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丨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开拓者刘开渠

 雕塑头条武主编 2023-05-29 发布于北京


内容提要:
刘开渠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雕塑的泰斗,雕塑教育家,中国城市雕塑的倡导者,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者;还是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开拓者.这一点在以往刘开渠研究中尚未充分展开。本文尝试论述刘开渠雕塑理论著述的基本情况、雕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研究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贡献和影响。

关键词:刘开渠  中国雕塑  现代雕塑  雕塑理论
一代宗师刘开渠,不仅是中国现代雕塑开拓者,同时也是现代雕塑理论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现代雕塑理论的出现,其特殊的意义在于,它结束了自古以来,中国雕塑几乎没有理论著述的状态。而理论的出现,是一个艺术门类自觉的表现,对雕塑而言,它是雕塑获得独立的文化地位,成为与绘画并列的艺术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刘开渠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雕塑研究者和写作者,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关键作用。
多年来,关于刘开渠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对他的雕塑创作和教学上,而对他在现代雕塑理论方面的贡献则相对不够。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刘开渠先生一直是在雕塑理论和批评方面写作最勤的雕塑家,他长期保持着关于雕塑理论思维的习惯,他的雕塑理论思想至今仍然对雕塑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刘开渠雕塑著述的基本情况

刘开渠在中国第一代现代雕塑家中间,雕塑理论著述是最为勤奋的,留下的理论文字也是最多的。若论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开山祖,非刘开渠莫属。

目前,保留刘开渠理论著述最为集中的,是1984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开渠美术论文集》。这是一本关于刘开渠先生关于艺术理论、绘画、雕塑的综合性文集,该集收录刘开渠与雕塑有关的文章(包括翻译)共23篇。据刘开渠在该文集《雕塑艺术生活漫忆》中回忆,在三十年代,刘开渠完成编写《艺用解剖》一书,由蔡元培转交商务印书馆,不幸因日军轰炸烧毁,十年心血,毁于一旦。

根据《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和米洁、李自健编著的《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一书中刘开渠艺术年表的记载,现初步整理出刘开渠雕塑理论文章的目录如下,该目录只收录与雕塑相关的文章、译文,不包括其它艺术门类的文章:

1931年——1933年(法国留学期间)《艺风》杂志 《雕刻篇》

1934年《中华日报》《雕刻上的塑造法》

1934年《艺风》杂志第1、2期 《朴荷特尔的雕塑教学》

1934年《艺风》杂志第1、2期 《达娜哥亚的小雕刻品》

1935年在《学校生活》第107-108期 《怎样研究雕刻》

1936年《青年》第3卷第3期 《我希望于雕刻师协会诸位者》

1936年《中华》第49期 《雕刻上的塑造法》

1939年《抗战与艺术》第1期 《雕塑与抗战》

1944年《新艺》第1卷第3-4期 《漫谈雕刻艺术》

1946年《生活》 第4期 《雕刻——情绪的表现》

1947年《文潮》第2卷第3期 《中国雕刻的过去与未来》

1948年(约) 《罗丹以后的法国雕塑艺术》

1948年《京沪周刊》第二卷第16期 《成都王建墓》

1948年《工程报导》第32期 《创造新的都市美术》

1948年《综艺》第2卷第2期 《关于雕塑艺术》

1949年《艺术》周刊 第48期 《欧洲雕刻的趋势》

1954年《文艺报》第4期 《苏联大雕塑家穆希娜的雕塑》

1954年《文艺报》第19期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雕塑品——参观出土文物展览会以后》

1955年《中国古代雕塑集》序:《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5年《人民日报》9月12日 《辉煌的阿旃陀石窟艺术》

1956年《美术》第1期 《参观捷克斯洛伐克造型艺术展览》

1957年《人民日报》1月1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浮雕》

1958年《文物》第5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

1959年《美术》第10期 《雕塑创作的新气象》

1959年《美术》第11期 《提高雕塑艺术的质量》

1960年《美术》第8-9期合刊 《雕塑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960年《美术》第8-9期合刊 《欣欣向荣的雕塑创作》

1961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 《刘开渠雕塑集》

1961年 《美术》第3期 《一座成功的列宁雕像》

1961年4月18日《光明日报》 《雕塑艺术和美——美术家刘开渠谈雕塑艺术》

1964年《美术》第3期 《鼓舞人心的雕塑新成就》

1964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培养红色的美术工作者——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雕塑     

创作观感》

1965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雕塑艺术的革命》

1979年《美术》第2期 《要按艺术规律办事》

1979年《体育报》10月22日 《体育与雕塑》

1980年《文艺研究》第4期 《对雕塑创作的几点意见》

1980年《北京日报》9月27日 《雕塑艺术欣赏》

1981年《光明日报》2月22日《谈谈北京市城市规划问题》

1982年《文艺研究》第4期 《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

1982年《美术》第11期 《第一次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开幕词》(摘录)

