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下)

 赵旭升q2jmk1lj 2023-05-28 发布于河南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祖籍广东番禺(现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被毛泽东称为“人民的音乐家”。1929年赴巴黎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代表作品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207期,内容有删改。

图片

93岁郑小瑛倾情指挥《黄河大合唱》(全曲),2022年7月24日,杭州(杨靖拍摄制作)


启航:延安鲁艺的激情岁月

1938年冬,冼星海抵达延安。随后,冼星海在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音乐系担任教授,开始了繁忙的音乐教学、创作及其他音乐活动;钱韵玲则进入鲁艺音乐系高级研究班学习。由此,他们的婚姻和爱情翻开了新的篇章。

钱韵玲不仅在生活上与冼星海相随相伴,在音乐上与冼星海夫唱妇随,更在思想上与冼星海同心同行。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支持,一时在延安传为佳话。1939年8月,在延安宝塔山的见证下,他们唯一的女儿冼妮娜出生了。

图片

冼星海一家三口在延安

冼星海在延安鲁艺度过了一年半时间,延安鲁艺时期也成为他厚积薄发、创造辉煌的重要转折点。

冼星海质朴、谦虚、热情、平易近人,与鲁艺同学们在相处过程中亦师亦友。他上课不拘形式,除了课堂之上,还常常在跟一群学生围着聊天时,就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了。他不仅传授音乐技术,还传播新音乐思想主张,通过音乐理论课为同学们指引创作方向。

在缺少教材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冼星海为“民歌研究”课程编写了《民歌研究》教材(未正式出版)。在该教材中,冼星海把中国民歌的历史追溯至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延伸到近古时期的戏曲,种类涵盖秧歌、地方民歌与西洋民歌,而且对欧洲中世纪以来的音乐甚至印象主义音乐等也进行了阐述。

图片

鲁艺三期师生合影

冼星海被委任为鲁艺音乐系主任后,不仅要承担音乐创作、教学活动,还要组织和排练许多重要的音乐演出,经常集作曲、指挥和导演工作于一身。

除了在鲁艺音乐系的教学,冼星海还兼任延安其他一些学校和团体的音乐教学和指导工作。当时,中国女子大学成立了音乐组并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冼星海被聘请担任主讲教师,教唱歌曲和指挥,讲授音乐知识及中国音乐运动史等。冼星海还是延安“烽火剧团”(乐队)的奠基人,“烽火剧团”乐队的成长与他的帮助和指导密不可分。

图片

鲁艺全景

成家立业、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给予了冼星海稳定的创作条件;抗日根据地的新生活和革命人民的精神风貌,使冼星海升腾起了蓬勃的创作热情;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让冼星海定下了高昂的创作基调;丰富的民间音乐的滋养,让冼星海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创作源泉。

随着日寇对解放区封锁的日益严密,党中央发动解放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人民对生产的豪迈之情促使冼星海乐思泉涌,他有感于中国缺失属于自己的交响乐的现实,写出了一首属于中国人的交响乐——《生产大合唱》。

图片

冼星海在延安

日寇的铁蹄踏遍神州大地,国家的蒙难让冼星海寝食难安,内心焦躁苦闷,胸中块垒难消。他多么渴望创作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来唤醒民众!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因行军坠马而受伤,到延安治疗。冼星海赶到医院探望他,两人再度谈到了合作。不久,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口授,将自己两次横渡黄河与沿河行军的感受,以及由此激发的民族自豪感与抗日救亡的激情写成了长诗。长诗写好之后,光未然立即请冼星海到西北旅社窑洞开了一个小型朗诵会。冼星海听完这首长诗后,兴奋不已,当即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图片

光未然在延安

经过6天的日夜突击,反复的琢磨修改,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又用了一周时间,在参加大生产劳动和其他活动的情况下,写完了全部的伴奏音乐。

《黄河大合唱》倾注了冼星海致力于发展抗战音乐和创造高水平音乐作品的热情。这部高难度作品,共包含八大乐章,融汇了四部合唱、二重唱、轮唱、对口唱、独唱等演绎方法。它以黄河为背景和主题,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抗日战争前后人民群众生活的对比和变化,痛斥了日寇的残暴和带给民众的灾难,最后以强有力的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反抗敌人。

图片

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创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5月11日,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首场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的《黄河大合唱》正式公演,100多人的演出队伍声势浩大。他在当晚的日记里写道:“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同年6月28日,周恩来观赏完《黄河大合唱》后也深受感动,并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黄河大合唱》唱响了全华北、全中国,向全世界、全人类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怒吼,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气魄,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

图片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杨乐乐指挥长沙交响乐团《黄河大合唱》,2021年5月16日,长沙音乐厅(杨靖拍摄制作)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陨落:流落异国的艰难岁月

谨以中国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

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

冼星海大街

1999年11月16日,倾注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愿望的冼星海大街暨冼星海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行。整个纪念碑的造型是绽放的莲花,在碑身正面,分别用中、哈、俄三国语言镌刻着上面这句话。

透过这座远在他国的纪念碑,冼星海辗转国外、在颠沛流离与贫困潦倒中病逝的往事缓缓铺陈开来。

图片

矗立在冼星海大街上的冼星海纪念碑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离开鲁艺,化名“黄训”,与袁牧之一起携带延安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胶片秘密赴莫斯科完成影片的后期创作任务。

