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浅注》学习4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3-05-29 发布于北京
《伤寒论浅注》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一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论浅注》:
大青龙汤为少阴证之大禁。
苟无少阴证者,不特中风之重用者用之,即伤寒之轻证者亦可用。
伤寒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觉其痛,而觉其重,而且重不常重,亦乍有轻之时,似可以用大青龙汤之大剂矣。
然不汗出而烦躁,为大青龙之的证,苟非太发其汗,则内热无可宣泄,其烦躁亦何自而安乎?
医者必审其,
不汗出非少阴之但厥无汗,
烦躁非少阴水火之气相离。
审证既确,亦可以自信而直断之,曰此无少阴证者,以大青龙汤发之。

此一节,言伤寒之轻证亦有用大青龙汤法。
点出,“无少阴证者”五字,以补出上节之大主脑也。“者”承上节“不汗出而烦躁”言。
上节云“主之”,以外内之热交盛,此方主其中而分解之。
此节云“发之”者,外邪虽闭,而内之烦躁未甚,但发其外,而内自解也。

柯韵伯曰:中风者微烦,重着烦躁。伤寒轻者烦躁,重者必呕逆矣。
又曰:脉浮紧者身必疼,脉浮缓者身不疼。中风、伤寒皆然。又可谓之定脉定证矣。

笔记者附:

《陈慎吾伤寒论讲座》
    伤寒论第39条,这一条是接着上一条说的,这一个是寒邪,寒邪同这个中风的脉象,治疗还是按着伤寒治。
    我们凭什么说他是伤寒病呢?
    这一条的症状它是接着上一条说的,上一条的症状还有,上一条的症状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这些症状都有。
    
* 仅仅就是“脉浮缓、身不疼、但重”是不同于上一条的。
* 这一条里面还是有热,但是有水湿,上一条是风寒证的,风寒证的给他发汗,水湿证的也是。
    上一条明白之后这一条就知道了,假若不连着看,单看这一条那就错了。

《伤寒论语译》
   伤寒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汗闭、烦躁、口渴等,纵然脉搏不浮紧而浮缓,身体不疼痛而仅感觉到轻度的沉重,只要没有脉微弱、汗出恶风等少阴症状,仍得用大青龙汤的清里发表剂。

《伤寒论诠解》
     本条论表寒部分化热,趋于里,但并未见烦渴欲饮之白虎汤证,故仍用大青龙汤发之。
     因少阴阳衰也会出现身重、烦躁等证,所以要注意和本条所述大青龙汤证的身重相鉴别,勿犯虚虚之戒。
     少阴阳衰应有脉微细、四肢厥逆、精神不振等真阳衰微之证可见,远非大青龙汤之阳热证可比。

《伤寒论》学习笔记40:
伤寒脉,
“浮” - 邪在表
“缓” - 主湿邪。
“身不疼,但重” - 是湿邪的一种表虚,是湿郁肌表。
乍有轻时” - 湿欲向里,湿入里体表没有湿了,这个身重可以减轻,但是湿邪没有持续入里,仍然在肌表,这是一个湿郁肌表的证候。

“无少阴证者”- 让你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要与少阴病相鉴别?
    少阴病有烦躁。少阴真阳虚衰,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可以有躁烦。
这(条)里面并没有说躁烦,但是它提出了与少阴病相鉴别,那就提示主症一定有烦躁,而且是不汗出而烦躁,只不过这个不汗出,是湿郁肌表所造成的。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若但欲寐,身重无轻时,是少阴证也。……。少阴病脉必微细也。

《伤寒论》学习笔记40
“阴盛则躁,阳盛则烦”这里的阴和阳都是指的邪气。
* 阳盛,阳热盛就烦,大青龙汤证就是这样,阳热内盛,郁热扰心,因烦而躁。
   大青龙汤的本证是阳郁化热,郁热扰心,因烦而躁,因为他心烦才肢体躁动,他知道。
* 阴盛则躁,是阳气衰亡了,阴寒邪气盛了,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时候,出现这种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躁动,他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心烦,就是一种躁动。

《伤寒论》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