1983年《新美术》第1期 《雕塑文摘——论雕塑创作》

1983年《新美术》第2期 《雕塑文摘——论泥塑基本练习》

1983年《人民政协报》4月6日 《忆为人民英雄立碑》

1984年《刘开渠美术论文集》《雕塑艺术生活漫忆》

1984年《美术之友》第2期 《美国城市雕塑之序》

1984年《新美术》第3期 《萧传玖和他的雕塑艺术》

1984年《人民画报》第11期 《美化城市歌颂时代》

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15日 《中国城市新雕塑》

1988年《艺术摇篮》第3期 《培养更多更好的造型艺术人才》

1990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第4期 《雕塑艺术十论》

1992年《北京日报》4月13日 《读史与雕塑》

从以上肯定不齐全的目录来看,我们发现刘开渠一直是个创作、研究两栖型的艺术家,自从他踏上雕塑的道路开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关于雕塑理论的思考,也没有停止雕塑理论的写作。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相比,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古代画论、画史非常发达;而中国古代雕塑理论和历史几乎是空白,二者形成了强烈对比。究其原因,古代雕塑和雕塑家一直都没有获得独立的审美地位,只是作为工匠存在。这种情况导致了关于雕塑缺乏理论自觉,古代关于雕塑的理论思考较多的以口诀、技艺、轶事的方式零星地留存在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塑列画苑”的说法,就说明雕塑自身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种情况和西方相比,区别非常明显。

刘开渠等第一代中国现代雕塑家将西方雕塑体系引入中国后,它不仅仅只是在技艺层面的雕塑启蒙,更重要的,它在观念上完成了雕塑在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中国过去雕塑理论的积累几乎没有,所以,刘开渠的工作筚路蓝缕,更显重要。

刘开渠从16岁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始,就产生了理论写作的兴趣,学生时期就开始写艺术评论。读书期间,兴趣广泛,除美术外,还喜欢文学、历史;从1923年到1927年便开始系统地在报刊发表评论文章,还尝试创作发表了一批短篇小说。刘开渠的理论兴趣和写作研究能力就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培养起来的。

1928年,刘开渠到法国留学以后,视野开阔了,专业明确了,注意力也慢慢聚焦,理论写作开始集中在雕塑方面。

二、刘开渠雕塑理论的主要内容

刘开渠的雕塑理论写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在不同时期根据各种需要写作的,在当时似乎是即兴的,零散的;但综合起来看,仍然系统的,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和理论脉络,而且在跨度几十年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理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在这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写作中,刘开渠的雕塑理论究竟涉及了哪些内容和范围呢?根据笔者的学习和整理,认为他的雕塑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雕塑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1、雕塑的社会功能

认为雕塑是最民众化,能够最有力感化民众的艺术方式之一;也是探讨真理,提高民族文化,促进民众生活的艺术之一;它可以左右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非语言所能形容的伟大力量。(注1

2、雕塑家的社会责任

社会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雕塑家应该具有社会使命,通过艺术关心今天和影响将来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注2

3、雕塑的社会作用

只要有雕塑材料的地方,就可以做雕塑,以感动和鼓舞百姓。雕塑由于具备和自然事物一样的体积,便于民众接近和理解。(注3

(二)、雕塑特征论

1、雕塑艺术相对独立的美学特征

1)雕塑的空间特征

雕塑和其它造型艺术相区别主要在于其空间特征。雕塑是占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品,它独立于空间,它不借助于背景、色彩来达到它的艺术效果;它长于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和自身的形象,表现对象的深度和广度。(注4

2)雕塑的概括性特征

雕塑艺术有较强的概括性,应该表现人类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精神和感情。同时雕塑也很具体。雕塑概括不好,容易流于概念化、公式化;如果过于具体,又容易成为情节性的简单描写和说明。(注5

雕塑要用特殊来表现一般,而不是通过一般来表现特殊。雕塑是个别的,特殊的,又是概括的、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注6

3)雕塑的材料特征

雕塑是用固体的物质材料,如泥土、金属、木、石等等做成的;因此,雕塑有重量、有质感,是凝固的诗篇;是用青铜或石头书写的独立于天地的史诗;因为雕塑的质料是坚固的,作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体积存在,它不怕风吹雨打,不怕日光爆晒,因而具有永久性。(注7)、 (注8

4)雕塑的内容特征

雕塑内容的重点是表现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风采和聪明才智;表现人的神情美、形象美;让人们感到人的尊严、可贵,感到生命的美妙、向上,积极、健康。有助于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注9

5)雕塑的正面性特征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有适合用雕塑艺术去表现的。有些生活内容,如动作、情态、事态适合用文字描写,但用于雕塑造型,则引不起视觉的美感,就不宜于用雕塑艺术。雕塑形象长久地、固定地立于人们面前,只有正面的,符合视觉美感的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情趣,久观不厌。(注10

