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会稽山 游大禹陵”日记(23-05-25)

 上海崔哥 2023-05-29 发布于浙江

“骑行会稽山  游大禹陵”日记

2023年05月25日  星期四  天气:晴;28/21℃;东风4级

今天上午骑游了绍兴城南会稽山山麓的大禹陵。

大禹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治水英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大禹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患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史书记载: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今绍兴),大会计(会议讲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会议的地点茅山因此改称“会稽山”(“稽”与“计”是通假字)。禹做了王以后,“巡守大越”在此病故,葬于会稽山下,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

大禹陵,古称禹穴,位于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郁郁葱葱的会稽山旁依赫黄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禹陵是大禹在中国唯一的纪念墓地。大禹,相传是上古黄帝玄孙颛顼(zhuān xū)之后,名文命,姒(sì)姓。他受舜命治水,吸取父鲧(gǔn)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之法,治平了洪水,因功受封为“夏伯”。舜死后,禹称王,缔造了夏朝,后东巡大越,死后葬于会稽山麓。千百年来,历代帝王或亲祭或遣使致祭,从不间断。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赢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建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

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

今天原本想骑行去上海,后因故取消了行程,所以早上起得较早。吃过早饭早上无事,天也亮透了,就早点出发。离开家里也就五点半多一点。去程走:虞舜大道(国道G329舟鲁线)-永和大道(国道G104京岚线)-云东路-阳明路-大禹路,到大禹陵用时一个小时四十分钟,骑行里程约32公里多。到景区时间太早,才七点十五分。景区要八点开门。

到八点,景区开门,购票入内。大禹陵景区门票60元,60-65岁老人凭身份证半票优惠,7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入园。

大禹陵景区入口是一座庄重肃穆、气势宏伟的棂(líng)星门(牌楼),该门为双重“楼阁式”牌楼,单面六柱、五间、五楼,双面十二柱、十间、十楼,是国内目前最宏伟的棂星门之一。棂星门被广泛用于宫室、坛庙,作为象征帝制、点缀皇家宫室坛庙的标志性礼仪建筑。大禹陵双重“楼阁式”牌楼,表达了人们对立国始祖大禹的无限崇敬。

进入棂星门后,通往禹陵的大道上耸立着十二根高大的汉白玉制作的华夏柱。这十二根华夏柱上雕刻的图案是一部浓缩的“中华通史”:柱身分别雕刻有夏、商、周、春秋、战国及秦、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大禹治水到虎门销烟等历史脉络,一目了然。华夏柱上的雕刻也有绍兴重要历史名人,还雕有清白泉、清白亭、绍祚(zuò)中兴等绍兴重要事件,将会稽山文化、越国文明与中华民族历史融合在一起,彰显着大禹陵跨古越今、包容万世的正大气象。

十二华夏柱以“水”作为主题元素贯穿整个画面,寓意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二地支、十二时辰、十二生肖等等,十二这个数字寓示着千秋万代、绵延不断的深刻含义。

沿大道前行,有一石质圆坛,分列九条青铜蟠龙。周边有雾状喷泉,石坛中有水,圆坛中间装着喷头,水柱高耸,看着九条青铜蛟龙环绕着,云雾缭绕,四周清水泛流而下,这就是就“九龙坛”。“九龙分水”,象征大禹治水故事。

继续往里走就是陵园神道。神道是通往禹陵的必经之路,道口所设“栓马柱”和“龙杠”,均为青铜所制。按照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祭拜陵寝;“龙杠”后的“大禹陵牌坊”,坊额正中的“大禹陵”三个大字,是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所书。道旁依次有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xiè zhì)、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等十二对石象牲。

走过神道,来到祭禹广场。广场后面与神道之间是一道长92米、高6米的浮雕墙。浮雕墙中间是一巨大的“门洞”,是进入祭禹广场的主通道。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传说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铸九鼎,从此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显示国家统一,政令统一。

浮雕墙以细腻的雕刻,绘刻了大禹的人生经历与伟大业绩。左侧以滔天洪水为背景,表现了大禹率众抗洪治水的恢弘场景。背景浮雕依次叙述洪水滔天、禹生石纽、受命治水、宛委得书、规矩准绳、开凿龙门、三过家门、毕功了溪、地平天成共九部分内容。右侧浮雕以九尊巨鼎为背景,凸显大禹立国之威严。浮雕还记录了禹帝治国的故事,依次为平定三苗、刑塘问斩、玉帛万国、划分九州、铸造九鼎、巡视四方、推行夏历、归葬会稽、千年守陵共九部分事迹内容。整幅浮雕如叙事长卷,令人震撼,展现了越地源远流长的禹文化脉络,传递华夏先祖的不朽精神。

