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性之学,儒释道的共同核心

 江夏心学 2023-05-28 发布于广东

2023-5-28转载于 一念慢生活

心性之学,儒释道的共同核心

朱汉民院长:中国本身有儒学和道家,而佛学传入中国后,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型,在中国成为主导性的宗教。儒释道三家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基督教需要最高的神来赏罚人类,而儒家和佛教都不是这样,其思考起点是立足于人,而且希望靠人从自己身心下工夫来解决问题,人文性非常突出。所以说,心性之学既是儒、道之学的理论核心和修行重点,也是佛教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如何成就自己的内在人格?中国文化强调应该从内在心性下工夫。关于这一点,儒佛道三家既有各自的追求,也有相通之处。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唐宋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型。

学术思想史界专门研究了唐宋佛学的重大转型,其突出表现就是入世化、世俗化。六祖惠能之后,佛教已经把修行和日常生活连为一体。上个月我到泰国,发现他们的僧人到今天仍然靠信众供养,就像原始佛教在印度时那样,僧人是靠信众供养的。但中国古代的僧人主要靠自己劳作,他们往往在劳作中修行,并不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念经。我认为,这种转向和儒家文化相通。儒家讲“日用常行即道”,而佛家讲“劈柴担水,无非妙道”。

当然,儒佛之间往往是相互吸收。如果说佛教在唐宋后更注重入世性,那么儒家到宋代则增强了出世性,所以两者的相通之处更多, 虽然其最终目标确实不同,起到的社会作用也不一样。我常说,在其他文明中只有一种宗教主导,有两种就会打架。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和而不同,非但不打架,还能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对方的长处。儒释道的发展过程,满足了精神对文化多重性的需求。

回到天的问题,儒教信仰天,特别强调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外国人碰到麻烦会说“Oh my God”,而中国人一定喊“天,我的天啊”。几千年来,这个天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会发现天的具体内涵其实在不断发生变化。上个月在岳麓书院召开基督教和儒教的研讨会,主题是“天命与上帝:中西比较与儒耶对话”,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天的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人的天就是人格神,和西方的上帝一样。这种人格神在民间有很大意义,大家相信天能赏善罚恶一你做坏事,天会惩罚你;做好事,天会奖赏你。到后来,天又演化出天道与天理。在天道与天理的概念中,天成了形容词,形容的对象是道与理,相当于古希腊的逻各斯。天道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大量出现,道家、儒家都讲天道,这时的天不再是人格神,而是人文道德、自然法则。

所以我认为儒家主要是一种人文信仰,特别是宋儒,更加强调“天理”。他们的“天理”主要是人文之理,即体现为道德规范与典章制度的“分殊”之理。但宋儒还强调,具体的人文之理还可以统一于 “天理”。天理是最高的理,强调了它是宇宙天地的主宰。宋儒的理是人文之理,但又吸收了道家的自然之理。其实不管人文之理也好,自然之理也好,所谓“天理”都是能主宰、支配世界的“道理”。宋儒继承了传统儒家对“天”的信仰,但强调对人文之理、自然之理的理性认知,所以说是人文信仰的强化与建构。

虽然中国人文理性兴起比较早,宗教观念相对比较淡,但是对天的信仰一直保留了下来。在精神层面上,儒家的孔颜乐处其实就包含着“知我者,其天乎”的精神信仰。孔子、颜回是对儒家天道天理的坚定信仰者,所以他们内心才会因人文理想而乐,才会心安理得,哪怕暂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颜爱民教授:大儒和高僧一起论道,还可以论上几天几夜。过去麓院的记载是三天三夜,不过两位高人交流的概率还很大,我们以后再论。下面进入回答环节。(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