6)雕塑的形式美特征

雕塑的形式美表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生命感;在总的意图下,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形式关系,如块与面、受光层次的高低、形体的变化,鲜明而又含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出凝重的体积感、分量感。(注11

7)雕塑的纪念性特征

中西传统的纪念性艺术是有区别的,中国是用立碑,碑上刻字的方式来表达纪念,这是一种抽象的,记号式的纪念方法;西方是用具体的方法把所要纪念的人和事物表现出来;作为一个用造型语言说话的雕塑家,刘开渠认为具体用绘画、雕塑的方式表达纪念更具有形象的感染性,同时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永久存在。(注12)

西方纪念性艺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记式的,它较多受到定件人和同时代人的喜欢,但有真情实感的局限;另一种是纯艺术式的纪念性艺术,它让艺术家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表达,创造出新的形式和生命。(注13)

2、雕塑艺术具体的形式、语言特征 

(1)雕塑语言与建筑语言的协调性

建筑与雕塑应该协调一致;同时,一个优秀的建筑和雕塑的结合体尺度的雄壮,整个形式的协调,还在于是否有伟大的精神。(注14)

2)在雕塑草稿上,小尺码作品上看起来很有意思,放大了却不一定好看。(注15

3)雕塑是形式感很强的艺术,雕塑的内容对形式的依存不同于语言艺术,所以,雕塑不能以“酒瓶装新酒”来混淆“推陈出新”的概念。否则,只能看到“旧瓶”,而品不出“新酒”的味道。(注16

4)雕塑人物的全身比例以七个半头到八个头为最美。(注17

5)做一座群雕,除了每个人物动作要注意研究以外,整座群像的各个侧面轮廓要有一定的完整性。(注18

6)雕塑与其它艺术比较,在语言上的特点

雕塑靠本身以外的光线;不像绘画,本身有明暗面;(注19

雕塑可以从四面八方去观赏,在不同光线下有不同效果,这是与绘画的区别;(注20

雕塑不像绘画,可以表现层层纵深、空间感强的远近人物和精致;(注21

雕塑不比电影,不适合表现情节连续的动作,阐明事情的经过。(注22

(三)、雕塑创作论

1、雕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

雕塑创作的灵感来自生活,是艺术品生命的开始,是创作过程的先导;雕塑创作既需要有灵感的冲动,又需要不断展开和深化的严密思维,使作品的形象、意境、感情得以逐步成熟。(注23

2、雕塑创作的天资和学习

雕塑确实有学习这门艺术所需要的天资:其一,对形象和神态的敏感;其二,能把握住这种敏感并不断地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除了天资,更重要的还是不断地对艺术技巧进行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尽可能地向前辈的作品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学习训练中,形成新的敏感。雕塑家的成功,三分靠天资、七分靠刻苦学习。(注24

3、雕塑家的修养(注25

1)加强政治修养,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政治觉悟;

2)要有高深的艺术造诣,不断加强技术锻炼;

3)善于借鉴,既向古人学习,又向外国学习;既不割裂、抛弃传统;又不能默守陈规,因袭前人;既学习西洋雕塑遗产,又拒绝盲目崇拜。

4、尊重雕塑创作的规律

雕塑作品深刻、生动、感人,要靠作者心灵,靠作者独立的思维,靠作者情思的尽情发挥。当雕塑家在进行艺术升华的时候,外来的、不符合创作意图的意见,每每阻碍创作顺利进行,因此,雕塑创作要尊重创作规律,避免横加干预。(注26

5雕塑的感人力量在于它所呈现的饱满情绪

这种情绪来自两方面:一是题材情节自身所含有的思想精神和作者的意图;一是作品所使用的造型语言。表达情绪,是雕塑创作的重要环节。(注27

6、雕塑家的理解和感受

 雕塑家对自己塑造的人物必须有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必须是真正的热爱,要有独特的感受。(注28)、(注29

7、雕塑创作的要求(注30

1)雕塑的特点和长处,就在于更多地概括题材,突出主题,能以一当十、当百;一件雕塑作品不能有太多的主题,更不能容相反的主题于一个造型之上。

2)要生动活泼,风格要鲜明,雕塑作品的意境不同,风格就不同,手法也不同,地区特点也应不同。

3)技巧要巧妙,做到“三巧一配合”:一巧,形美,神足;二巧,体形与重量兼备;三巧,题材内容与制作材料的巧妙结合;一配合,雕塑作品和环境的配合。

8、雕塑家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注31

1)反映生活,表现精神;(2)以神为主,形神兼备;(3)造型挺秀,神气聪颖;(4)韵律鲜明,动态饱满;(5)动作安排,面面照顾;(6)组织严谨,体积感强;(7)凹凸相关,整体明亮;(8)注意材料,适应环境。

