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了上百年的“古月轩”珍品,究竟是真是假?

 惠训书院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李苍彦

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就听内画鼻烟壶老艺人叶奉祺说,为了给国家多增加外汇收入,决心恢复古月轩产品。只是正谋划之时,叶奉祺就仙逝了。他所说的古月轩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到,也留下一个谜。

为了解开这个谜,多年来我查阅了许多文献典籍,走访过不少老手艺人,每当提出能否说说“古月轩”这种珐琅工艺品的形状,都是“大概、也许、可能”,含混不清。可是一些人又认为古月轩是一种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手工艺品。

玻璃胎画珐琅桃实鼻烟壶(清代) 故宫藏品

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各区经历了不止一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至今也没有听说有谁为古月轩申请立项的。多少年来,古月轩工艺品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众议古月轩,无中生有

有人说,古月轩是五色砗磲玻璃上画彩;有人说,古月轩是清代乾隆朝紫禁城内或帝王苑林中的建筑;有人说,古月轩是紫禁城里历代帝王专门收藏国宝珍萃的所在地;有人说,清代时有一胡姓太监擅长在陶瓷玻璃上绘画,他在器物上题写“古月轩”;有人说,古月轩是雍正、乾隆时期豪富之家仿制宫廷御制珐琅彩的工艺品;还有人说,甭管是瓷胎、玻璃胎还是金属胎,只要上面画了珐琅,就是古月轩……

种种说法,都有或多或少的理由,孰是孰非?

查阅最早出现古月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赵之谦著《勇庐闲话》,书中述:“在五色砗磲玻璃上画彩,间题小诗,足部题'古月轩’款,以题有'乾隆年制’尤佳。”书中提到的砗磲,是热带海洋里生长的有介壳的软体动物,两片厚而大的介壳大致相同,略呈三角形,可相对开合,其边缘呈锯齿状,壳顶弯曲有五条放射肋。去掉壳的灰白色或暗褐色表皮,内里呈光白色,可琢制成装饰品。上世纪60年代初,我曾以砗磲为原料,试制一件高约15厘米的仕女。砗磲是有机物,能否经高温焙烧制作五色玻璃,令人怀疑。文中所述“五色砗磲玻璃”可能仅是形容玻璃的颜色。至于文中所述的古月轩题款,未明确是人名还是地址。

说起古月轩的“轩”,一是指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前顶较高、有帷幕的车;二是指殿堂前檐下的平台前带卷棚的部分,或指楼板、槛板;三是指布局在高旷地段、环境幽静的小室,也有布局在池畔的,形式与功能类似于水榭,还有一些环境清幽、安谧的小院也称之为“轩”。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图鼻烟壶(清代) 故宫藏品

有古建专家下功夫实地考察了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建筑,以及帝王陵寝和旧京园林图,没有一处名为古月轩的。又查阅宫廷档案,也没有发现专为珍藏皇家宝物的名为古月轩的建筑。

既然建筑物没有古月轩,这古月轩是否是人名姓氏呢?姓古的人并不鲜见,姓月的人,元代时即有,姓轩的人,早在东汉时也有。再者,称胡为古月,也由来甚远,《晋书·苻坚》记载,晋时有“古月之末乱中州”之语。唐李白诗《司马将军歌》:“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皆是以古月为胡的隐语。

清末刘鹗说,疑点重重

关于古月轩的作者,清末刘鹗在其杂记手抄稿中述,“其实古月轩者,乃乾隆时苏人胡学周在苏自设一小窑,专制瓷瓶、碗、烟壶等小品,不惜工本,一意求精,故其出品均极精美。时人好之,自号古月轩主人。乾隆南巡,见而称善。其人亦温雅端方,谈吐可喜,于是携之京师,使掌御窑。”

刘鹗之说读来疑点重重。这刘鹗何许人也?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号老残,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官候补知府不久,弃官经商。刘鹗后被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戍新疆,途中病逝。其生前著有中篇小说《老残游记》和研究金石的《铁云藏龟》。人们怀疑刘鹗的记述,是因为刘鹗出生于清咸丰年间,却声称乾隆南巡时发现了古月轩,但这在乾隆至咸丰年间的清史典籍中却不见只言片语。另外,在乾隆年间,珐琅釉料尚为稀罕之物,宫外难觅,“庶民弗得一窥”,这胡学周从哪儿得到的珐琅釉?而且从清宫中传世器物及典籍档案中,从无题有古月轩或胡学周题识的。

自从清末有了刘鹗的古月轩之说后,所谓古月轩之器物在古玩行被炒得沸沸扬扬。一些有心计的古董商利用古月轩之名,找昔日宫廷中的老工匠仿制瓷器、玻璃器物等,题上古月轩字款,以获取暴利。只不过所谓古月轩器物在文玩市场刚一露面,就有人提出质疑。