祭禹广场由水上祭坛、钟亭、鼓亭、洛书台、图腾柱组成。原祭禹广场建造于2004年,面积为3500平方米,仅能容纳1500人,现在祭禹广场扩至约1.8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改建设后的祭禹广场,使大禹陵碑、水上祭台、洛书台、神道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气势更加雄伟,并与大禹陵风貌一致,融为一体。

跨过禹贡大桥,站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即可望见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条古柏夹峙、拾级而上的石板路,庄严幽深。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豪放而雄浑,有顶天立地之气概。漆以朱红,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夏天碧绿葱茏,冬则虬枝如铁。

这就进入了“大禹陵”。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

先游禹祠。

禹祠为姒氏之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入口为垂花门,后殿置有前后廊。祠内有“禹穴辩”碑,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内有一尊白玉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

游过禹祠,到禹陵。

禹陵,夏代陵寝。据《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记载了禹陵的形制,称:“(禹)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由于历史久远,遗迹湮没,以往对禹陵的位置多有争议,直到明代始定。据《康熙会稽志》卷十五记载:“明嘉靖间,有闽人郑善夫定在庙南数十武,知府南大吉信之,立石刻'大禹陵’三字。”即今禹陵所在位置。

禹陵坐东朝西,依山势筑就。前为四柱三间青石牌坊一座,入内是长百余米的石砌甬道,两旁种植松柏,尽处为“大禹陵”碑亭。亭为方形,单檐歇山顶,古朴庄严,系1979年依原样重建。亭内有“大禹陵”碑,高4.1米、宽1.9米。碑文为楷书,每字约123厘米见方,气势磅礴,系南大吉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立石书丹。亭南侧有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所立石碑两方,一为“禹穴”,另一为“禹穴辩”碑,意为大禹于此得治水之诀(黄帝玉册)及其考证;北侧有咸若亭,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为石质六角形重檐攒尖顶,亭西额枋镌“咸若古亭”,亭东额枋镌“好生遗化”,意在颂扬大禹教化、天下万物皆顺应之。

禹陵背靠石帆山,依着山势建有957级石阶,通过享殿左侧一石门,顺着蜿蜒曲折的步行山道,可以抵达山巅。山顶上建有大禹青铜立像。

走这千级石阶对现在的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我是一定要上去的。石阶有近二米宽,石材都是切割出来的方方正正的花岗石,非常平整。整个上山道也比较平缓,所以对我还是比较“友好”的。道两边树木森森,隐天蔽日。山下“百鸟园”不时传来高亢的鸟鸣。

爬石阶是件枯燥无聊的事,也非常累人。游客往往不知道要走多少路而中途退出。景区做得很细致,每隔50个台阶,就会在石阶上写上“禹像游步道九百五十七级  第XXX级”,可以知道你走了多少级,还剩多少级要走。

爬过大概700级多级石阶,上面有个小平台,立有一个“禹定九州”的九州山川地图。“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中国的代名词。九州区域范围划分也不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九州也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石帆山顶上的大禹青铜立像,高21米,大禹手持木耜(sì,古代一种铲土农具),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屹立在石帆山顶。这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此铜像建成于2001年。铜像后有一处观景台,站在平台上可远眺古城绍兴。

从山顶下来,先游碑亭,再拜谒(yè)禹庙。

经大禹碑亭前行是一条曲折的碑廊,大禹陵的碑刻众多,此处汇集了其中大部分的石碑。其中较高大的《会稽刻石》碑是乾隆年间的遗物。

禹庙位于禹陵北侧,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庙坐北朝南,前部设东、西辕门,四周围以丹垣。禹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总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岣嵝(gǒu lǒu)碑亭、午门、拜厅、大殿。

照壁正中有犭贪(tān)兽浮雕,意在警示各级官员,应以大禹为楷模,切莫滋生贪欲之心。禹王庙之照壁与南墙相连。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

照壁之北为岣嵝碑亭,亭内岣嵝碑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岳麓书院拓本翻刻入石,立碑于此。碑文字体奇特,相传为大禹述事碑,又称为“禹王碑”。

岣嵝碑亭之北为午门,建于清代,拾级而上即为拜厅。午门和拜厅都是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拜厅,又称为祭厅,是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