9、从生活到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

1)观察、记录:平时多观察,多记形象,直接或间接从生活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注32

2)主题和题材:不要事先想一个抽象的思想,再去套生活。要从丰富的生活中选取题材。真正的题材是从作者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生活。有了题材,再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丰富它、发展它。(注33

3)思考、研究:主题、题材确定之后,要思考研究,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群像、圆雕、浮雕,还是肖像?好好研究所有这些形式,从主题需要来考虑。(注34

4)构图:主题确定了,就要找人物动态构图。一方面需要构思,一方面要到生活中去找。(注35) 根据情节进行构图。(注36) 所谓构图就是作品的架子,应该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内容结合起来。(注37) 构图必须和环境结合,根据陈列场所,相应处理人物动作、姿态、尺度,以适应观者的观赏角度。(注38

5)创作小稿:创作时首先要把感受到的东西捏出稿子来,稿子不一定很细,可以捏出很多小稿,再不断探索、修改、概括,使之更典型、更完整。(注39

6)塑造刻画:注意风格和描写刻划方法的一致性。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方法。(注40

7)检验判断:雕塑家即是作者又是欣赏者,否则头脑不清,眼睛不明不准;应凭感觉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对作品的各方面作理性的分析,直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注41

10、雕塑创作的关键词

1)象征:象征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社会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的,通过造型表现出来。(注42

2)情节:雕塑还是要有一定情节,没有情节感情无所寄托。情节的使用,基于情绪的需要,以体现情绪为主。(注43

3)概括:概括就是用比较单纯简练的方法把内容表现出来,它一方面是指人物的典型性,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形象的风格化问题。(注44

4)重大题材:重大题材是有的,重大题材做不好,同样没有分量;不重大的题材表现得好,也是人们的需要。(注45

5)意境:雕塑作品意境要突出。意境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假使艺术品不生动,风格不鲜明,虽然题材很好,作品本身必然平淡无力。(注46

(四)雕塑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1、雕塑内容、风格变化的动因

雕塑的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其原因是各代雕塑家因为时代的思想、政治环境、宗教信仰的变化而变化产生的。各代雕塑家努力创造新形象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注47)

不同时代优秀的雕塑作品虽然在题材上各有差别,但是它们共同表现了人的自然本性,表现了人类本性所特有的价值,所以能具有超越了题材和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注48)

2、雕塑的继承和创新

人总要接受新的东西,不愿意老停留在旧的时代。(注49) 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应该研究过去各个时代古往今来的的艺术,包括现代的艺术。更主要的是要面对今天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现今的时代精神,产生新意向、新思维、新创作。(注50

形式要不断地创造,内容要不断地出新,艺术才能向前发展。(注51

3、民族艺术和民族艺术家

民族艺术不只是传统艺术,应该包括所有过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包括现代的艺术;所谓民族艺术家,指的是创作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古今的艺术家。(注52

4、融合中西雕塑,创造时代雕塑

雕塑应该以现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为基础,努力创造有时代精神,既不同于古代中国,也不同于西方,具有现代中国色彩,具有个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既能为中国人所理解,也能通向世界。(注53

我们的现代雕塑有两条“流”,一古一洋,它们都是为借鉴前人或别人的经验,来发展我们的雕塑艺术水平。(注54

5、兼容并蓄的雕塑评价标准

评价雕塑不能片面,应该有兼容并蓄的评价标准。不能按西方标准强调所谓“现代感”;也不能没有模仿古代传统就斥为不是民族的。雕塑作品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和手法,只要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只要是向上的、美好的,能鼓舞人民,能给人以美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雕塑。(注55)

6、工艺雕塑的继承、创新

(1)工艺美术要有时代的特征,传统的东西为什么好?就是有时代特征。(注56)

(2)对古代的东西要很好研究,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要创造新的传统、新的艺术。“越老越好”的思想现在也不一定了。(注57)

(3)工艺雕塑的地方特色很重要,每个地方、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注58)

(4)传统工艺雕塑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徒弟跟师傅做,好处是可以在原有的样子上加工,毛病是路子太窄了,只能接受传统,不能创造。(注59)

(5)工艺雕塑的旧题材搞得与别人不大一样,也是新了。(注60)

(五)、城市雕塑论

1、城市雕塑的作用和功能

(1)反映和象征功能: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反过来给予经济建设巨大影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注61)

(2)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屹立在城市空间(街头、广场、园林、建筑),圆雕和浮雕的形式,硬质材料,不分季节昼夜。(注62)

(3)社会作用:歌颂革命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装饰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潜移默化进行美的教育,鼓舞、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国际交往、发展旅游事业。(注63)、(注64)

(4)标志作用:成为一个国家、一代文化、一座城市的标志,既服务当代,又为未来留下历史足迹。(注65)

