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四地闲夫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东汉初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再次分裂为南北二部。实力弱小的南匈奴依附于东汉王朝,光武帝刘秀将其安置在河套地区,一同抵御北匈奴和后来崛起的鲜卑。

南匈奴的内部分裂与割据并州

双方的关系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裂痕。黄巾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中原,很快波及并州地区。东汉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要求南匈奴出兵相助。南匈奴单于羌渠希望出兵,但休屠部的长老们却不同意,这便引起了南匈奴内部的分裂。最终休屠部十万余人发起叛乱,进攻并州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地,击杀并州刺史张懿。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南匈奴单于羌渠也被叛军所杀,叛军拥立须卜骨都侯为新单于。但羌渠的儿子于夫罗带着部众南下并州中部,建王庭于河东郡,也自立为单于。于夫罗上书汉灵帝,希望东汉政府能出兵为其复国,但当时东汉政府忙于镇压黄巾起义,自顾不暇,遂无力顾及于夫罗的请求。至此南匈奴形成南北分裂之势。

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诏并州牧董卓和并州刺史丁原入京勤王,两人又将并州主力部队带到了京畿洛阳一带,这就使得东汉对于并州的管理全面失控。于是脱离了东汉政府控制的南匈奴便与白波军、黑山军联合,成为并州地区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并参与到军阀混战之中,甚至出兵进攻司隶、冀州和兖州地区,深入中原腹地,但多次被曹操击败。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

192年,于夫罗和白波军、黑山军进攻兖州,东郡太守曹操在内黄大破于夫罗的匈奴起兵,这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手。此战过后,曹操在东郡站稳脚跟,为其入主兖州奠定了坚实基础。193年,于夫罗卷土重来,他与袁术联合进兵匡亭。已经接任兖州牧的曹操在匡亭大败于夫罗和袁术,于夫罗落荒而逃。

195年于夫罗去世,他的弟弟呼厨泉继任单于。建安初年,袁绍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南匈奴遂与袁绍联合。202年,南匈奴与高干联合马腾等关中诸将进攻河东郡,结果马腾被曹操策反,南匈奴大败,呼厨泉向曹操投降,与高干决裂。206年,曹操发兵壶关进攻高干,高干亲自向呼厨泉求救,但遭到拒绝。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曹操击败高干后,拿下了并州,使得并州在17年后重归中央政府的控制。

曹操对南匈奴的管理

不过摆在曹操面前的并州却是这样一个烂摊子“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由于南匈奴的内迁袭扰,有许多并州官吏和百姓流落到其部落之中,致使胡狄(主要指南匈奴)嚣张跋扈。另外,豪强地主和流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常相互劫掠,对峙严重。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豪强地主和流寇的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曹操以梁习为并州刺史,一方面恢复察举制,为政府吸收当地人才。另一方面对豪强地主和流寇进行分化打击,并征发各家壮丁为政府军效命。对于那些顽固不化之人,梁习便派兵征讨,前后斩首千余人,数万人归附请降。这样一来,并州的统治秩序很快恢复。

梁习的干练震慑了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对他十分恭顺,而南匈奴其余部落的长老,也纷纷归附请降。梁习将南匈奴部民纳入编户统一管理,史称“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随着双方关系的和好,公元207年,曹操专程派人前往南匈奴左贤王处,要求将好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归还,左贤王自然不敢怠慢。

此后双方的关系稳定恢复,而随着气候的转低和鲜卑在北方的持续压力,不断有南匈奴部众从塞外内迁。为了弥补中原地区的人口损失,曹操曾大规模迁移并州百姓前往中原,为了填补并州的劳动力空缺,同时为了增强抵御鲜卑的力量,所以曹操对南匈奴的内迁持开放态度。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公元215年正月,曹操正式放弃了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等四个北方边郡,将其吏民内迁,并在并州中部设立新兴郡进行统一管理。在此影响下,南匈奴大规模内迁,到建安末年,内迁的南匈奴已有30多万人之众,如何进一步有效管理这些内迁的南匈奴就成了当务之急。

216年,曹操晋位魏王,呼厨泉单于亲自来到邺城拜贺。曹操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匈奴,便“诱而致之,使来入侍”趁机将呼厨泉质留在邺城,并派右贤王去卑前去管理南匈奴部众。同时将内迁的南匈奴划分为五个大部落,史称“五部匈奴”,这五部分别为:

以居住在太原故兹氏县的一万余户为左部;以居住在祁县的6千余户为右部;以居住在蒲子县的3千余落居南部;以居住在新兴的4千余户为北部;以居住在太陵县的6千余户为中部。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曹操将内迁的南匈奴分化为五部,虽然仍由其贵族担任部帅进行管理,但却在每部派遣汉人担任司马进行监督,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南匈奴原有的统治结构,将自己的势力渗入到南匈奴内部。同时曹操把单于扣押在邺城,在以右贤王去卑监国的同时,还紧密扶持北部帅刘豹,这就制造了南匈奴管理层的分裂,使其“合散无主,万里顺轨”无法整合成统一力量,再像之前那样产生威胁。

另外,这些内迁至并州中部、北部的南匈奴为北方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面对鲜卑在北方的持续压力下,曹操还利用南匈奴和鲜卑的敌对关系,使其承担出兵义务一同对抗鲜卑的侵扰,稳定了北方边境。

曹操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被曹魏所沿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终曹魏时期,南匈奴没有发生过一次叛乱,还多次出兵帮助曹魏对抗鲜卑,极大缓解了曹魏北方的边境压力。曹操此举可谓卓有成效,不过这也为“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由于南匈奴大规模的内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致使并州地区的胡汉比例发生了改变,邓艾对此非常担忧,他认为“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一旦中原王朝发生内乱,和京畿地区相邻的并州便成为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曹操对南匈奴的进攻和管理:稳定了北疆,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西晋取代曹魏后延续了对南匈奴的政策,不过很快便爆发了八王之乱,持续的内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统治,也激发起了南匈奴的野心。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就说“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赵政权,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其后人最终灭亡了西晋。刘渊是刘豹的儿子,而刘豹正是曹操极力扶持起来的匈奴贵族。

结语

南匈奴在东汉初年归附东汉,于黄巾之乱时发生叛乱,并割据并州,参与军阀混战。曹操多次击败南匈奴的进攻,并于206年控制并州,降服南匈奴。为填补劳动力的空缺和抵御鲜卑的进攻,曹操大规模内迁南匈奴进入并州中部、北部地区。216年,曹操扣押呼厨泉单于,并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对其采取分化统治,曹魏延续了曹操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过这一政策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西晋八王之乱后,统治秩序崩溃,刘豹之子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赵政权,其后人最终灭亡了西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