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案说医】邹旭:温阳化饮、益气养阴治疗心力衰竭案

 老玉米棒 2023-05-29 发布于广东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新冠疫情期间,驰援多地开展中西医联合巡诊,2022年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港。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人民好医生”、“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患者,女,时年73岁,初诊:2019年11月19日。

以“自觉头晕、气促半年余”就诊,西医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为寻求中医治疗,遂至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神志清楚,精神疲倦,常感心悸,头晕,周身乏力,语言低微,咽痒,间或咳嗽气促,咳出白色泡沫状痰,活动后加重,双下肢轻微水肿,腹胀,纳眠差,大小便调。两颧偏红,舌淡红嫩,苔薄白,脉弦细,左寸脉弱,右寸上脉,厥阴脉、太阴脉显形,双尺脉弱。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为33%,左室舒张末径80,左室收缩末径67。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眩晕病、心水病(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高血压、心力衰竭。

治法:益气养阴、祛痰逐瘀。

处方:枳壳5g,茯苓20g,蜜麻黄(炙麻黄)5g,细辛3g,熟附子10g(先煎),法半夏15g,干姜15g,泽泻30g,生山萸肉15g,五指毛桃30g,麦冬30g,苍术10g,桂枝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炙甘草20g,吴茱萸5g,苦杏仁10g,防风10g,乌梅5g,柴胡10g,黄芩10g。水煎内服,共14剂,早晚1剂。配合平衡针治疗。

脉象分析:患者脉弦细,为津血亏虚,痰湿内困之象,左寸心脉较弱,心火衰微无法温暖脾土,水湿不运,故见肢肿、痰多;右寸上脉为虚火上炎,阴血亏虚无法敛阳,虚火灼肺,故见气促咳嗽;真阴不足,肝阳上亢,故厥阴脉显形,发为头晕,血压升高等等。

随诊过程

二诊:2019年12月11日

患者仍有咳嗽,头晕,腹胀较前稍有好转,咽部仍有不适。舌淡嫩红,苔薄白,脉弦滑,左寸脉弱,右寸上脉,厥阴脉、太阴脉显形,原方去五指毛桃、枳壳,加桑叶10g,桔梗10g,蜜百部10g,葶苈子10g。水煎内服,共14剂。配合平衡针治疗。

三诊:2020年1月15日

患者咽部已无不适,仍有活动后气促,时感心悸,纳一般,眠可,大小便调,舌淡嫩红,苔薄白,脉弦细,左寸脉弱,太阴脉显形。原方去蜜百部、葶苈子、柴胡、乌梅、黄芩,改炙甘草为20g,共14剂。配合平衡针治疗。

四诊:2020年2月7日

患者自觉乏力明显好转,咳嗽、腹胀减轻,活动后仍有气促,双下肢轻度水肿,畏寒,纳眠一般,大小便调,舌淡嫩红,苔薄白,脉滑,左寸脉弱,右太阴脉显形,颧红消失。原方加瞿麦10g,去防风、生山萸肉。水煎内服,共14剂,早晚1剂。配合平衡针治疗。

五诊:2020年3月14日

患者精神好转,自诉近期活动后已无明显气促,无头晕、心悸等不适,纳眠可,大小便调。舌淡嫩红,苔薄白,脉弦细。2017年10月19日心脏彩超具体数值测量:射血分数为52%,左室舒张末径70,左室收缩末径54。方药:玉竹30g,麦冬10g,桂枝10g,乌梅10g,当归30g,防风10g,茯苓20g,蜜麻黄5g,细辛3g,熟附子10g(先煎),法半夏15g,干姜15g,泽泻30g,炙甘草20g,苦杏仁10g,吴茱萸10g,水煎内服,共14剂,早晚1剂。

【按语】

本例患者使用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邹旭教授以小柴胡汤合桂甘龙牡合麻黄细辛附子汤辨证加减,三方并进,以奏温阳化饮、益气养阴,和解枢机之功。该患者年老体衰,病程日久,耗伤心气,心气虚则血脉鼓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停聚为瘀血,“血不利为水”,水饮内生;心阳馁弱,无法帮助脾之中土健运,使得后天气血化生乏源,不能充养五脏,则阳气阴血更虚,诸脏腑失于濡养而虚衰。脉弦细,为阴血亏虚,水饮内郁;左寸弱为心阳虚,两颧偏红为虚火上扰,右寸上脉为虚火灼烁肺金。厥阴脉、太阴脉显形为痰瘀阻滞,脾虚生湿,瘀浊停肝,故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

患者高龄,病程日久,体质虚弱,脏腑气血阴阳俱虚。体虚易感外邪,寒邪入侵,损伤机体阳气,使得心肾阳气更虚,此时宜药专力猛,故用麻黄、熟附子、细辛温补阳气,鼓动水液瘀血等阴邪外出;因厥阴脉显形,又以少许吴茱萸温肝,散寒降浊,助肝敛阴潜阳,借乌梅、柴胡、黄芩清解郁热。法半夏、枳壳、干姜、苍术都可助中焦健运,温化痰湿;茯苓、五指毛桃、泽泻淡渗利湿,使得水饮从小便出,又有益气宁心之效;患者心悸,故用桂甘龙牡安神定悸。因患者心病已久,阴阳互根,阳不足则阴液难生,脉细略弦为津血亏虚之象,故用大剂麦冬、山萸肉等益气养阴,填补阴血,充养心脉;患者体虚,易受外邪侵扰,故以防风、杏仁祛风解表,亦可助化痰湿。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坚持治疗数月,治法均以养阴益气,温阳化饮,祛瘀逐痰为要。其后患者复查心脏彩超,数值均有明显改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心室舒张、收缩内径都可见减小,疗效可观。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医学指导:邹旭 主任医师】

推荐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