2、城市规划与城市雕塑

(1)城市要当艺术品来设计,要尽可能地各具不同的风格,改变千篇一律、造型呆板单调的状况。(注66)

(2) 将城市雕塑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逐步创作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的雕塑。(注67)

(3)应该使城市每条街,每个广场、每座建筑都各有特色,有重点地建立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雕塑艺术品。(注68)

3、城市雕塑建设的方法和要求

(1)建设城市雕塑必须尊重艺术规律,强调作品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注69)

(2)城市雕塑鼓励题材、品种、形式多样化。(注70)

(3)城市雕塑工作应该和建筑师、园林专家、城市规划师一起合作,共同进行。建筑和雕塑相依为命,园林、建筑、雕塑应该联合起来。(注71)

(4)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好,不等于最后完成以后质量好。有时,方案尽管好,但最后完成的可能不好。(注72)

(5)尊重艺术规律,应给予城市雕塑创作以必要的创作和生活条件;不能减去城市雕塑建设应有的工作程序;给予雕塑家必要的创作时间。(注73)

(6)重视城市雕塑建设机制,对雕塑研究机构、稿酬标准等应做出计划的规定。(注74)

(六)、中外雕塑史及雕塑家个案研究

1、对西方雕塑史及个案的研究

西方雕塑的题材分为四类:表现宗教内容、表现帝王贵族、表现民众和雕塑家的创造、表现动物与花草。(注75)

西方雕塑到十八世纪以后,才完全摆脱了作为宗教、贵族宣传工具的地位,获得了完全的独立;开始以人类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注76)

2、对罗丹,及其后法国雕塑家的论述

罗丹及罗丹以后的马约尔、德斯比奥、任蒙等法国雕塑家的主要特点是,摒弃空虚的模拟,不重造型的幻想,主张创新、突破、顺从材料的性能、表现健康、充实的生命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庄严、伟大。(注77)

3、穆希娜

穆希娜是布德尔的学生,受到过很好的基本功的训练,她在雕塑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三点原因:伟大的时代;与劳动人民的血肉不离的思想感情;勤勉不息的学习和劳动。(注78)

2、对中国传统雕塑及个案研究

(1)对中国不同时代杰出雕塑作品的认识 (注79)

汉代:汉代雕塑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有许多形象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人和人的活动的作品;表现形式新鲜、自由,造型风格简练、雄健、浑厚、富有装饰性。

北朝:虽然题材以宗教为主,但追求和表现的仍是以人为主的雕塑,把人类感情的奔放、生活的快乐表现出来了。北朝陶俑形象清秀,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

唐代:经过将未来艺术与民族传统融合,唐代雕塑形成了新的民族风格,一方面制作了大量佛像,另一方面,从人的生活出发,创作了丰富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爱好,充满了人间的美丽。取得了伟大成就。

宋代:宋代塑像盛行,在泥塑技术上有了进一步提高,风格写实、流畅、秀丽;场域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情绪,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泥塑代表性作品。

元代:元代在塑造水平上不如以前各代,但就描写生活、人和动物的形象特征、神气的真实上说,自成一格,还是非常逼真的。

明代:这一时期由于不像过去那样大规模进行佛教的龛窟造像,以至于调查、研究不够,从现有遗迹来看,明代泥塑和铸造的铜像、铁像中,也有美好动人的佳作。

(2)唐代雕塑发达的原因

中国在魏晋已臻完美,到唐代开花结实,其原因是:其一,经过古代探索,到唐代已成熟;其二,唐代佛造像、造供养人的风气大盛,需求促进了好作品和好工匠的产生;其三,唐代社会风气重视艺术和艺术家;因此唐代成为雕塑艺术发展的顶点。(注80)

(3)中国雕塑在宋代开始衰微的原因

中国雕塑在宋代开始衰微,明清更甚,其原因是:其一,唐以后死守旧规,不能突破唐代模式;其二,唐以后,佛教造像除了因袭,没有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其三,唐以后,除佛教造像外,雕塑题材没有新的拓展;其四,从宋代开始,在艺术上以文人、士大夫为尊,雕塑被踢出美术范围。(注81)

(4)对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的部分认识(注82)

其一,对佛教龛窟造像材质的认识

云冈为砂岩,易雕,但是易风化;龙门为大理石岩,坚硬细密,难雕但不易风化;麦积山为粗红砂石,不易雕刻,采用泥塑。

其二,古代雕塑家为了体现佛像高大,和表现佛超脱、出世的效果,有意思地对人物的比例进行了处理:加大头和上身;缩短上腿,加长下腿;头放大,两肩以下逐渐收小;是立像向前倾等。

其三,历代佛教造像在装饰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并影响了其它一切装饰艺术。

(5)中国古代的雕与塑属于两个行当

在中国古代,一般地说,雕像的人不学塑像,做塑像的人同时会画,不学雕,古代石窟的塑像及壁画,多是由一个人或一群塑像家一手完成的。(注83)

