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杂谈——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茂林之家 2023-05-29 发布于湖南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话是《汉书》中对汉高祖刘邦做出的隐晦评价,在世人的心中,不管历史背后藏着多少苦衷纠葛,帝王的凉薄和过河拆桥还是分外让人心寒。

无独有偶,要是在这方面,再拎出来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开国皇帝,那绝对是绕不开朱元璋的。

朱元璋因为对功臣的屠杀,落了个残忍嗜杀的恶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胡惟庸党案。

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不仅自己因“谋反”“危害社稷”被杀,九族被灭,还掀开了明初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场大屠杀,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3万余人被牵连诛杀,且丞相制度也就此被废。

胡惟庸做了什么?他究竟是无辜的牺牲品还是罪有应得的阴谋家呢?

最后一位丞相的功过

胡惟庸,濠州定远人,1355年,他前往和州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朱元璋,而此时的老朱也正是事业的起步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俩人也算是一拍即合。

可在朱元璋的团队中,胡惟庸一开始实在算不上出挑,一直到了1370年,他才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算是跨进了权力中枢的大门。

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

李善长可以说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功臣之一,还是老朱的同乡,所以哪怕本人的才能有限,却还是被委以重任。

胡惟庸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不断向李善长示好,且送上了黄金百两,这才得以步步升迁,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身上的局限性就已经在慢慢显露了。

洪武四年,李善长告病还乡,在他的举荐和局势的推动下,胡惟庸得到了右丞一职,汪广洋为右丞相。

这时候,胡惟庸也再度使出了当年对李善长用过的讨好大法,极力的逢迎巴结朱元璋,而汪广洋也实在不争气,整日喝酒误事,这样一来,胡惟庸就成功上位,升为右丞相,之后又升为左丞相。

到了这时,胡惟庸已经成为了淮西勋贵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为百官之首,在这张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网中,他俨然成了那只蛛王。

但前面我们就说过,胡惟庸这个人虽然的确有才,但身上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首先第一点就是他对权力的滥用和对投机取巧的热衷。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上升之路中,就离不开关系和党派的帮助,胡惟庸对于拉帮结派丝毫没有抵触,甚至后期是格外依赖的。

他非常重视自己的淮西集团,对非淮西人,他则故意打压,弄得朝堂上拉帮结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而且,上文就说过,他本人的上位就离不开走后门和贿赂,所以掌权之后,更是大肆贪污受贿,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官员拿着金银珠宝和各种好处投奔胡惟庸门下,逐渐形成了一滩污水池。

而且因为此时的胡惟庸已经大权在握,身为一位备受信任的丞相,此时的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已经可以开始蒙蔽帝王。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在朱元璋面前始终不掉马,胡惟庸会将那些揭露真相的奏折私自扣下,结党营私,暗害忠良。

而除了这点,胡惟庸身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奸滑。在《献征录》中的记录就点出胡惟庸“为人雄爽有大略,而阴刻险鸷,众多畏之。”

这一句话就足以表明当时胡惟庸在朝堂上的形象,他能如此快的平步青云,不可否认其能力,但其品性则有着可怕的劣根性。

其实这一点刘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就看得很准,这位有着弹劾百官之权的御史中丞可没少向朱元璋弹劾胡惟庸,并且在早期就曾经阻止过胡惟庸担任丞相。

当初朱元璋想要换掉李善长时,提出了三个人选,分别让刘伯温来点评,其中胡惟庸就被说为“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矣。”

意思就是这个人头脑幼稚、缺乏经验且容易胡作非为,一旦上位则必然头破血流引起不好的后果。

当时朱元璋也正是因为听了这个建议,才暂缓了换丞相的决定,但可惜的是,多年后胡惟庸还是上位了。

也正是因为惧怕刘伯温的这种眼光和影响力,所以在洪武八年,刘伯温身染风寒休养时,胡惟庸送去了药,一个月后刘伯温就病逝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被心怀怨恨不满的胡惟庸害死的。

在这之后,胡惟庸更是愈发无法无天,政治欲望也膨胀到了极点,甚至“僭用黄罗帐幔,饰以金龙凤文”。

此时的他已经忽略了,一旦他的真面目暴露,面对嫉恶如仇的朱元璋,将会是怎样可怕的下场。

胡惟庸党案的真假

通读上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胡惟庸身上是存在非常大的问题的,甚至这些只是沧海一粟。

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胡惟庸党案本身,刨除他本身的各种罪行和结党问题,他到底有没有计划谋反,这是不是朱元璋的借机发挥呢?