为了支持冼星海的革命工作和音乐事业,钱韵玲毅然选择留在延安,一边参加学习一边照顾女儿,独自承担起“齐家”的责任。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是与挚爱之人的生死别离。

图片

电影《音乐家》中的钱韵玲形象

到达莫斯科后,冼星海通过共产国际很快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开展工作。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中,他除了担任作曲这一主要工作之外,还与同行的人一起完成了配音和后期制作的各项工作。

此外,冼星海还挤出时间担负起考察苏联音乐艺术的任务。在莫斯科,他很快结识了众多苏联著名音乐家,与他们交流音乐艺术,探讨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并多次参加各种音乐会、座谈会,还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苏联音乐家同行们。

冼星海时刻牢记毛主席为其送行时的指示,深知来莫斯科工作机会之珍贵,因此抓紧一切时间不分昼夜地创作;在完成交响大合唱《黄河》和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乐》之后,又创作了第一组曲《后方》。

图片

冼星海旧照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在苏联的预期工作和学习计划被迫中断。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反共,以及国民党对边境的封锁,因此冼星海的回国之路被阻断,从此他开始了在苏联、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的漫长漂泊。

冼星海由莫斯科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之后,化名“孔宇”受聘为乌兰巴托中国工人俱乐部音乐组教员。冼星海的到来,使中国工人俱乐部的文娱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他不仅为俱乐部写了《中国工人俱乐部歌》《志愿军之歌》,而且组织了一支演出队伍,并举办了中国工人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音乐会。

在中国工人俱乐部工作期间,冼星海从未间断过音乐创作,继续完成了第二组曲《牧马词》的最终配器工作,还创作了第三组曲《乌兰巴托的一天》(最终定名《敕勒歌》)。

图片

1941年冼星海在乌兰巴托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作曲家。冼星海四十年生命旅程的最后两年半是在哈萨克斯坦度过的,在此创作了歌颂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并搜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冼星海用音乐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哈中友谊世代相传。”

这是镌刻在坐落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冼星海纪念碑的背面的一段话。

1942年冬,冼星海秘密离开乌兰巴托,返回苏联,经由莫斯科,于1942年12月9日到达阿拉木图,打算寻找机会从出国时的新疆口岸回国。

图片

讲述冼星海生命最后5年的电影《音乐家》海报

这时的冼星海经过长途跋涉,已是精疲力竭、饥寒交迫、身无分文,身边只有一把小提琴、一个塞满作品手稿的枕套布袋和一个内装生活用品杂物的小皮箱,已完全与组织失去联系而沦为不折不扣的流浪汉。

但是,冼星海以其中国劳动人民儿子所特有的诚恳、勤劳、朴实、忠厚的高贵品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和帮助,在与异国人民语言不通、难以交流的情况之下,凭着自己仅有的那把小提琴其娴熟高超的演奏技艺,征服了当地的人们,叩开了感情沟通的大门,进而用音乐架起了与哈萨克人民进行民间交往的桥梁,使自己深深扎根于当地民众之中,置身于那里的音乐家行列。

图片

冼妮娜与帮助过父亲冼星海的外国友人的后代合影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当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房时,冼星海激动万分,用颤抖的声音对护理人员高声说:“快!快给我拿谱纸来,我要写一首《胜利交响诗》来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然我的乐思就要溜走了。”

1945年10月,积劳成疾的冼星海在克里姆林宫医院溘然长逝,享年40岁。当时,他的骨灰被安放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教堂里。

图片

连环画《冼星海》中描写的冼星海在异国的经历

冼星海病逝的消息传回延安,延安各界无不为之悲痛惋惜。1945年11月14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举行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985年,冼星海这位时代的音乐巨人终于回到祖国、回到家乡,长眠于美丽的白云山麓。白云山苍翠青郁,珠江水浩浩荡荡,几十年来呼唤着游子的归来。冼星海魂归故里,那萦绕在云山珠水上空的英魂永远倾听着熟悉的咸水歌。

图片

毛泽东为冼星海题写悼词


(全文完)

图片

点击上图可阅读本文上半部分


编者后记

      2022年7月24日,第二届中国(杭州)合唱指挥大会开幕式《黄河大合唱》音乐会上,星海之女冼妮娜向郑小瑛教授献花,并在音乐会后,向郑小瑛教授和她的助理指挥杨乐乐赠送了收录有星海手稿的《黄河大合唱》。

图片

图片

冼妮娜、杨乐乐和郑小瑛,2022年7月24日,杭州人民大会堂(杨靖摄)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瑛乐知音 精彩回顾





郑小瑛:我是你们的追星族!云南民族合唱探秘系列纪录片之一

郑小瑛挥出中央歌剧院剧场开幕第一棒

国家大剧院罕见场景,全场高呼“郑老师,我爱你!”

#珍贵影像#1999年#殷承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

郑小瑛教授:欢迎大家来学习#郑式指挥法(基础)!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瑛乐知音是郑小瑛教授个人授权的自媒体,发布或转载郑小瑛教授的演出、授课、活动和接受采访的相关文章、音频、视频资料,讲述音乐和音乐家们的故事。

请为艺术家们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