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边形战神白起,究竟死于谁手?死于何事?

 茂林之家 2023-05-29 发布于湖南

作为中国启蒙读物的《千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句话讲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古代社会中,白起既然能够排在四大名将之首,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否则太史公司马迁,也不可能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用“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来评价白起。

根据史书记载,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攻城掠地七十余座,杀敌百万余人,整个军事生涯几乎战无不胜。

但是,“战无不胜”并不等于“无往不利”。一生赢麻了的白起,最终还是输了,而且是输得糊里糊涂、彻彻底底。白起至死都不明白,究竟死于谁手?死于何事?

战国末期,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味道。关西作为先秦的发源之地,常与羌、胡等少数民族杂居,历来民风彪悍、崇武善战。闻着血腥味长大的白起,从小就在这里养成了嗜血的习惯。

“料敌合变”的伊阙之战

白起很早就显示出自己的军事才华。在公元前294年攻韩之战中,他领兵先后攻打武克、新城等地。第二年,韩魏组成联军集结24万大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准备反击秦军。当时秦军只有10万兵力,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这时,白起临危受命前往迎击韩魏联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白起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把握住了人生的机遇。他利用韩魏双方都想保存各自实力的心理,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先派出一支部队,进行阻击,豪赌韩军不敢全军出击。然后抓住稍瞬即逝的战机,集中主要兵力与魏军决战。在歼灭魏军后,又挥师攻打韩军。白起的这种在局部快速集中兵力,打时间差的战法,令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取得大胜。接着秦军一鼓作气,连夺5座城池,歼敌24万,还俘获了魏国大将公孙喜。随后,秦国一路高歌猛进、乘胜追击,韩魏两国眼看无力招架,只能弃卒保帅,主动向秦王割地求和。此后,韩魏两国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气势上,都失去了与秦国正面抗衡的实力。

白起的官职爵位也随着沙场上的捷报频传,而火速攀升。他以3年连升7级爵位的速度,沿着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的足迹,一举成为秦国军政行列中的领军人物。

“出奇无穷”的鄢郢之战

公元前280年,秦军开始向劲敌楚国举兵。白起率兵大胆放弃后方依托,一路千里急进,快速切入楚国腹地,攻打到楚国鄢城(今湖北宜城西南)。鄢城是楚国的别都,战略地位显要,是通往楚国郢都的咽喉和门户。鄢城一旦失守,郢都必定不保。楚顷襄王集中精锐,在此重兵防守。白起也遭遇到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眼看鄢久攻不克,攻城部队伤亡越来越大。白起在仔细研究当地地形之后,发现鄢城临水而建,有一条汉水的支流夷水,从西边山谷流向东南。

于是他命令手下,在鄢城西边筑起堤堰、拦蓄夷水,同时修建长渠,将水引往鄢城。夷水冲开城墙后汹涌而入,数十万百姓死于城内,被攻克的鄢城一片浮尸遍野。随后,白起继续沿江东下,占领郢都和夷陵(今湖北宜昌),并用一把大火把楚国的宗庙陵墓,烧得干干净净。楚王被迫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因战功显赫,赢得武安君的封号。

“声震天下”的长平之战

曾经的战国七雄中,除了赵国和齐国,其余4国已经失去了与秦叫板的实力。东方唯一的超级大国齐国也在连横外交的威力下,不敢与秦国正面为敌。唯一能阻碍秦国一统天下的,只剩下与秦一河之隔、民风同样彪悍的赵国了。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左庶长王齕率领下,进攻上党。不过,赵国真正惧怕的还是白起。平原君赵胜深知白起战斗力爆表,只有请出赵国老将廉颇与之抗衡。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沉稳持重的老将廉颇,不负重托,结合当时实际,制定出“避免野战、坚守不出”的战略方针。廉颇率军抵达上党地区后,直赴长平,这里正是上党到邯郸西南的战略要地。只要长平不失守,秦军就不能涉足上党,更不可能攻至邯郸。长平地势以丘陵为主,丹河及其支流分布其中,还有高平关、长平关、故关等可以作为支点进行固守,是易守难攻的天然之地。廉颇把指挥部,设在今高平东南丹河东岸大粮山一线,并预设高平西北丹河一线为主战场,相继部下空仓岭、丹河与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

秦军以虎狼之师,在王齕率领下猛打猛冲,虽然突破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但任凭如何用力,始终不能再前进一步。战局在廉颇的主导下,整整僵持了3 年之久。