拜厅后有御碑亭,碑刻乾隆帝《谒禹庙》诗一首。御碑亭后即为大殿。大殿原为木构建筑,现存建筑为1933年重建,为绍兴地区保存稀少的一座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殿阁建筑。大殿屋顶系重檐歇山顶,脊间有“地平天成”四字,取自康熙御笔。大殿正中的供奉着大禹像,塑像后以九把钺(yuè,古代兵器)为背景,象征大禹治水成功划定九州,两侧金柱上有对联一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殿内四下还陈列着歌颂其功绩和品德的对联。可以感受到后世对大禹的缅怀。

大殿左侧建有窆石亭,内置秤锤形窆石,上尖下圆,顶端有孔,石上多历代题刻。其中,以东汉永建元年(126年)所刻隶书题记为最早。这是禹庙悠久历史的实物例证。此外,在禹庙的东围墙外还有隶书“菲饮泉”摩崖题刻,为南宋题刻。禹庙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对称,气势恢宏,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建筑规模和明清建筑风貌。

出大禹庙,沿禹池往左行,去参观大禹纪念馆。

大禹纪念馆是2020年11月新建成的。从大禹陵景区入口进去,沿着九龙坛南侧的中轴线一直走,就可以在右侧找到这个新建筑。

大禹纪念馆的外型是一个鼎,其核心的设计理念来自“禹铸九鼎”,彰显的是大禹统领九州的王者风范。纪念馆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

绍兴越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史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开始,对于大禹的地位,可以和黄帝、炎帝同视为华夏民族历史的“中心人物”,作为禅让制下最后的一位首领,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滔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在当今,大禹治水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之争,全国有河南登封、山西夏县、安徽涂山、山东禹城、湖北武汉、四川北川、四川汶川等多地,均有意角逐大禹这一品牌,来提高当地旅游知名度。

绍兴城东南稽山门外的会稽山麓。大禹陵,禹陵古称禹穴,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是风水学上的一块宝地,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列人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和重要地位,多为君王曾到此留下足迹,秦始皇亲临会稽祭祀,命李斯撰文立碑,留下会稽刻石;康熙、乾隆均来祭祀,留下诸多题字、诗文;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大禹陵后亲笔题写牌坊中“大禹陵”三个大字。众多仁人志士成来此顶礼膜拜,祭祀大禹,这和大禹旷古烁今的功绩、无与伦比的德行以及流芳百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也形成了民俗主义视角下的祭祀文化。从古至今,我国就有祭祀大禹的活动,时间从夏朝到今天、形式从简单到复杂、规模由民祭到公祭,从未间断,无不体现着华夏儿女对大禹的敬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推动了绍兴本地的名人文化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以大禹陵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及名人精神,具有相当意义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第一,大禹重要活动地在绍兴。从史书上记载来看,大禹有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一是禹禅会稽。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是大禹的一项天才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诸侯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在后世叫做“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会盟”之先河。二是禹疏了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在绍兴有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而最有名的当推“禹疏了溪”。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相传为禹治水毕功后所弃馒头所变,当地百姓呼作“石馒头”。三是禹会会稽。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四是禹娶会稽。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应是在禹“禅会稽”之时之地。五是禹葬会稽。大禹死后葬在会稽。

第二,绍兴有众多的大禹遗迹。绍兴的“大禹陵”,早在1996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5年,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景区内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不仅是历史见证,更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此外,绍兴还有不少地名与大禹有关,比如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又比如,当前绍兴市湖塘镇的刑塘,相传为大禹斩杀防风氏处。

第三,大禹姒姓后裔主要在绍兴。现在大禹陵的守陵村——禹陵村有200多人姓姒的村民,而全国姒姓后裔不过几千人。

……

游过大禹纪念馆,时间快十一点了,在禹池边的小亭里歇息,出发时带了牛奶、茶叶蛋和馒头。权作午餐了。

游过禹陵景区,时间大约十一时十分。取车骑行回家。回程走:大禹路-越东路-人民东路-新桥路-永和大道(国道G104京岚线)-亚厦大道(国道G104京岚线)-渡江路-江东路-市民大道-称山路。

全程骑行数据:运动里程(含景区徒步里程)77.55公里、运动均速13.54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0.15公里/小时、运动时间(含景区参观)5:43:40小时、全程时间7:38:18小时,轨迹编号123899937。

<完>

                                                                  杰   2023-05于上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