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工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冬不拉拉 2023-05-29 发布于新疆
上海工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王红正在进行设备维护。■受访对象供图

■ 劳动报记者 王嘉露

“创新是我们宝武人传承至今、烙印至深的DNA。”在王红看来,创新不仅需要临难不屈的勇气,还需要扎根现场的实干。

此次王红的获奖项目《高精度5m厚板加热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正是他革故鼎新、立足一线创新,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保障了数百万吨高精端产品群批量稳定生产。

半年攻关彻底破解

板坯坠梁生产难题

高精度加热技术是改善带钢结晶组织,消除轧制内应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工艺适应能力不足、精度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成为行业内制约高精端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拓展的瓶颈性难题。

“就在前几年,1号、2号加热炉在加热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板坯坠梁事故,导致步进梁设备上的耐材及垫铁脱落,严重影响生产顺行,逼迫两座加热炉先后不得不停炉维修。”而停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轧制钢板产能下降、产品交货期的延长、高额设备维修成本增加……

“次数降到零!”这样的非正常停炉给厚板厂生产经营带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厂部领导明确要求要彻底解决板坯坠梁问题。攻关势在必行,王红也感到了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然而在经过多方数据分析、比对、调查、优化后,板坯坠梁事故虽然大大降低,但还是没有彻底避免。

一次在单位食堂吃饭,王红遇到了分管设备的厂长,他非常严肃地问王红:“攻关进展如何?开展自主管理课题,你是高手,可以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找到末端因素,找出问题症结,我要求你必须把板坯坠梁事故降到零。”

王红顿感压力很大,也做了一些客观原因的解释。“我告诉他,检测元器件偶发异常很难避免,人还有打盹的时候,电脑也会偶尔死机,板坯规格多是生产属性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然而设备厂长表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解决!

“后面几次在食堂碰到他我都绕着走,就怕又被问到板坯坠梁的事。”王红笑着说。

在这一筹莫展之时,正值王红业余时间在攻读东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硕士,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一元回归方程知识点,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一元回归方程主要的原理就是一个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可用一元线性回归进行预测分析。”而入炉板坯规格变化符合此规律。

受到启发后,王红第一时间利用定修机会,通过多组不同规格板坯入炉数据解析,开发了基于多规格板坯入炉定位回归模型。从源头解决了炉内板坯叠坯问题。针对检测元器件偶发问题,通过输出画面报警增加连锁确认功能,规避此类缺陷。

历时近半年的攻关,至此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加热炉板坯坠梁事故。

回忆整个攻关过程,王红感慨颇深。无技术先例可借鉴、难度极大、压力巨大,但他通过岗位技术革新,最终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创新不停步

练就硬核技术

“在我的岗位上像这样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二十年来,王红始终坚守初心,做制造大国重器设备的“守护者”和保障生产的“护航者”。

自2003年安徽工业大学宝钢班大专毕业后,王红就进入宝钢从事电气设备维护工作。经过二十年的现场一线工作,掌握和提炼了国内外关于宽厚板轧线、板加电气设备维护的一系列综合集成技术及成果。

其中,1项授权专利成果解决了因生产环境恶劣导致的位移传感器易损坏难题,并在宝钢湛江厚板、山东日照、莱钢等行业内得到应用推广。

在智慧制造的大背景下,为了打造与智能设备维护相匹配的复合型设备人才队伍,宝钢股份公司策划并实施了设备管理变革。

“我也在智慧制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有幸成为厚板事业部首批维护工程师。”对王红而言,从点检到维护工程师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职业生涯道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工人到技术序列的蜕变。

作为现场24小时不间断生产线上设备的“保姆”,王红一切的初衷动力都是让设备更“听话”。“如何更好发挥设备能力,如何能更优地满足大国重器生产工艺需求,是我每天在机组上巡检设备时思考的问题。”

每次面对设备疑难杂症和技术难题时,王红始终不放弃、不妥协,带领团队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外方技术专家的技术封锁。也正是因为他的持续不停步,练就了硬核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出。

迄今为止,王红累计拥有申请专利50项,其中发明39项,实用新型11项,拥有企业认定技术秘密54项,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创新评比中获奖。1项成果获2023年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