眼看秦军士气开始持续低迷。这时,秦国使出绝招,挥舞着“金元武器”开始离间赵国。在“钞能力”的神奇作用下,赵孝成王听信谗言,把廉颇的战果视为畏战不前。还决定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而代之。

在得知赵国临阵换将的消息后,秦国朝野一片欢呼。并迅速秘密派遣白起到前线换下王齕。随后的结局,实在太过悲惨。白起率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共歼灭俘杀赵军40余万之众。使得当时诸侯国中,最具抵抗意志的赵国主力部队基本被歼灭。赵国也从此元气大伤。

经长平一战,白起名声大振,也很快引发了秦国宰相范雎的警惕。范雎担心秦国再次出现一个权倾朝野的将军。而就在此时,韩赵两国也依葫芦画瓢,祭出了“离间”这个利器,想以此瓦解秦军咄咄逼人的气势。

纵横家苏秦之弟苏代对秦国宰相范雎说:按照秦国以“军功取爵”的制度,若此时白起乘胜灭赵,必定会取代你的地位。难道你甘心位于白起之下吗?

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次攻占上党,当王齕率军一路攻击武安、皮牢,司马梗率军一路进攻太原,白起自中路准备直接拿下赵国都城邯郸之时。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下令退兵。理由是:秦兵在外久战疲劳,应班师休休养,并应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白起之死

秦国退兵后,赵国随即翻脸,不仅不履行合约条款,还派虞卿前往齐国,要和齐国商量共同抗秦。秦昭襄王见赵国背信弃义,决心不再给赵国留有余地,于是要再次举兵伐赵。昭襄王令白起统军出征,并准备让白起放手去干。出乎意料的是,白起却违抗君命。

白起还以一个老军事家的身份,对秦王说:现在不比当初。长平之战后,我们秦军士气正旺,而赵国则是兵败如山倒。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放弃了天赐良机。这不仅给了赵国充分休整的时间,还让赵国获得了联合燕、魏、齐等国的机会。如果此时出兵伐赵,估计很难。总之,白起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讲出了一番逻辑严密的大道理。对着秦王说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话,输出的核心意思就是一句:邯郸我是打不下来的!

但是秦昭襄王不甘心被赵国戏弄,依旧决定派王陵率军攻打赵国。结果就是攻打邯郸城失败。昭襄王决定换将继续攻赵,又让王齕再次增兵,结果依然还是无法攻破邯郸。

为对抗秦国,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统帅的数十万大军也开始前往救赵。疲惫不堪的秦军眼看无法取胜,败象将至。情急之下,昭襄王两次派范雎前往白起府上求其出马,然而白起不仅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出兵,还幸灾乐祸地说出: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昭襄王亲自到白起家中,要求白起承接虎符,领兵出战。白起依然选择与秦王进行辩论,并娓娓道出伐赵不可能成功的必然性。秦王当即下令:削去白起武安君的爵位,将其贬为士兵,并流放到甘肃灵台。

正当白起开始从命运的重击中逐渐恢复,并动身前往甘肃之时。前方秦军再次战败的消息传到秦廷之上,昭襄王感到颜面尽失。有朝臣则趁机落井下石,说白起对秦王的处罚多有怨言。昭襄王一怒之下,下令赐死白起。于是使者快马加鞭赶到咸阳西十里处的杜邮,六边形战神白起,在用很长时间回顾分析完为何落此结局后,得出结论为:“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然后仰天长叹,引剑自刎。

不辨大势

白起之死,首先是没有搞清楚当时的大势。错误地把秦国历经数百年所累积起来的实力,当作是一己之力。早在白起崛起之前,秦国先后经过:秦穆公广揽贤才“图谋称霸”、秦孝公任用商鞅“富国强兵”和秦惠王继承父志“取得河西”等阶段。可以说在数代明君贤臣的积极进取、励精图治之下,秦国始终保持着灭国吞地的壮志雄心,为其由弱到强、逐渐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顺势而行则事倍功半。白起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三十七年间,大败韩、魏、楚、赵等国,并非是凭借一世之功和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如果当时战国没有形成,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的大势。白起即使拥有再杰出的军事才华,也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秦国并吞六国之势已不可逆转。即便由于白起拒绝受命,而导致秦军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也只是短暂受阻而已。在白起死后10年,嬴政被立为秦王。秦王嬴政在正式掌权后,也只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就带领秦国迅速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还一举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大一统”的统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如同水滴一般,毫不起眼。即便是“战神”白起和“暴君”秦始皇,也不过是历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自古以来,“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顺时而动,可获吉利,逆时而动,很有可能导致灾难。须知,很多时候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本身的能力,有时候外在环境的发展可能更为重要。

