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2021北京初三(上)期末化学汇编:燃烧的条件
2023-05-29 | 阅:  转:  |  分享 
  
2019-2021北京初三(上)期末化学汇编燃烧的条件一、单选题1.(2020·北京门头沟·九年级期末)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
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
,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2.(2019·北京海淀
·九年级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ABCD实验目的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除去CO2中的少量C
O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CO2实验方案A.AB.BC.CD.D3.(2019·北京怀柔·九年级期末)野炊时
,小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升高木柴的温度C.降低木柴的着火
点D.方便添加木柴二、填空题4.(2020·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如图进行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2)用灭火原理解释B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3)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
现象是______。5.(2019·北京石景山·九年级期末)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及现象:①打开弹簧夹
,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②熄灭酒精灯,改通O2,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
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2)实验②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三、简答题6.(2021·北京顺义·九年
级期末)依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1)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2)B实验中观察到天平的指针_____(填“向左”“不
”或“向右”)偏转。(3)C实验的目的是_____。7.(2019·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可燃物红磷和白磷进行探究,若要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则固体A为_____
_。80℃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四、实验题8.(2021·北京丰台·九年级期末)利用W形玻璃管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
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已知: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1)燃烧条件的探究: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
。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的原因是
___________。(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已知W形玻璃管的容积为20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
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___________mL。9.(2021·北京房山·九年级期末)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表中为①
~④处所放药品。序号①②③④药品白磷红磷被沙子覆盖的白磷被沙子覆盖的红磷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升温至60℃,对比_______(填序号),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设计①、③的目的是_______。10.(
2020·北京平谷·九年级期末)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设计
B、D的目的是______。(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11.(2020·北京通州·九年级期末)
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1)甲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2)乙实验用
于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______。12.(2020·北京密云·九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
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通过观察白磷_____(填“①”或“②”)与白磷③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
着火点。13.(2020·北京顺义·九年级期末)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A、C中充满氮气,B、D中充满氧气(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1)设计B、D的目的是 _______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_______ 。(3
)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 _______ (填序号)。14.(2019·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化学小组同
学做了如图A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1)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2)设计实验
1、3的目的是_____。(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_____。(4)将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取出,倒扣在水槽中;同
时将一支盛有空气的试管,同样倒扣在水槽中(如图B所示)。均拔下橡胶塞,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内液面上升高度明显大于盛有空气的试管,其
原因是_____。15.(2019·北京朝阳·九年级期末)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示数逐渐减小。
蜡烛减小的质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2)活动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
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
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
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五、科学探究题16.(2021·北京石景山·九年级期末)柿饼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大众食品,出霜效果是柿饼质量的重
要标准。小组同学实验探究柿饼出霜的影响因素。【查阅资料】1 柿饼出霜期间易生霉菌导致变质,熏硫处理是控制霉变的方法之一。国家出口标
准要求柿饼含硫量应小于0.5mg/100g。2 评分越高、“霜量级别”值越小,柿饼出霜效果越好。评分标准如下:柿霜分布量占柿饼表面
积的百分数/%0~4041~6061~8081~100评分标准/分0~4.04.1~7.07.1~8.99.0~10霜量级别/级4
321【进行实验】实验1:探究温度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温度/℃41320得分9.33.10.7实验2:探究熏硫时间对柿饼出霜过程中
霉变的影响在4℃下,按试样与柿皮(含水量2.6%)质量比为4:1进行实验,50天后,记录如下:熏硫时间/h02468柿饼含硫量/m
g/100g)00.270.430.670.98霉变情况发生霉变没有霉变实验3:探究柿皮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试样经熏硫2h处理,在
4℃下进行实验,50天后,记录如下:序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柿皮含水量/%2.62.62.62.62.64.38.816.1试样与柿皮
