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言难泯生前节,信史犹传身后名”,这个名将被一众名臣给毁了

 风吟楼 2023-05-28 发布于广东

前言:提起宋朝,很多人的感觉都会比较复杂。这个朝代格外优待士大夫,文治成果颇丰,涌现出了很多名臣名相,美中不足的是军事孱弱,缺乏“尚武”精神,在对外方面不够强势,不像汉唐那样名将辈出。殊不知北宋亦曾出过一位足可与武庙七十二将媲美的将才,他便是名传后世的狄青,他曾为大宋立下无数战功,以武人的身份位列宰执。

可狄青的结局却是在49岁的当打之年“抑郁而终”,着实令人不胜唏嘘。更让人久久难以释怀的是,一步步将他推上不归路的不是别人,正是一众备受推崇的名臣名相。说句不该说的话,如果毁掉他的是奸臣,这种难以言表的感觉反倒会好受许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狄青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被毁的,是被哪些人给毁的。

文章图片1

狄青雕像

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1、赫赫之功

狄青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少年时因其兄犯事,他代兄受过,被发配到汴京充军,成为一名拱圣军(一支以骑兵为主的禁军)的大头兵。和其他禁军士卒的懒散不同,他格外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被选为骑御马直,后又升为散直(相当于大内侍卫)。适逢李元昊叛宋自立,西北局势不宁,沉淀已久的狄青被派往前线任职。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各路宋军连吃败仗,士气大跌,将士多畏敌如虎。狄青是艺高人胆大,每战必为先锋,据说他在4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25场较大规模的战斗,平均每2个月1场,期间单箭伤就受了8次,几近于不避敌矢,而且他为了提高对敌军的震慑效果,像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一样给自己弄了个铜面具,惊得西夏军直呼他为“狄天使”。

文章图片2

狄青是“面具侠”

从宝元初年(公元1038年)到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李元昊闹腾了7年,最终被迫称臣于宋。在此期间,狄青屡立战功,收复失地甚多,成为宋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他的军职也快速升为上四军(禁军核心)的四厢都指挥使。时间一晃,来到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已然累升为枢密副使的狄青又迎来了一次发光的机会。

是时,岭南蛮族首领侬智高叛宋自立,攻克了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兵锋甚至直抵广州城下。前线各军久不历战阵,不仅平叛无力,还愈发助涨叛军声势。值此关键时刻,狄青奉命率军南下,总领平叛事务,他先是整肃军纪,提振士气,后用各种假消息和假动作忽悠侬智高,趁机袭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昆仑关,最终仅用了不足3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平叛。

文章图片3

“十大名关”之一的昆仑关

2、厚德载物

华夏从来不缺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将才,比较稀有的是德才兼备的良将。别看狄青曾受过黥刑,脸上为此挂着个“刺青”,他的道德水准比很多士大夫都要高。就说这个“刺青”,宋仁宗不止一次地让他弄掉,免得有失他的大将尊严,可他一直到死都留着。在他看来,有这个“刺青”在,更能彰显朝廷用人不拘出身的“大道”,从而激励更多的下层将士为国建功。

作为从底层奋斗起来的统军大将,狄青深知下层的不容易,十分体恤麾下将士。不管处在多高的位置,他都能和士卒同甘共苦,如果打了胜仗,他会尽可能地把功劳往下分,比如他在平定侬智高之乱后,将记功、报功等事全部委托给麾下的安抚使孙沔。与此同时,他治军从严,执法如山,比如他在攻打昆仑关之前,处决了临阵脱逃的30名将佐。前面是小德,后面是大德,狄青能二者兼备,实属难得。

文章图片4

狄青深受人们爱戴

战功可以说是所有将领的追求,为此,古代多有将领喜欢邀功。狄青在打败侬智高之时,有士卒发现阵亡的叛军中有一身穿龙袍者,消息一经传开,众人都认为这就是侬智高,纷纷建议狄大帅以此向朝廷请功。狄青却认为不能这么冒失,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宁可给朝廷说侬智高逃亡了,也不能弄个不明不白的战功,由此可见他的操守非一般将领可比。

古人注重出身,上到皇帝,下到贩夫走卒,都想有一个名人祖先,真假不论。狄青的姓氏虽然并不多见,但是同姓之人中依然有个青史留名的狄仁杰。据说狄青显贵之后,有狄姓之人上门攀附,称狄青为狄仁杰之后,而狄青却坦然称自己是农民出身,无意扯谎,“安敢自比梁公(狄仁杰曾被封为梁国公)?”时人大赞其德,将他和后唐名将郭崇韬对此,想当初郭崇韬强行认郭子仪为先祖。