古月轩器物是否存在?古月轩是什么样式?自清末以来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是瓷胎画珐琅器,有的说是铜胎珐琅器,有的说是玻璃胎画珐琅器,以及紫砂胎画珐琅器等等,各表其论,但谁都说不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公浏著《陶稚》(原名《古瓷汇考》)中提出,“古月轩彩一词,与乾隆珐琅彩混为一谈,进而引申为古月轩瓷。因为古月轩属宫廷内玩,宫廷外是极为罕见的,所以至光绪年间,皇宫外迄今仍不见乾隆时期古月轩款的玻璃胎器物或瓷器。”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清代) 故宫收藏

昔时北京有位颇有名气的收藏家沈吉甫老先生,先后搜集历代名贵瓷器达千余件,他辨识古玩的眼力很强。1932年春,有人用一个杏黄色包袱,包着贴有皇宫编号名签标志的锦匣登门,匣内装着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的珐琅彩瓶。沈老一见认定是古月轩,兴奋不已,立即将十件全都重金买下,然后邀请收藏界好友共赏,方知全是借古月轩之名的工艺品,实与古月轩毫无关联。一个久经考验的名收藏家,在古月轩上结结实实地栽了跟头。

自从清后期所谓题款“古月轩”的工艺品出现以后,一直议论纷纷。直至1949年以后,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亦各有解释。比如:《辞海》解释珐琅彩,“清代康熙时开始烧造,雍正、乾隆时期进一步提高,其底部有'古月轩’字样,俗称'古月轩’瓷器。”实际上雍正、乾隆时期根本没有题古月轩款的器物,有也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假货。《辞源》则描述:“古月轩,清代珐琅彩器物通用的专名。有瓷胎、料胎(即玻璃胎)、铜胎、金胎之别,尤以瓷器最为名贵,始于康熙时仿西欧珐琅器,故名法琅彩……”这里说的更是真假虚实含糊不清。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则载:“古月轩,料器在古董界、收藏家之间声望极高。一些好事者曾千方百计地搜索探寻而不可得,并多有附会之说。民间厂肆也推波助澜,凭空伪造古月轩款料器,鱼目混珠,以欺收藏家。亦有人认为从未有过古月轩料器,而是出自古玩商的臆造,更有人提出瓷胎画珐琅即古月轩之新说……均查无实据,不可轻信。迄今仍不见乾隆时代'古月轩’的玻璃器或瓷器,仍是文物、博物馆和工艺美术界难以诠释之谜。”

从词语入手,试作诠释

为揭开古月轩的谜团,笔者试图从词语民俗入手,试作诠释。

晚清之时,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先后入侵北京,大肆抢掠皇家奇珍异宝。与此同时,北京传统手工艺品在国际博览会屡获大奖,许多宫廷手工艺品流往海外,引起西方富豪的猎奇和青睐。清廷垮台后,各路军阀掌权更迭,暴发户羡慕昔时帝王生活,四处搜罗宫廷流入民间的器物,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地位。昔日为宫廷服务的工匠散落民间,由于市场上对宫廷器物需求高涨,他们遂重操旧业。

如此一来,一些人为获利,或“要想富,造古物”,借助仿制或新品做旧以遮人耳目,获取暴利。选择一直备受帝王青睐和被视为宫廷专用,民间很难见到的珐琅制品,制作噱头,是最好不过了,于是由极少数人挖空心思编造的“古月轩”文玩应运而生。

所谓“古月轩”三个字,既然胡字可以拆开为古和月,那么这轩字也可以拆开为车和干。在老北京土语俗话中,说一个人干事迷迷糊糊,或糊里糊涂中做的事儿,是“糊涂车子干的事儿。”“车子”也泛指一些办事不牢靠、不靠谱的人。“古月轩”从词语上可以用拆字的方法解析。拆字法在我国的出现由来已久。《续汉书·五行志》载京师一首影射董卓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十日卜”就是董卓二字的分解,诅咒董卓当死。

人们对古月轩这三个字,往往依照常规的思维从人名、建筑物的名称去思考,以至于跳不出瓷胎、金属胎、玻璃胎等设定的范围转悠。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古月轩词语制造者设定的圈子里跳出来,从民间词语和习俗土话中去探索,或许会得出另一种解释。

珐琅婴戏图鼻烟壶(清代) 故宫藏品

汉字是一种表意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又称之为单体字,构成合体字的是偏旁或部件,绝大多数汉字具有组装性特征。与此相应的是,汉字在结构上都有可离析或拆解的偏旁或部件。这种可离析或拆解性,常被人们以音义、谐音、言语表达和造词遣语方面加以利用。不谙其理,也就很难窥知内中隐蔽诡谲的秘密。古月组合为“胡”,轩与“悬”(玄)谐音,成了“胡悬”(玄)。古月轩三字,表面看可以理解为是建筑物名称或人名,若从拆字与谐音上去品味,则是“糊涂车子”干的事,或“胡悬”与“悬乎”的。这编造出来的古月轩三个字,蕴含着制假古董者的调侃戏谑、玩世不恭的心态。

古月轩是无中生有之物,人们乐意去说它那离奇的传说,讲陶瓷史、讲北京的工艺美术史时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兴趣,做营销者讲讲古月轩也许会引起购买者的兴趣。不过,时至今日,这玻璃胎画珐琅未见有制作者,若能小产量的恢复,倒是一件好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