质量比2:14:18:116:11:04:14:14:1得分9.29.02.30.50.38.61.60【解释与结论】(1)实验1
中,______℃时,柿饼出霜效果最好。(2)实验2中,熏硫的作用是______。(3)实验3中,得出“柿皮含水量低能促进柿饼出霜
”的结论,需要对比______(填序号)。(4)进行实验①~⑤的目的是______。【反思与评价】(5)实验1中,需要控制的实验条
件是:试样与柿皮(含水量2.6%)质量比为4:1、熏硫时间2h和______。(6)某同学认为“在制作柿饼时,熏硫时间越长,控制霉
变效果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17.(2021·北京通州·九年级期末)课堂上,老师将用水润湿的手帕在75
%医用酒精中浸泡后点燃,酒精燃烧但是手帕安然无恙(图1)。针对本实验,学生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滤纸的着火点约为130℃
。【进行实验】实验一:不同质量的酒精与水混合实验编号无水酒精质量/g水质量/g①85②810③815④820⑤830实验二:取滤纸
,分别浸泡在实验一所得溶液中,用图2所示装置测定酒精燃烧时滤纸的温度,得数据绘制成图3所示的曲线。【实验记录】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现
象酒精和滤纸都燃烧酒精燃烧酒精燃烧酒精燃烧酒精不燃烧【解释与结论】(1)75%医用酒精中的溶剂是 ______ 。(2)实验一的目
的是 ______ 。(3)实验①在20s时温度突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4)实验③在 ____ s时酒精燃尽,火焰
熄灭。(5)用滤纸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所用酒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范围大致是21. 1% 【反思与评价】(6)图3中实验⑤的曲线与其他4个实验的曲线比较后,你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______ 。18.(2020·北
京平谷·九年级期末)同学们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沾有高锰酸钾的白抹布洗完晾干后变为棕褐色。【查阅资料】草酸
溶液能将棕褐色物质除去。实验编号实验120℃水实验220℃0.5%草酸溶液实验320℃0.25%草酸溶液实验420℃0.125%草
酸溶液实验530℃0.25%草酸溶液实验640℃0.25%草酸溶液现象颜色没有褪去70秒后颜色褪去98秒后颜色褪去150秒后颜色褪
去51秒后颜色褪去40秒后颜色褪去【提出问题】哪些因素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进行实验】将均匀染有棕褐色的抹布剪成大小相
同的小布条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1)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草酸溶液,需要草酸的质量为______。(2)实验1的目
的是______。(3)证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需要对比______(填实验序号)。(4)由实验2、3、4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反思与评价】(5)实验后,同学们查资料得知抹布上的棕褐色物质为二氧化锰,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020·北京通州·九年级期末)柠檬烯是橙皮、橘子皮和许多柑橘类水
果皮里含有的一种物质,可溶解许多不易溶于水的物质如橡胶和塑料。将橙皮汁液涂在泡沫饭盒上,泡沫饭盒会溶解破损。【提出问题】橙皮的形状
、温度以及酸碱性是否影响橙皮汁溶解泡沫饭盒的速率?【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稀醋酸溶液呈酸性。【进行实验】每次取1/4块橙皮,
1/4个泡沫饭盒进行实验,所用溶液浓度均为5%,记录10分钟时的泡沫饭盒现象如下表所示。实验1序号实验操作饭盒表面的实验现象1-1
将一块挤压出汁的橙皮放在泡沫饭盒上明显凹凸不平以及很多小洞1-2将一块橙皮切成丝,均匀地放在泡沫饭盒上一点凹凸不平1-3将一块橙皮
切成粒,均匀地放在泡沫饭盒上一点凹凸不平1-4将一块橙皮研磨成酱,均匀放在泡沫饭盒上较多凹凸不平1-5将一块橙皮研磨成酱,加热后均
匀放在泡沫饭盒上仍然光滑实验2序号实验操作饭盒表面的实验现象2-1将一块橙皮研磨成酱再滴入10mL醋后均匀放在泡沫饭盒上较多凹凸不
平2-2将一块橙皮研磨成酱再滴入10mL碳酸钠溶液后均匀放在泡沫饭盒上较多凹凸不平2-3将amL醋均匀滴在泡沫饭盒上仍然光滑2-4
将bmL碳酸钠溶液均匀滴在泡沫饭盒上仍然光滑【解释与结论】(1)由实验1-2~1-4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2)实验
1-5的目的是______。(3)实验2-3、 2-4中a和b的值分别为______。(4)证明碱性环境对柠檬汁溶解泡沫饭盒速率无
影响,依据的实验是_______。【反思与评价】(5)实验1-1的效果最明显的原因是_______。(6)根据实验1-5,可以猜测
柠檬烯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20.(2019·北京丰台·九年级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同学
们发现两支蜡烛都熄灭了。【提出问题】实验A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1:烧杯内的氧气被耗尽,所以蜡烛熄灭。猜想2:
烧杯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所以蜡烛熄灭。【进行实验】实验I:点燃蜡烛,塞紧胶塞。待蜡烛熄灭后,用放大镜照射白磷。观察到白磷燃烧。实
验II:经检测,实验A中,蜡烛熄灭时,烧杯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3%。在集气瓶中按照一定的体积比收集气体,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和燃
烧的红磷,实验记录如下:V(O2):V(CO2)蜡烛红磷1:4燃烧燃烧1:5燃烧燃烧1:6熄灭燃烧1:9熄灭燃烧【解释与结论】(1
)实验B中蜡烛熄灭,体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_______ 。(2)实验I的目的是 _______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
程式 _______ 。(4)实验II证明猜想2错误,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 。(5)结合实验I与实验II,得出的实验结
论是 _______ 。【实验反思】(6)通过此实验,同学们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如 _______ 。参考答案1.D【详
解】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B、由题干文字可得: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
③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不符合题意;C、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②中红磷被沙土覆盖,与氧气隔绝,不燃烧,③中红磷与空
气中氧气接触,燃烧,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D、④未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2.C【详解】A、实验方案只能证明CO2易溶于水,使塑料瓶变瘪,要想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需反应前向瓶中滴几滴紫
色石蕊,反应后紫色石蕊变红,证明CO2可与H2O反应生成H2CO3,故不符合题意;B、除去CO2中的少量CO,需将气体通入炽热的氧
化铜,不可通入石灰水,通入石灰水会使二氧化碳量减小,故不符合题意;C、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故符合题意;D、
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CO2,需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故不符合题意3.A【详解】试题分析: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
触,促进木柴燃烧.故选项正确;B、不能升高木柴的温度.故选项错误;C、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选项错误;D、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
故选项错误.故选A.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将木柴架空能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这样可以促进木柴燃烧4. 二
氧化碳隔绝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A中的③比①先变红【详解】(1)A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B中蜡烛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隔绝了蜡烛周围的空气,故填二氧化碳隔绝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3)喷水的石蕊试纸变红,且③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矮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