(6)《收租院》

《收租院》雕塑做到了思想内容革命化,战斗化;艺术形式民族化、群众化。(注84)

三、刘开渠雕塑理论研究的主要特色

刘开渠作为雕塑理论家不是他有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基于他的理论研究工作的成就,客观上成就了他成为一代开拓性的雕塑理论家,那么,刘开渠在几十年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个人特色呢?根据笔者学习体会,认为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刘开渠始终将雕塑理论的研究、探讨和阐释放置于社会、时代、民族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他的雕塑理论始终具有宏观的视野,开阔的胸怀,体现了一个富有历史使命和担当的理论家、雕塑家的热爱祖国、热爱雕塑事业的情怀。

1920年,16岁的刘开渠远离家乡,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个学校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年青的刘开渠在求学期间,接触了先进的思想,追求进步,参加学生运动;从18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艺评文章。从刘开渠早期的非雕塑文章来看,他的文艺思想从最初萌芽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底色。这就是追求文明,追求进步,追求发展,追求创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启蒙作用。

以刘开渠20岁发表在1924年《晨报》上的文章《艺术上的批评》(注85)为例,可以看出他的文艺思想在当时是领先的。他认为“专从技巧探究的人们,不会产生有价值,有永久性的作品。”他还说,“批评一件作品的技巧有无价值,要看它与内容的关系如何。”……“作家的思想修养好了,产生的作品,内容一定充实,富有生命。”作为一个在读学生,刘开渠的看法在今天读来,让人感到惊讶!在他其后转入雕塑理论写作后,也一以贯之地坚持强调艺术作品的思想性。

刘开渠从早期的艺术研究到学习雕塑后自觉地转入到雕塑理论研究开始,一直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把艺术的问题和国家、社会、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始终把雕塑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启蒙的需要,民众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在当时各种文艺思想,各种主义观点满天飞舞的时代,年青的刘开渠就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始终站在进步的立场上,用艺术推动文明进步,并且将这种思想贯穿到了一生的理论研究中,这应该是刘开渠雕塑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特色。

 2、刘开渠始终具有理论的敏感,他能够及时的发现不同时期雕塑的敏感问题和焦点问题;他的雕塑理论始终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对中国雕塑的实际,体现了中国雕塑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理论需求;同时,在许多问题上体现出了理论的超前性,

刘开渠的雕塑理论研究始终是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根据社会和时代需求,找到雕塑理论研究的课题。早在抗战正式爆发之前,为纪念淞沪抗战阵亡战士纪念碑的落成,刘开渠就在《漫谈新艺术的创造》(注86)中谈到了纪念碑的问题,谈到了中外纪念方式的差异,以及在中国发展纪念碑雕塑的必要性和对如何做好纪念碑雕塑的看法。

在抗日战争最紧张的时候,刘开渠在《雕塑与抗战》(注87)一文中呼吁,如果在全国个大城市,各大交通要道都建立一座抗日英雄想,“宣传民族的精神,而直接感化千千万万的民众”;“在各乡镇,各市集,都竹器一座或两座鼓励爱国行动,恼恨日寇兽性的雕塑,以感动无数的乡下老百姓……”在这些论述中,都体现了刘开渠对雕塑社会功能的深刻的认识,也表达了他对雕塑艺术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刘开渠有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必将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上书中央,建议大力发展城市雕塑,成为几十年来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最直接的推动者,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大理论家的高瞻远瞩。

3、刘开渠在方法论上始终能够坚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辨证的方法看雕塑理论问题,他的雕塑理论持论客观、公允,不偏颇,不极端;非常符合雕塑行业的实际,能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自中国现代雕塑出现以来,由于它外来的背景,在理论界始终有中外之争,古今之争,直到现在,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西方?仍然有不同的争论。

刘开渠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清醒,而且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待古代传统,刘开渠认为,“我为我国有如此高超的古代雕塑艺术而自豪。”(注88)同时,他又不回避古代雕塑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古代雕塑题材多与宗教相关,直接反映每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作品极少,在很长的时期里,在题材内容和造型上没有跨出前代人的框框,唐宋以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注89)

在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上,刘开渠的理论主张在几十年里一以惯之,他主张学习借鉴中国传统雕塑,主张雕塑“要有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外国的也要借鉴。”(注90)但最后,刘开渠旗帜鲜明的指出,无论是学习、借鉴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东西,最终是要创造时代的艺术,不能单纯地模仿,也不要老是重复自己的东西。发展、创新是刘开渠最突出、明确的主张,也非常符合中国雕塑发展的实际,直到今天还是最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

 4、刘开渠的雕塑理论,始终坚持用比较的观点看问题,始终在把雕塑艺术放在与其它艺术的相互比较中,来把握雕塑艺术的特点,强调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特殊性。