事实上,他的确是由谋反准备的,并且是已经有了谋划的方向,所以并不是冤枉的,当然,后期之所以牵扯如此之广,也的确有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而故意为之的因素。

洪武九年,朱元璋下令撤销中书省,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而这样一来,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就更加白热化了。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魄力自然不一般,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更是逐步让军权、政权都进一步回到中央。

而面对这样的局面,胡惟庸坐不住了,早已习惯了一手遮天的他怎么能接受将来的某天,丞相这一职位也不复存在呢?

于是胡惟庸便决定暗中谋反,在这一点上,许多学者的看法并不同,一部分认为胡惟庸擅权值党是毋庸置疑的,但谋反其实证据不足。

另一方则认为胡惟庸的确有谋反的行为。

造成这点争议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谋反”这个罪名是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多年后才加上的,还因此大肆诛杀了许多功臣。

也就是说,胡惟庸也许并没有谋反,反而更像是一个老朱举起屠刀的借口,但这种看法,笔者并不是很认同。

首先从胡惟庸这个人的行为来看,他绝不是坐以待毙的性格,常年以“二皇帝”形象经营自己的一个人,面临皇帝的步步紧逼,真的会毫无准备吗?

而且在《明史.陈宁传》中,就有记载称当时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因为和胡惟庸结党,遂入伙一同计划谋反。

除此之外,更有力的佐证是他故意拉拢因犯错被朱元璋呵斥打压的武将,如果不是有谋反的准备,何必要有此举动呢?

其实除掉这些牵扯,还有非常多的细节可以佐证,但当然,这也同样还是有人说,都是朱元璋后期为了屠戮权臣“制造”的证据。

但人做事总是需要动机的,除非朱元璋就是一个满脑子杀人的疯子,否则他这么费劲的重用胡惟庸,又故意多年后特意污蔑胡惟庸,还真是有些前后矛盾了。

拿一个能从乞丐当上皇帝的人来说,也许他存在各种缺陷,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没脑子的人,更何况,“擅权值党”已经足够处死胡惟庸了。

所以胡惟庸应该的确是存在谋反的计划的,他并不无辜,但他背后被牵连的许多大臣却的确是无辜的。

胡惟庸党案发展到后期,朱元璋显然发现了朝堂上存在的巨大的问题,而这次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老朱的身上一直都是带着几分血气的,他对官员的嗜杀的确是存在的,所以为了那些心怀怨怼的,行为嚣张的大臣,都被他记在了心里,趁此机会来了个大整顿。

这场清党运动持续数年,最后株连被杀的竟然达到三万余人,里面无数无辜的大臣被打成“胡党”,实在是无妄之灾。

而“蓝田玉党案”其实是一样的皇权保卫战,朱元璋似乎对擅权跋扈是零容忍的,所以这场风波同样席卷了一万多人,不少开国将领都就此殒命,加上之后一系列的体制调整,皇权再一次得到了稳固。

这也可以看出,其实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胡惟庸才有了忌惮,而是本身他对于丞相制度的不满,对加强皇权的期待,所以才大兴党狱。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就此废除了丞相一职,并且表示此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许再设立,但凡有臣子奏请,也要处以极刑。

此后,中国的传统政治,在明朝有了一大改变,丞相这个职位就此废止,胡惟庸也就此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纵观胡惟庸的这一生,他可以说是成败皆来源于自身,但也离不开时局的推动,他带来的警示,也留给众人各自分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