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后风光夏景新——咏初夏古诗词赏析(六)

 川雪898 2023-05-30 发布于广东

1

                       雨后风光夏景新

                                                 ——咏初夏古诗词赏析(六)

                                               川    雪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的《初夏》,在描绘的初夏景色中,隐喻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枝上浑无一点春,半随流水半随尘。

       柔桑欲椹吴蚕老,稚笋成竿彩凤驯。

       荷嫩爱风欹盖翠,榴花宜日皱裙新。

        待封一罨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

“枝上浑无一点春”,这里的“春”,应指春花,夏天已至,春天的花卉几乎零落殆尽,落花一半随“流水”漂去,一半零落成泥碾作尘。如果联系到苏轼的咏絮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的春更像是“柳絮”,朱淑真恰好也作过《柳絮》七律,跟这首《初夏》七律,可看作同一时期的作品。作柳絮诗时,春正渐渐走远,还未真正地离开。所以,当她看到柳絮“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著尘泥”,“贴水化萍随浪远,弄风无影度墙低”时,尚怀一丝希望。那悠扬高飞不肯沾泥的柳絮,即便堕落到了水中,也只是贴水逐浪,好似一个不愿放弃,努力自救的倔强女子。而到了初夏,柳絮不得不放弃了挣扎,接受了“半随流水半随尘”的命运。

中间两联集中写初夏景物。“柔桑欲椹吴蚕老,稚笋成竿彩凤驯。荷嫩爱风欹盖翠,榴花宜日皱裙新”,意思是:桑树快要结桑葚了,竹笋也长成竹竿了,就连原本鲜嫩的荷叶也长成伞盖了,榴花呢?石榴裙已经穿好啦。所有的这些都在昭示:夏天来了。

意思很简单,但诗人的文字表达却很值得玩味。“柔桑欲椹”,只有柔嫩的桑叶才适合喂蚕,如今桑葚都结出了,桑叶必然老去,不用说,食桑叶的蚕也不再是宝宝了,它们已可以吐丝结茧了。下一句“稚笋成竿彩凤驯”,意思类似,说原本稚嫩的春笋,现在竿抽得老长,已经结了竹米(竹实),可以招引凤鸟了。传说,凤鸟“非竹实不食”,竹实,即主子开花后结的果实(种子),也叫“颖果”。竹子极少开花结实,因为一旦有此现象,就意味着生命的枯竭。

“荷嫩爱风欹盖翠,榴花宜日皱裙新”二句,也有很强的联想性:荷叶爱风,榴花宜日(宜日:适合(长在)阳光下),荷叶、榴花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美丽,追求美好的事物。为此,风中的荷叶,像斜撑着的翠盖;阳光下的榴花,像新制的褶皱红裙。它们都以最好的样子,生长在这尘世间。而作为更多情,更爱美的人呢?

“待封一罨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她正经历一段痛苦失意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咀嚼寂寞,虚掷光阴,辜负芳华。“罨”,覆盖之意,“一罨伤心泪”,可理解为掩面而泣,泪水暗流。或者说,她写信时泪水洒到纸上,于是,这封信不仅有她显而易见的相思情,还有她浸透到纸背不易发现的伤心泪。为何如此伤心呢?因为她苦苦思念的,到头来却是一个薄幸之人。

古代女子最大的悲哀,不过是嫁了一负心薄幸人。更悲哀的是,明知那人薄幸,却还是注入了最真、最深的感情。“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旦深陷其中,人生注定留下“半随流水半随尘”的惨淡结局。

南宋诗人戴复古的《初夏》,在描写初夏景色时,流露出孤寂之感:

       等闲过了一年春,雨后风光夏景新。

       试把樱桃荐杯酒,欲将芍药赠何人。

一年一度的春天就这样悄然逝去,谷雨节气过后,夏天就渐渐来临了。阵阵雨后,初夏的风光更加清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刻,樱桃红了,正好摘来下酒;芍药也已经盛开,可是我摘下的芬芳花束,该赠送给谁好呢?诗人举杯独酌,摘下芍药花无人可憎,流露出孤寂之感。

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初夏淮安道中》,描绘江南初夏美景,表露了诗人无限欣喜的心情: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

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萨都剌任江浙行中书省郎中,是年四月赴杭州上任。途中经过江苏淮安,看见江南四月初夏的景色,诗人便写下了这首诗。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了淮安初夏的景象。前句“泼泼”这两个叠字可以感受到渔民满载收获的喜悦。后句写梅杏“已著枝”,梅杏枝头已长满青青的果实,仿佛少女初长成时的青涩和明媚,蕴含着淡淡的矜持和欣喜。从物候上看,这也点出题目中的“初夏”。这两句描写一动一静,动者显活泼热闹,静者显恬静秀美。“泼泼”与“青青”两组叠字的对应,有“声”又有“色”,明快鲜艳,情致盎然。两句诗都没有提到山水,然而青山绿水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春雨歇”,江南春天多雨,这里既实指一场春雨刚刚结束,树木得到春雨的滋润,满树新绿,青翠欲滴;同时又暗示春雨已过,夏天到了,这正是春夏之交的时候。最后一句表面上只是叙述自己途经淮安的事实,实际上在前三句的铺垫下,表露了诗人无限欣喜的心情:在这样美好的初夏时分,行走于江南水乡,是何等惬意。而江南明艳秀丽的四月天里,有诗人这样懂得欣赏美好事物的行人翩然而过,整个画面显得更为完美。

这首诗不用典,看似字句浅显,却令人耳目一新。乡人打鱼、梅杏着果、嫩叶初荫,都是初夏的典型景致,自有一番田园风光的恬静宜人气息,通过鱼虾出网、梅杏青青、满树嫩晴等几个细节,却又显得大巧若拙。

萨都剌的描写用词突出了“初夏”的蓬勃生机,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看到这一景象时心情愉悦、怡然自得的感受。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自然,饶有风味。后人认为“天锡(萨都剌字)诗有清气”(清顾奎光《元诗选·序论》),是很有道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