文章图片5

狄青不愿意冒认的先祖—狄仁杰

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流言蜚语

宦海之中,浪潮汹涌,道德高尚的人常被视为好欺负的“老实人”。更何况狄青生活的朝代是“重文轻武”的宋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他还不得被文臣们欺负?文臣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舆论的掌控。自狄青升上枢密使后,文臣们对他的意见更是大了去了,毕竟这个职位一向是由文臣担任的。一时间,针对狄青的各种流言在开封城中漫天飞舞。

狄青家里养的一条狗或许是头上鼓了个包什么的,言官们却上纲上线,无中生有,硬说这条狗生出了两只龙角,还说什么这是上天给大宋降下的警示,要预防狄青反叛,最好的做法是免除狄青的枢密使之职。好在宋仁宗的耳根子还能坚挺一阵,没有处罚狄青,不过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隔应,毕竟皇帝最忌讳的就是一个“反”字,尤其是宋朝皇帝。

文章图片6

宋朝中枢组成

文臣们一看火还不够大,又杜撰出了“狄青家满室红光”的无稽之谈。在古代,红光是天降异象,是神迹,不是一般大臣可以消受的,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出生时的“时有赤光,室中尽明”,隋炀帝杨广出生时的“红光竟天”,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出生时的“赤光绕室”“赤光上腾如火”,宋真宗赵恒出生时的“赤光照室”。现在说狄青家有红光,不就是说狄青要反?

文臣们担心光一个“红光”还搞不掉狄青,又编排出什么“狄青夜宿相国寺”的小故事。有一次开封发大水,狄青家因为地势偏低而被淹了。为全家人的安全起见,狄青带着家人到相国寺借宿了一晚。文臣们得知后,各种添油加醋,说狄青“大不敬”,在大殿中过夜。话说狄青又不是初到开封,他会不知道相国寺是皇家寺庙?他会有客房不住,傻乎乎地跑大殿里睡大觉?

文章图片7

开封城内的相国寺

2、猜防百至

对于那些没有格局和远见的文臣来说,给狄青泼污水,倒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宋朝的大环境在那里,可一些个名臣名相也把狄青当眼中刺、肉中钉,就很尴尬了。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就容不下狄青,尤其是不能容许狄青“窃居”枢密使之职。他不止一次地上书宋仁宗,请将狄青贬官外放,削弱狄青之权,宋仁宗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文彦博就拿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案例来说事,意思是说宋太祖原本是后周的忠臣,可最后照样篡周建宋,狄青虽然现在是忠臣,但是以后是有可能成为宋太祖第二的。文彦博字写得好,这话也说得是字字诛心,不可谓不犀利。值得一提的是,文彦博和狄青还是同乡,也不知道狄青妨碍他什么了?有狄青这么个老乡在中枢,他难道不与有荣焉吗?

文章图片8

文彦博给狄青挖坑

除文彦博之外,最富有攻击性,也最具有代表性地便是老少皆知的欧阳修。他当时虽然只是翰林学士,可他的切入点却十分老道,很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他一边承认狄青是忠臣,一边说狄青在军中威望甚高,一旦他的旧部中有人鼓动,或者逼迫他反叛,届时朝廷又得花多大力气来平叛?还不如提前打预防针,将狄青调离关键岗位,这也是对狄青的保护。

眼见宋仁宗有些动摇了,欧阳修又补充事例说明,他拿唐德宗时期的“奉天之难”来说事,意思是当初朱泚本来是无心反叛的,只是因为他在泾原军中威望高,才被反叛的泾原军拥立为主,自立朝廷。恰逢开封发大水,欧阳修又适时搬出儒家的“天人感应”,说什么水为阴,兵为阴,武臣亦为阴,建议朝廷以最快的速度罢免狄青,从而消灾解难。

文章图片9

欧阳修也在宋仁宗那里给狄青上眼药

结语

“三人成虎”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通用的,宋仁宗虽然不失为一代贤君,但是架不住文臣们的连番上阵,最终只得以内部团结的大局为重,将狄青贬谪出京。狄青自从当上枢密使后就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心里本就憋屈得厉害,再经此一遭,更是抑郁,也就是被贬的第二年,他黯然离开了这个让他看不懂的世界。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不知道会不会让宋仁宗和那些文臣们后悔一二,狄青前脚去世,侬智高的旧部侬宗旦潜回广西南路起事,大举进攻邕州,接着又是什么邵州蛮、甲洞蛮闹事。宋朝本就因“三冗”问题而导致财政压力巨大,再经受这么些乱子,更是捉襟见肘了。当然,这些事,狄青不会看到了,正如“流言难泯生前节,信史犹传身后名”。

参考文献:

《宋史》

《史传三编》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