可见其原方或其相关变化的记载。
有记载的,西汉名医淳于意用三黄泻心汤治愈了“涌疝”之病,但他称此方为“火齐汤”。
三黄泻心汤的方子传到东汉末年。又为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所收,用其治心下气分的热痞证,但张仲景用的是大黄、黄连,而缺少黄芩,所以称之为“大黄黄连泻心汤”。
宋代以后的治火热诸方,如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等,皆可视为是三黄泻心汤的加减方。现代中成药中的一清颗粒就是出自三黄泻心汤。
迪沙一清颗粒在古方三黄泻心汤基础上,将中药汤剂的形态变更为更适合精准定量和快速服用的颗粒剂,通过高效的制粒技术,提升药品的工艺标准和药效水平。
功效: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针对各种上火症状有效,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方组成:黄连、大黄、黄芩。药方出自汉代《金匮要略》的“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热解毒,黄连重于清心胃之火,为君药;黄芩重于清肺胃之火,并可凉血止血,为臣药;大黄清热解毒,攻积泄热,使热邪从下而去,即所谓“釜底抽薪”,为佐;大黄尚可祛瘀以止血。诸药相合,共奏清热泻火止血之功。
本品为纯中药制剂,无明显毒副作用;颗粒剂型,药物释放快,起效迅速。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的运行有其一般的规则,五脏六腑有火,内迫血分,脉络受伤,血不按常规的循环走从而引发外溢。所以血热证的主要特征是出血和热象。
心、肺、肝、胃、肾等脏腑上火的症状如下:
心火: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伴有心慌、口腔溃疡、情绪烦躁等。
胃火:引发口苦口臭、胃部不适、口渴、牙龈出血、大便干燥等症状。
肝火:造成眼睛红肿发涩、易燥易怒、口渴、头晕、大便干燥等症状。
肺火:常伴随咽干咳嗽嗓子疼、口渴等症状。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烦热失眠、腰膝酸软等,多为“肾阴不足”所致。
上火便要祛火,吃绿豆,喝凉茶,都可降火。但当上火症状严重且经常发生时,采用药物疗法才是迅速而有效缓解症状的更好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