填A中的③比①先变红。5.????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详解】(1)由题文可知,
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故填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2)实验①给
白磷与红磷加热了,实验②虽然没有加热,但白磷与红磷的温度均高于室温,所以实验②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只能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
填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6.???? 滴有酚酞的滤纸上自右向左逐渐变红???? 向右???? 探究可燃物在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
火点时能否燃烧【详解】(1)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酚酞遇碱变红,所以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滴有酚酞的滤纸上自右向左逐渐变红;(2)
B实验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左边托盘内质量变轻,B实验中观察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
;(3)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白磷是可燃物,热水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通氧气前白磷没有燃烧,
通氧气后白磷燃烧,通过自身对边:探究可燃物在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时能否燃烧。7.???? 白磷???? 热水作用加热、对水中
的白磷隔绝空气【详解】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可燃物红磷和白磷进行探究,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达不到红磷
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若要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则固体A应为白磷;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实验中热
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8.????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含量不足以支持白磷燃烧????
40【详解】(1)燃烧条件的探究: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
燃烧。白磷的着火点在80℃以下,红磷的着火点在80℃以上,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磷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
气,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的原因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含量不足以支持白磷燃烧;(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内空气的体积等于W形玻璃
管的容积=200mL,白磷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量筒中的水
会倒吸进入W形玻璃管,倒吸的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即等于200mL× =40mL,故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40mL。9.①
② 验证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详解】(1)研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则控制变量为不同物质着火点;升温至60℃,对
比①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①、③控制变量为与氧气接触;故设计①、③的目的是验证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
一。10.????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B中白磷燃烧,C中白磷不燃烧【详解】(1)B与D唯一不同的变量为是否与氧
气接触,因此两组对比实验验证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2)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以选取对比实验中唯一
变量为温度,在B与C中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只有温度不同,所以可以观察B中白磷燃烧,C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达到实验
目的。【点睛】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11.????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木炭的颗粒大小不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详解】(1)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
到着火点,不燃烧。甲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依据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乙实验用于探
究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木炭的颗粒大小不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点睛】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变量的问题时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12.①【详解】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
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白磷燃烧;②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白磷不燃烧;③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燃,
白磷不燃烧。实验中通过观察白磷①与白磷③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13.???? 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 C中白磷不燃烧而D中白磷燃烧???? A【详解】(1) B、D中充满氧气,但温度不同,设计B、D的目的是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
需要达到着火点。(2) C中充满氮气,D中充满氧气,温度相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C中白磷不燃烧而D中白磷燃烧。(3)
A~D中,A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且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是不会燃烧的,可不做的实验是A。14.???? 4P + 5O2 2P
2O5 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试管2中白磷不燃烧,试管3中白磷燃烧????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冷
却恢复到室温后,该试管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详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1中的红磷不燃烧,3中的白磷的能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可燃
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试
管2中白磷不燃烧,试管3中白磷燃烧;(4)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冷却恢复到室温后,该试管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燃烧后并已冷却的试管内液