刘开渠在几十年的雕塑理论的写作中,始终在把雕塑与建筑、绘画的比较中来进行论述,他多次提到雕塑作为面面观的立体艺术与绘画的区别,在比较中,论述绘画和雕塑不同的长处,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尊重雕塑自身的规律,发挥雕塑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好雕塑创作。

刘开渠说“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用雕刻艺术去表现的。……“生活中有些东西很生动,但我们雕塑家去表现却不行,还是让别的艺术去表现。”(注91)刘开渠强调,雕塑是造型艺术,讲究艺术形式,并不擅长讲故事,进行说教。

在题材上,刘开渠认为“如恐怖等表情,作为宣传画的题材还可以,作为一个永久性的、立在公共场所供人欣赏的雕塑,就不适宜了。”(注92)刘开渠多次谈到了雕塑形象的正面性问题,也是在与文学、绘画等艺术的比较中,对雕塑造型艺术特征的强调。

5、刘开渠本身是一个雕塑家,他的雕塑理论和他的创作相互印证、相互说明;他的雕塑理论由于有着个人成功的实践作为依据,所以他能做到创研并重,相得益彰;他的雕塑理论不空洞,不牵强,接地气,开创了雕塑家学以致用,有的放失,研究理论问题的一代新风。

在抗战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始终坚持雕塑创作的,刘开渠应该是中国第一人,他自己也说,常常因为各种困难,遇到各种干预而生气,“气头过后,还是爱这一行,还是想做,而且觉得只教别人学,自己不常做,我不是变成了个'说雕塑’而不是做雕塑的人了吗?”(注93)

刘开渠正是因为不想做一个“说雕塑”的人,所以才能经受种种委屈,坚持创作。正是这种坚持,他能始终感受到雕塑家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理论问题。

例如,早在1935年创作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他就提出,由于“人事及建筑上的联络不灵,大小尺寸时为更改,并及时间上的十分短促;未得照我的理想中所要的雕刻,一步一步的做去。”(注94)

1939年,刘开渠受托,创作抗日名将《王铭章骑马像》,也深感创作的困难:“由于订主不懂艺术,屡次要求按照他们的意思修改,延迟了泥塑时间。”(注95)由于物价飞涨,入不出敷,最后靠变卖衣物才完成了这座雕塑。刘开渠的这些经历,如果不是来自亲身的体验,恐怕对在中国创作发展雕塑的实际困难,就不会有如此深切的体会。

四、刘开渠对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贡献和影响

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贡献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刘开渠的雕塑理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雕塑理论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范式,目前,刘开渠的雕塑理论仍然是中国雕塑界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对于雕塑艺术的阐释。

刘开渠的雕塑理论虽然不是以理论专著、论文形式出现的,但是,他几十年的雕塑理论写作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从雕塑的内部规律、到外部规律,从雕塑的审美特征到形式语言,从雕塑的创作到雕塑的鉴赏,从架上雕塑到城市雕塑……系统、完整地建构了一个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基本模型。中国自二十、三十年代起,关于雕塑的学术论述,基本上就是依据这个理论模型来展开的。

当然,雕塑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当代雕塑的出现,突破了雕塑理论的原有框架,尽管如此,它也是在原有理论的拓展和衍生。所以,我们说刘开渠开创了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基本范式和学院雕塑的话语体系应该是恰如其份的。

 2、刘开渠的雕塑理论和他的创作一样,体现出了正直、善良,正义的品质,体现出人性的光芒,他始终坚持跟随时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现实主义的理论方向;几十年来,他的理论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界和广大的中国现代雕塑家。

刘开渠的雕塑理论为什么能得到中国雕塑界的广泛认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尽管中国现代雕塑理论还在不断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中,但刘开渠的雕塑理论体现了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基本愿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了理论的先进性。

几十年来,刘开渠脚踏实地,不唯书本,不依教条,学贯中西,兼容并蓄。在弄懂吃透了西方雕塑和中国雕塑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具有明白易懂,切合中国实际,代表了中国雕塑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一套有责任、有担当、有血肉、有温度的雕塑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是相互吻合的。

3、刘开渠的雕塑理论首倡平民意识,体现底层关怀,把满足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作为雕塑艺术的根本目标,这在整个中国雕塑的历史上是划时代的。

刘开渠出身于农家,有较长时期生活在贫困底层的经历。所以,他对中国人民的艰难困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懂得民心,也了解百姓的需求。在他成为一个雕塑家以后,他创作上,始终没有忘记普通劳苦大众。他抗战期间创作的《农工之家》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用雕塑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以农民、工人为题材创作的作品,这在中国雕塑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一个开端。”(注96)

他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的特点,主张文艺要反映生活,反映民众的疾苦,艺术要干预现实,要教育和鼓舞民众。这些理论思想是刘开渠为中国现代雕塑理论开启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4、刘开渠在理论上,充分体现了对雕塑家的尊重,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的思想;不论在什么时候,他都反复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保证艺术质量,成为他雕塑理论的可贵之处。

