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复习,千万别被这些“误区”截胡了成绩

 张福涛lu70kpm9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对大多老师和学生而言,距离期末考试还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何才能把复习组织、实施好,收获一份老师、学生、家长都满意的成绩单呢?这些方法刚好能派上用场。

图片

八大误区,千万别踩

期末复习,从方法的层面,正在被人“穷尽”。但也正因为如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若干“误区”,有些甚至是“雷区”。

误区一:期末恐惧

期末来了,老师们是既盼又怕——盼望着享受长长的暑假,但又怕学生考不好,无法面对学校的考评制度。

于是,部分教师就会出现一些心理和行动上的误区,比如,焦躁心理,患得患失,生怕学生考不好。虽然适度“紧张”是必要的,但放松才能产生智慧。当然,放松不是轻松,更不是放弃。勇敢面对,才是期末复习的“灵魂”。

误区二:侥幸心理

有些老师对于期末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自己平时教学抓得紧,期末便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们反对“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但因为期末具有把点状知识变成网状结构的实际作用,适当的复习还是有必要的。至于期末“躺平”,则连“侥幸心理”也算不上了。

误区三:相信题海战术

临近期末,各校都在“模考”,“信息共享”之下,老师的“文件夹”早已满满当当。不仅如此,依托现代技术获取各类练习题已经变得非常容易,有些专业网站,还有“组卷”功能,输入自定义的条件,就会组成一份“原创”试卷。

有研究表明,适量的刷题能提高考试成绩,“适量”以后刷的那些题基本都是无用功了。

曾经有位同事,他班级数学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其他班,我很好奇,于是花了一段时间“跟踪”他的教学,获益良多,其中他的一句话后来我一直坚持向老师们讲述:“我做十套卷,学生就只要做一套卷;如果我做一套卷,学生就要做十套卷。”

误区四:相信“取法乎上”

以初中为例,期末考卷难度系数一般为7∶2∶1,也就是说70%的考试题是基础题,20%是中档题,只有10%才是难题。有人认为,难题做多了,下次遇见简单题、中档题就“小菜一碟”了,殊不知,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大量练习难题不仅会消耗学生的时间精力,还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热情、学习自信心产生不良影响,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误区五:单兵作战,缺少整体观

在一个教研组里,总是有人喜欢游离在集体之外,我们称之为“独狼”,而这些人往往是教学骨干,从客观上看,或许因为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对眼前的“对手”“留一手”,除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原因外,也有学校教学评价的问题——没有厘清集体成绩达标与班级成绩达标的先后关系。其实,在学习共同体的背景下,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误区六:不去进行知识建构

对知识开展专业化整理,有利于健全知识结构,使其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逼近专业。但现实情境却是总有老师愿意相信“贝多芬”(多背就有分数),相信刷题就能多得分,在讲评试卷的时候,满足于知道“正确答案”,对错误缺少基于证据的归因。“整理错题”满足于将错题再做一遍,缺少对于“错”的元认知。

误区七:忽视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成绩的取得依赖于学习动力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的同步作用。初中学生动力系统的激发应作为实践的首要因素。“埋头做题”不一定就会有理想的结果,期末在学校让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开展联谊、组织情绪释放的班会,回到家家长的鼓励话语、做孩子爱吃的饭菜等,都是一句句无声的“加油”。

误区八:放弃“低分生”

“嫌贫(低分生)爱富(优生)”似乎是人之常情,对待“低分生”的态度体现了行业的良心,对此我们要扪心自问:低分是怎么产生的?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平时有没有像对待优生一样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热情和关爱……期末了,我呼吁:尽可能拉他们一把,即使给不了他们“高分”,也会给他们生活的力量。

图片


图片

精密计划有侧重

一份好的复习计划是确保复习井然有序的前提条件,也是期末复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怎样才能制订出一份好的复习计划呢?计划制订前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考试范围;二是考试要求;三是年级(班级)学情;四是复习资料来源;五是复习时长。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明确复习的重点。同时,要明确复习的时长和进展,融合各学科知识点安排复习时间,保证有张有弛,切不可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我们先来看一则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限于篇幅,有删改),这所学校是周一开始期末考试,复习从上上个周六开始,共计9天。从下表可以看出,期末复习计划的制订有这样一些要求:

图片

1.复习内容与试卷结构相吻合

一般而言,期末试卷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应围绕“考什么复习什么”的原则展开。当然,有初中三年甚至包含高中阶段在内的六年计划老师的复习方法,那是另一个话题。

2.重锤敲击考试重点

一张试卷总有重点,或者相对于自己班学情的“提升点”,该份“复习计划”中“每日一练”(第三列)就在全面复习中结合了重点提升板块,即“阅读”,同时,结合“遗忘曲线”原理,把“默写”放在考试前两天,且采用“自默”的形式,提升复习效率。

3.将课堂复习“一分钟掰成60瓣”

表中复习天数虽有9天,但实际上课节数只有5节,因此,第四列的“课堂复习”也就十分宝贵了,课堂讲什么,应基于学生前一天练习中的问题“对症下药”,让每一分钟都高效起来。

4.“精讲、精练、限时练”的结合

表中第五列的“课堂小练”很有讲究,这是认真完成前一天晚上作业的动力所在,也是接下来课堂“学什么”的再一次学情摸底。“A5正反”就说明题量不大,应该是5~10分钟。这种“当堂训练”最能做到迅速巩固与消化。

5.家庭作业不图多,但求精

表中最后一列的“家庭小练”,表格里写的是“据学情定”,这也就意味着每天的复习题不是提前预设、更不是直接下载的,而是根据课堂学习和练习后再进行组题。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复习阶段的每一锤都能敲在鼓心。

