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有什么胃炎,不过就是“脾虚气滞”罢了

 晨春123 2023-05-29 发布于湖北
临床这些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可在中医眼里很简单的病,却成为了西医的不治之症。
我想是应了一句话,追求世俗利益时,医术一定不会长进。要是一次性把病人治好了,那就失去了粘性,没了粘性,医院、医生还怎么生存?
话糙理不糙,人生贵在清醒又自知,可能这番话有些人不爱听,但说了能帮助患者多一个选择,足矣!
两年前,我接诊过一个胃炎患者,她的胃炎病史已经有两年之久,而且反反复复地胃疼,还有隐隐刺痛之感。
当时,患者出现胃疼,就及时到医院做了胃镜,结果诊断为广泛性的浅表性胃炎。
每当患者心情不好或者饮食稍不注意的时候,就会犯病。一旦犯病,轻则胃部胀满;重则疼痛加剧,此外,还会连及后背和胁肋部位。
所以,为了少犯病,患者尽量保持情绪平稳。家里琐事,她放手不管。遇到不快,也尽量不去多想。
但是,再小心,也有算计不到的时候。前不久,患者因为一些事,和丈夫发生了口角。
当天晚上,患者的胃疼病就犯了,发胀、反酸、痛连背部胁肋,一个劲儿地打嗝、嗳气,还想吐。患者连忙服用以前好使的胃药,结果这一次效果平平。
无奈之下,患者转投中医治疗,经过一番打听,找到了我这里。
我仔细询问后,得知:患者除了上述不适外,还有呕吐、口苦、食欲不振,连日来便溏的情况。
接着,我再一看患者的舌脉,发现舌苔白腻,脉弦细。
了解完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后,我就给开了一张方子:红参、生姜、厚朴、半夏、炙甘草、柴胡、枳实、白芍。
结果如何呢?
患者服用14天,食欲增加,疼痛、呕吐现象几乎消失,接着又服用半个月,患者腹胀、反酸之感也大大减轻。
原方稍作加减,患者又服用一个多月,口苦、嗳气、胃疼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让患者继续服用10天。随访,未见复发。
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
首先,这个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胃疼、胃胀,一生气就犯病。面对这个事儿,我们就得去找根源。
怎么找呢?从舌脉入手。就诊时,患者舌苔白腻,脉弦细。同时,还便溏、胃纳不佳。这就是脾虚。
脉细,说明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脾虚有湿,于是舌苔白腻,便溏;脾虚,胃纳受损,所以食欲不振。
中医讲:“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脾土虚,肝木就使劲儿欺负你,形成了肝木乘脾土。
这个情况下,患者就会疼,而且痛及后背和胁肋。患者脉弦,也是肝木乘脾土,肝气失和的表现。
肝主疏泄。肝木乘脾土,两家打仗了,肝不去疏泄你的脾胃之气,于是中焦之气就不会通畅,升降失常。患者此时就会腹胀胃胀、嗳气吞酸。肝气随着胃气上逆,所以患者口苦。
患者心情差,就意味着肝气不畅。肝气不畅,就会进一步影响脾胃,患者当然会疼痛加剧。
所以说,患者问题的根源,在脾虚。并且在脾虚的基础上,形成“脾虚有湿”和“肝木乘脾土”两个结果。
怎么办呢?要想解决问题,就是要从健脾入手,同时兼顾化湿、疏肝。只要肝气条达、湿邪化散,不再影响脾胃,不再困阻脾胃,患者的病就跟着好了。
下面就来看看,方中的用药思路:
方中红参,健脾益气;生姜,温中化湿;厚朴和半夏,理气消胀除满;炙甘草健脾,调和诸药。
在这个基础上,加了柴胡、枳实和白芍。其中,柴胡和枳实,疏肝行气解郁;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这三味药配合,可以解决肝气不和、过分克制脾土的问题。
行医这些年来,我也慢慢明白了,在利益面前,有良心的医生不过是一个笑话。
内容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