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灯 说起明朝的宁折不弯,坚守本心,方孝孺成了后世人对于忠臣的幻想。 毕竟其他的忠臣,不过是一死以殉国,可是方孝孺不一样,在野史里面,方孝孺的忠诚,是用了自己十族亲朋好友邻里,成全自己忠诚之名。 朱棣兴起的靖难之役一共延续了四年,在第四年成功在望的身后,朱棣的幕僚姚广孝突然跪地请求:朱允炆手下有一个叫做方孝孺的文臣,他的学问极好,如果他不肯投降,也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他一死,天下读书种子也会就此断绝。 朱棣听闻姚广孝的请求,欣然答应,可是最终的结果,方孝孺还是死在朱棣的手下。 历史明确记载, 方孝孺 是读书人的种子。而野史传的最广的,就是方孝孺不肯投降,所以被朱棣灭十族。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又怎么会传成这样? 方孝孺的父亲是山东知府,因为洪武年间的空印案,所以牵连被杀,方孝孺扶灵还乡。 在知府父亲的教导下,方孝孺学问很好,幼时就能够写诗,便立下天下太平为己任的大志向。 长大的方孝孺被举荐做官,朱元璋赞叹方孝孺品行端正,让太子朱标放心用。 方孝孺的才学令皇子们都十分仰慕,甚至每次见面都会行大礼,表示尊重。 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削藩,此时的方孝孺只是一个翰林院侍讲,是一个老师。 所以朱允炆想要削藩,真的不是方孝孺撺掇的。甚至方孝孺认为朱允炆削藩的手段激烈,应该用德行教化。 但是因为方孝孺的才名,朱允炆总是在国家大事上征求方孝孺的意见。 所以方孝孺代表的不是政治,而是天下文人,有着满腹经书,严苛履行儒家文化,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文人。 可是靖难之役出现了,或许是因为方孝孺的文笔好,所以朱允炆发兵征讨朱棣的檄文,都是方孝孺写的。 而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只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缓兵之计,但是被朱棣识破。没啥用。第二件事是离间朱棣和儿子朱高炽,也是失败。第三件事是要朱允炆和朱棣和谈,朱允炆同意了,但是朱棣不干,也失败。第四件事是方孝孺知道大势已去,所以劝朱允炆以死殉国。但是还没等死,靖难之役就成功了,所以也失败。 综上所述,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之中,不是写文章讨伐朱棣,就是出了四个没啥用的主意。 由此可见,方孝孺读书多得多,但是政治嗅觉不敏感。 而在朱棣登基后,方孝孺就有了多个版本的死亡。 版本一:朱棣大骂方孝孺,方孝孺磕头求饶。 版本二:姚广孝要方孝孺写朱棣的继位诏书,方孝孺不写,被灭全族。 版本三:朱棣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说大不了灭九族,我就不写。朱棣生气,灭了他十族。 版本四:朱棣让方孝孺像辅佐朱允炆辅佐自己,方孝孺不干,被灭了十族。 版本五:方孝孺以死殉国,兄弟两人和妻儿也全部追随方孝孺而死。 其中,灭十族的说法,一个出自《姜氏秘史》,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有戏剧成分。 一个出自祝枝山道听途说,所以编纂成《枝山野记》。 等于流传最广的灭十族,根本没有任何的明确记载。 而为什么只有灭十族流传最广? 因为武死战,文死谏,这是文人最高的荣耀。 文人把方孝孺塑造成一个精神偶像和寄托,代表文人的不屈。用灭十族,来坚定自己的坚守,这才是真的忠臣气节,文人脊梁。 历史没有准确记载,可是按照朱棣的行为,方孝孺应该是被灭了一族,因为其余不肯投降的文人,也是灭一族的下场。 而方孝孺被文人高高抬起,因为方孝孺忠心的不是皇权,而是读书人心中的道。这才是方孝孺被后世认可的根本。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