6.大段时间做大块事情

第一个双休日和第二个双休日复习的内容以“默写”始,以“默写”终,这是符合记忆特点的。第二个周末还有“综合模拟”和“错题整理”,这两项都是自主性学习,“综合模拟”强调的是“自批”,意思即让学生周末就开始学着“回归”。

图片


图片

精准施策讲方法

经常会有人问,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成绩,答案通常林林总总,若一言以蔽之,无非“落实”二字。离开“落实”,任何策略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其实,“落实”也是有技巧的,一味蛮干既累了学生也苦了自己。期末复习阶段,“七大精准”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1.选题精准——练什么?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考试亦如此,做什么样的题,就有什么样的成绩。题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这个“度”要在实践中去拿捏。

选题精准有四点提醒:

第一,要“题出名门”,当年的中高考试题肯定是“名门”,我是不大放心各大网站推出的题目的,看起来“海量”,实则“废题”占了多数。

第二,题目自己要先做,解题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做一遍,才能发现题目奥秘所在。


第三,要研究试卷,各地中高考都有自己试卷的基本结构与题型,以及难度系数和命题命意特点。期末与中高考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若老师拿去年同期的试卷给学生做,自己一定要先研究——这份试卷有什么特点;去年学生答题、得分情况如何;同比后有什么启发……

第四,所谓的选题精准还要具体到人,也就是要做到分层训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行,以及适应“新高考”的号召,命题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一些地区的期末考试命题已经开始有了这样几个“关注”:

□ 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关注五育融合;

□ 关注跨学科学习;

□ 关注核心素养;

□ 关注真实情境。

这些“关注”亦应该成为老师们的期末复习关注点。

2.内容精准——讲什么?

复习课的效益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考试成绩的高低,上好复习课也有四点提醒:

第一,练习和考卷要及时批改,间隔时长越短越好,趁手还是热的,讲评不再需要回忆解题过程。

第二,在批改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并在改完后进行及时分析归因,不能只停留在“错了哪些”这样的事实层面。

第三,及时补救,归因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与前面两点一起形成完整的精准学习闭环。

第四,二次批改,讲完、订正完之后,不等于这次学习就结束了,二次甚至三次、四次批改才能将“补丁”打牢。

3.人群精准——关注谁?

练什么、讲什么都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关注全体,你若只关注“两端”优生和低分生,中间的那一大拨就有可能在复习后产生新的分野,所以期末阶段的“关注”首先是关注全体,在这个基本逻辑之下,实现基于问题的有效关注。聚焦知识点和能力提升点,分析到人、分析到题,这样的关注才是挠到痒处。

4.方法精准——如何教?

技术与方法是实现精准复习不可回避的问题,怎么做呢,这里有四点建议:

第一,技术赋能。海信智库、希沃白板以及智学网等各种工具建议老师们在期末阶段好好用起来,依托工具,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错题整理。个性化错题集是促进学生学习提升的重要助推器,期末时期,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将一学期的错题集来一次完整梳理,同时,根据学生反馈提炼高频错误,开展集体讲解。

第三,由点及网。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将点状知识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网,并根据内在联系形成记忆图谱,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

第四,借助SOLO分类评价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期末复习季,老师要善于用大概念来统摄复习的内容,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结构层次,每跃一层,就是重大进步。

5.节奏精准——如何走?

翻看各种复习“秘籍”,恐怕第一点谈到的都是制订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想要有效落实复习计划,除时间管理外,也需设计复习内容。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训练卷一天天变厚,最后提炼的脉络一天天清晰起来,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就是越到最后,学生心理越是紧张,克服紧张也是最后几天一个重要的“复习”内容。

6.效果精准——要回归

如果把期末看成一首曲子,尾声总是渐缓下来,此时就要回归错题、回归课本、回归常识了。

记得之前看过一种训练卷,叫做“小题狂做”,特别想推荐给低分生,估计“狂”一阵子就能“摘帽”了。试卷本身是有自己的系数的,比如7:2:1,为了70%的得分率“狂一狂”还是值得的。

对中等生而言,可鼓励他们采取大题选做的策略。大题内部也是分层的,有好几问,第一、第二问他们是很有可能问鼎的,不要直接选择放弃。

复习过程中,学生成绩就像纳斯达克指数一样不断在变化,这也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关注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复习计划,不要被“计划”所束缚。

7.激励精准——要持续

期末的时候,很多学校都会有一些集体性激励举措,如:在显目的位置挂上横幅、贴上倒计时牌,学生每人都要制订期末目标,班级之间开展“挑战”,然后是形式多样的“誓师”和班级主题班会,等等。老师们则频打感情牌,激励的话翻来覆去说了几大箩筐。其实,期末就是一次考试而已,如此“如临大敌”导致师生都“紧张兮兮”,倒不如适度而行。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以上方面需“适度”外,更重要的是对个别人群的“激励与唤醒”,尤其是对于个别“躺平”的学生和基础较弱但态度端正的学生,要有“一对一”的举措。当然,期末阶段做通家长工作也很重要,能实现特殊时期的家校共育。

复习方法千千万,学情而变第一条。“今天的100分,是昨天的你做了百分百的努力!”这句话我们常用来勉励学生,其实,何曾不是一种自勉?因为教师这个职业,除了要求我们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还得有一颗爱心,以及基于此的奉献、耐心与坚持。

图片

来源 | 摘自2022年6月刊《期末加减法》杂志封面文章
作者 | 王益民(厦门市新教育学校)
责编 | 阿万
排版 | 阿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