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长久,所以神圣

 三驾马车1966 2023-05-28 发表于河南

因为长久,所以神圣

刘向军

那些中规中矩的教学论文是怎么写成的呢?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阅读并引用大量的文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论文中要引用相当的论据——期刊或者论著中的话语——作为理论支撑,论文里的其他话语基本上是这些支撑的血肉。一般论文基本上就这样写成了。

那些被引用的当下的期刊和论著,因为出版,所以获得了神圣性。这也是写作论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所引用的文献要有时代性,不能全都过于陈旧,也就是说论文研究要与时俱进。然而,谁来保证期刊和论著中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呢?短时间来看,只有作者和编辑自己了。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写什么就是什么。从一般读者的心理来看,凡出版物自带神圣性。这如同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或者打印出来的文字天然具有神圣性一样。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荒唐幼稚的接受心理,然而至少在中国一般的读者心中广泛地拥有这种阅读心态。我们普遍缺乏质疑与批判精神,也普遍缺乏质疑与批判的期刊与论证,因而也普遍缺乏批判与质疑的思想观点。所以,就教学论文而言,我们的期刊、论著铺天盖地发表的文章不可胜数,各类观点形形色色,然而有创意者寥寥,有点创意而能应用者更寥寥——我们的教学论文大多是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而不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

那么,什么样的论文才真正具有一些神圣性呢?真正具有神圣性的论文还是那些经历过岁月考验而留存下来的东西,当然这也是写作论文的一般要求:必须阅读经典文献。

就教学论文的写作而言,《论语》是永久的经典,虽然它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然而正因为它的久远,所以它神圣。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是经典,虽然它已经过去了350多年,虽然它的有些论述也受到了批评,然而时间的积淀使它拥有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性、权威性。而后,超越了夸美纽斯的赫尔巴特和超越了赫尔巴特的杜威的论著也各有神圣性。这些教育经典距离我们的时间比较近,但它们是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留存下来的,所以,它们既经受了必要的时间的考验,也经受了猛烈的大浪淘沙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这些论著来自于教学实践而又接受了教育学实践的检验。它们能够留存下来,而且还会留存下去。

像《论语》一样不是教育经典而胜似教育经典的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一些教育著作了。正像孔子没有更多地引用别人的论述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太多地引用别人的论述,他主要是在叙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教育实践。准确地来说,他并不是在写教学论文,而是在写教育叙事或者说教育诗篇,然而他的《巴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建议》已经成为经典,注定会流传下去。

概括来说,那些成为教育经典的论述至少要经历三重检验:足够时间的检验——不能少于50年,充分的实践检验——能够在实践中扎根生长,最大多数读者的检验——全球教育读者的阅读和思考。

所谓的教育创新,一定是踏着过往经典的梯子向上攀爬一点点。所谓的教育学习、教育实践和教育写作,也应该是在了解教育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定位和审视当下的教育创新。反之,即便出书立说,即便名噪一时,也只能是教育的过客,而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更可能是随波逐流,无足道焉。

2023.5.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