面上升高度明显大于盛有空气的试管。15.???? 小于???? 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生成的CO2比空气密度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
没有O2(隔绝O2)???? A、B【详解】(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示数逐渐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燃烧是石蜡与氧
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推知蜡烛减小的质量是石蜡的质量,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所以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
的总质量。(2)活动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柠檬
酸和碳酸氢钠生成的CO2比空气密度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O2(隔绝O2);(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
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因为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会使蜡烛熄灭,由于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
气体能溶于水造成玻璃杯中气压减小,故出现最终杯中的液面高于碗中的液面。16.???? 4???? 杀死霉菌②⑥⑦⑧ 研究试样与柿皮
质量比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 实验时间50天???? 不同意;当熏硫时间为2h时,已经可以达到控制霉变效果,时间过长反而会导
致含硫量超标【详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实验1中,4℃时,柿饼出霜效果最好。(2)柿饼出霜期间易生霉菌导致变质,熏硫处理是控制
霉变的方法之一。故实验2中,熏硫的作用是杀死霉菌。(3)实验3中,得出“柿皮含水量低能促进柿饼出霜”的结论,那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是含
水量,故需要对比②⑥⑦⑧。(4)实验①~⑤的变量是试样与柿皮质量比,故进行实验①~⑤的目的是研究试样与柿皮质量比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
响。(5)实验1中探究温度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那么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是:试样与柿皮(含水量2.6%)质量比为4:1、熏硫时间2h
和实验时间50天。(6)由实验2 可知,当熏硫时间为2h时,已经可以达到控制霉变效果,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含硫量超标,所以“在制作柿
饼时,熏硫时间越长,控制霉变效果越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7.???? 水???? 研究酒精浓度与燃烧的关系???? 度超过了滤纸
的着火点,滤纸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14???? 44.4???? 物质燃烧还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量才行【详解】(1)溶液中有水
水就是溶剂,75%医用酒精中的溶剂是水。(2)实验一中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也就是改变了酒精浓度,故目的是研究酒精浓度与燃烧的关系。
(3)由图可知,实验①在20s时温度超过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温度突然上升。(4)由图可知,实验③在约14s时
温度最高,此后温度降低,故约14s时酒精燃尽,火焰熄灭。(5)由图可知,实验①中滤纸燃烧,实验②③④⑤中滤纸没有燃烧,故用滤纸做“
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所用酒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 ,故范围大致是21. 1% 实验⑤中没有发生燃烧,说明物质燃烧还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量才行。18.???? 1g???? 空白对照,证明水不能使棕褐色布条褪色?
??? 3、5、6???? 其他条件相同时,草酸浓度增大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取棕褐色布条放入试管中,加入过氧化
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气泡。【详解】(1)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草酸溶液,需要草酸的质量为:200g×0.5%=1g;
(2)实验1中用到的是水,其作用是做对照实验,证明水不能使棕褐色布条褪色;(3)要证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需
要选择草酸溶液的浓度相同,但是温度不同的实验进行对比,即实验3、5、6; (4)实验2、3、4中,温度相同,但是草酸的浓度不同,且
草酸的浓度越大,颜色褪去所需时间越短,即其他条件相同时,草酸浓度增大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5)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
分解速率,所以验证棕褐色物质为二氧化锰的方法是取棕褐色布条放入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气泡。19.???? 其他条件
不变时,橙皮的形状会影响泡沫的溶解速度???? 探究温度是否影响泡沫的溶解速度???? 10mL???? 实验1-4和2-2或1-
4,2-2,2-4???? 因为实验1-1中柠檬烯浓度最高???? 具有挥发性或受热易分解等合理给分【详解】(1)由实验1-2~1
-4中,不同的橙皮的形状,泡沫的溶解速度不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时,橙皮的形状会影响泡沫的溶解速度。(2)实验1-5
、1-4中,其他条件相同,只是温度不同,其目的是探究温度是否影响泡沫的溶解速度。(3)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变量的问题时,每一次只改变
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实验2-3、 2-4中a和b的值分别为10mL。(4)实验1-4和2-2或1-4,2-2,2-4中,其他条件都相同,一个实验在中性条件进行,一个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证明碱性环境对柠檬汁溶解泡沫饭盒速率无影响,依据的实验是实验1-4和2-2或1-4,2-2,2-4。(5)实验1-1的效果最明显的原因是实验1-1中柠檬烯浓度最高。(6)根据实验1-5,可以猜测柠檬烯具有的性质是具有挥发性或受热易分解等。【点睛】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变量的问题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20.???? 不可燃,不助燃???? 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V(O2):V(CO2)=1:4或1:5时,蜡烛仍能燃烧???? 实验A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 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可能不同(其他答案合理即可)【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当温度高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会减小,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详解】(1)实验B中蜡烛熄灭,体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2)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实验II证明猜想2错误,依据的实验现象是V(O2):V(CO2)=1:4或1:5时,蜡烛仍能燃烧;(5)结合实验I与实验II,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实验A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6)通过此实验,同学们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如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可能不同(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1 / 15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