刘开渠先生不仅为中国雕塑理论贡献思想和主张,他还通过自己的理论实践,为中国现代雕塑理论贡献了非常好的学风和理论批评的态度。

几十年来,刘开渠先生一贯要尊重雕塑家,要尊重雕塑的创作规律,提倡开放、包容的态度。他的理论文章从来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从不扣帽子、打棍子;从来不以势压人。他所倡导的这种理论风气,为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刘开渠还非常关心和扶持青年。1991年底,为了筹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笔者曾经和两位同事到刘老府上拜访,在当代雕塑还非常少见的情况下,刘老对我们以自发举办当代雕塑展非常支持,鼓励我们大胆地探索。刘老还高兴地为展览题写了标题。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笔者真正从心底里感到老一代艺术家对雕塑后辈的关爱。

5、刘开渠非常重视对雕塑艺术雕塑艺术造型规律和创作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雕塑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雕塑形式美的看法,奠定了后来者对雕塑本体论研究的基础。

刘开渠一生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是在雕塑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初心,这就是对雕塑本体的关注,强调雕塑艺术的自身规律和形式语言。这方面,他在理论上有着丰富的论述,尽管在他的时代,由于历史原因,经历过特别的困难;在各种高压下,每当他有机会撰写理论文字的时候,他都会旗帜鲜明地谈雕塑的本体问题。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雕塑界关于雕塑本体的基本认识的形成,与他密不可分。现在他强调的那些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界的基本共识,为雕塑家们所广泛地接受。

6、刘开渠领衔和其他雕塑家一起,最早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城市雕塑”的概念,这个原创的中国概念对中国的城市化和中国雕塑介入城市、环境、公共空间;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制度建设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982年2月25日,由刘开渠先生领衔,几位雕塑家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这份建议的第一句是“城市雕塑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具体建议的第一项内容是“组成城市雕塑规划小组”。这份建议在十天内迅速得到批复,中央批准成立了以刘开渠为组长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从此,“城市雕塑”这个概念就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了。

刘开渠不仅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城市雕塑的概念,他还是城市雕塑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城市雕塑的提出和随后的实践,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国家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刘开渠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现代雕塑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917年,刘开渠家乡的教书先生将他的名字由刘大田改为刘开渠,谁知此举真的一语成谶,刘开渠果然成为了中国现代雕塑创作、现代雕塑教育、现代雕塑理论的开渠者。本文无法论述刘开渠理论的全貌,只是粗线条地尝试勾画刘开渠在雕塑理论方面的基本面貌以及理论特色和价值意义,希望它能抛砖引玉,将来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对刘开渠雕塑理论的关注、研究中。

注释:

(注1)第53-54页、(注3)第55页、(注5)第95页、(注6)第161页、(注8)第52页、(注12)第48-49页、(注13)第49页、(注14)第51页、(注15)第164页、(注16)第121页、(注17)第112页、(注18)第165页、(注19)第104页、(注20)第104页、(注21)第104页、(注22)第105页、(注25)第111页、(注27)第95页、(注28)第120页、(注29)第122页、(注30)第98-102页、(注31)第106-110、(注32)第172页、(注33)第166页、(注34)第167页、(注35)第167页、(注36)第172页、(注37)第174页、(注38)第175页、(注39)第167-168页、(注40)第173页、(注41)第173页、(注42)第169页、(注43)第170-171页、(注44)第171页、(注45)第171页、(注46)第179页、(注47)第69页、(注48)第69页、(注49)第136页、(注51)第120页、(注54)第121页、(注56)第132页、(注57)第133页、(注58)第134页、(注59)第135页、(注60)第136页、(注61)第191页、(注62)第191页、(注63)第191页、(注64)第193页、(注65)第191页、(注66)第125页、(注67)第192页、(注68)第125页、(注69)第193页、(注70)第194页、(注71)第200页、(注72)第196页、(注73)第198页、(注74)第199页、(注75)第68-69页、(注76)第70页、(注77)第62页、(注78)第75页、(注79)第80-93页、(注80)第57页、(注81)第57-58页、(注82)第91-92页、(注83) 第271页、(注84)第113页、(注85)第2页、(注86)第43页、(注87)第45页、(注88)第280页、(注89)第280页、(注90)第183页、(注91)第163页、(注92)第163页、(注93)第297页、(注94)第51页、(注95)第293页、(注96)第300页

以上引文均见于  刘开渠  《美术论文集》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4年8月第1版  

(注2)、(注4)、(注7)、(注9)、(注10)、(注11)、(注23)、(注24)、(注26)、(注50)、(注52)、(注53)、(注55)

以上引文均见于刘开渠:《雕塑十论》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04

作者简介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雕 塑 名 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