赵奇《商鞅变法》局部

不明事理

战国时期,虽然由于阶级关系受到冲击,一度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秦国依然保持着等级制度,强调规则和礼仪。客观上遵守着“君君、臣臣”的行为准则。“君君、臣臣”要求作为国君的,在君主这个位置就得有个做君王的样子,而做臣子的,处在辅佐的位置就得有个做臣子的样子。如果作君主的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那么他有可能会受到讨伐。君主只有具备了仁德,才能得到臣子对他的忠诚;作臣子的,如果不尽忠职守,就很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在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中认为:只要能做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那么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就会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历史上,秦昭襄王可算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王。他考虑问题,基本是从全局出发,站在君王角度来进行考量的。要不他也不会多次放下尊严,跪求范雎为实现秦国霸业出谋划策了。

昭襄王在意识到决策失误后,也主动承担责任,并且一心想要弥补。他一而再再而三请求白起出山,并且让范雎去请求白起出兵。实际上,昭襄王不仅自己认错了,还让范雎去白起府上登门道歉。但是白起,作为秦国将军,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在国家遇到困难时,白起不仅没有挺身而出,而是把个人恩怨和荣誉,置身于国家利益之上。

不知进退

秦国内部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曾一度血雨腥风。魏冉是昭襄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力辅昭襄王即位。昭襄王即位之后,也随即任命魏冉为将军。随后,魏冉与宣太后相互勾结,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并把持朝政数十年。期间,白起的每一步晋升背后,都离不开魏冉的举荐。白起也成为魏冉势力中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白起被封武安君之后,也为魏冉带来巨大的财富和荣耀,魏冉的财富一度可以和秦昭襄王相比。

昭襄王只能忍辱负重,以寻找机会夺回属于自己的王权。在史料中,白起的从军生涯中有几处空白。比如:公元前291年至公元前280年,还有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64年。因为期间,昭襄王正在全力向自己的母亲和舅舅发起挑战。此时,范雎的出现,让昭襄王看到了希望。于是昭襄王跪求范睢“为客卿,谋兵事”,并拜范睢为相。

范睢在人生低谷时,被昭襄王委以重任,于是铁心追随辅佐秦王。范雎除了为昭襄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以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削弱魏冉的势力。白起因受到魏冉的多次举荐,而与魏冉亲近,也理所当然成为范雎的重点打击目标之一。白起也总是能感觉到,处处被范雎所针对和排挤。

公元前265年,随着宣太后和“富贵中天”的魏冉相继去世,昭襄王开始真正执掌王权。于是昭襄王和范睢,在认为可以完全控制住白起的前提下,再次启用了白起。随着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杀四方,范睢仿佛看到了魏冉势力卷土重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中说:“武安君,穰侯所任。应侯代穰侯相,二人故有隙,不待韩赵之间也。”

白起始终是魏冉势力的代表。作为范睢的对立面,两者之间也不存在任何调和的可能。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范睢特意把自己所举荐的河东守王稽,安排在了白起后方,以防不测。

但是白起依然执迷不悟。或许是被长平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又或许是被他所杀的40多万降秦赵军的冤魂在纠缠。总之,白起在赢得“杀神”和“人屠”的称号时,也在快速奔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武的根本,是止戈。意味着不仅要做到外在的放下,更要做到内心的不争。《易经·丰卦》上六《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意思是:那些在人间获得盛大成就的人,若不能超然物外,就须善自隐晦,否则后果堪忧。

能够取得持续的胜利,固然是一种很强的能力。但是,能够保持不败,懂得择时而退,更是一种大智慧。

时至今日,山西高平还保留着一个传统小吃——烧豆腐,在当地叫作“吃白起”。制作过程是:先把称为“白起肉”的豆腐切成一寸左右的小豆腐块,意思是千刀万剐。再放在火上烧,最后再放进开水里煮。做好以后,吃得时候,最好要蘸着用豆腐渣、蒜泥、盐等制成的调料——“白起脑浆”吃,才更有味道。

这个听起来非常血腥的素菜,吃起来却是又脆又嫩,非常爽口。在当地,“吃白起”是一种风俗。沿街常见到处叫卖“烧白起”的贩夫走卒,食客们也是随便蹲着,咀嚼着尘烟和历史,不断地吞下“白起”。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上海:中华书局,1959.

[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司马迁:《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