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平:轧道粉彩工艺

 汪平书屋 2023-05-30 发布于湖北
汪平:轧道粉彩工艺


轧道工艺在元朝晚期开始出现,近年出土瓷器表明,明宣德年间御厂窑已经有成熟的烧制工艺,明中晚期一度失传,清雍正御厂窑得以恢复烧制,乾隆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标准的乾隆粉彩器是集色地、开光、描金、轧道、双耳、诗文、印章、绘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如此多道工艺一一毕恭毕敬的做下来,成本不可小觑,这也是后世不可望其项背的最直接原因。其中,有一道工艺叫做轧道,这道工艺说来简单,就是在色地的基础上再划出规律的曲线以做装饰。好的轧道,是要求远看什么也看不出来。那还做什么劲呢?其目的,就是要在上手细细品味的时候,玩味无穷。为了这一道“看不见”的装饰,做起来却着实费劲。乾隆官窑器上的轧道,细如发丝,四方连续的书写大S纹,无一处败笔,无一处断笔,无一处不圆润光洁。在S曲线的间隙有规律的点缀细密短划线整齐排列,如凤凰的羽毛,故此道工艺又有“轧凤尾纹”之说。这道工艺不知道要耗多少人力才能完成,有学者猜测,此种工艺并非人力可及,而是要借助某种精密的工具。至今,并无此类工具传世的任何线索,而此道工艺的制作终究是个迷。

        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扒花。 轧道工艺一般用在官窑瓷器上,因为工艺非常复杂,费时比较多,经过轧道后,器物显得非常精致,所以轧道瓷器非常少。


这个绿地轧道粉彩碗宽19,高8,胎体厚重,胎釉结合处,可见牙黄色火石红,胎土有明显的糯性,应为乾隆晚期或嘉庆时代产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