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千古家训,训子如驯虎;为人父母者,须知道这8个字的含义

 如水138 2023-05-30 发布于河南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好管教。为人父母者,都感觉到比较头痛,比较焦虑。

庄子在《人间世》篇。这个'人生大课堂’这一篇文章里面着重讲述了这个问题。

说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

颜阖是一位隐士,被卫灵公发现了,卫灵公觉得颜阖德高望重,可以作为太子的老师。于是请他出山,颜阖到了卫国,先和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见了面。他说:我知道这个孩子呀,难以管教。其德天杀!老天爷都该灭了他这样的孩子。如果我放纵他,将来一定是国家的祸根。如果我管教他严格了,他一定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伤害到我。你作为卫国的大夫,对他比较了解,你说我该怎么做呢?

蘧伯玉也是一个得道之人。蘧伯玉说:善哉,问乎!

说你问的太好了。这样难以驯服的孩子,怎么去引导他?蘧伯玉说了八个字'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这八个字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所谓的'形莫若就’你在表面上要让他产生这种认同感。要让他有这种安全感、归属感,让他感觉你和他就是一路人。只有让这个孩子内心里有了认同感,有了归属感,有了安全感。才可以谈得上去引导,去开导他。

很多的孩子之所以叛逆,之所以不听话,其实是他内心里缺乏那种安全感,缺乏那种关爱,他的叛逆有时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已。所以当你能够让他有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接下来就是'心莫若和’。他自然就能够相信你,就能够服从你,和你达成那种心灵的默契,你根本不需要去打骂,去责骂,甚至也不需要大声的呵斥。彼此都会在心平气和中去沟通一切问题,去破除一切障碍。这叫:心莫若和。

但是蘧伯玉又提醒他: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这也很关键,就是你要让他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让他心里有安全感,但是你不能被他带进沟里面,不能什么都顺着他,什么都依着他,要记住自己是一个导师的身份,在适当的时机,在恰当的时候,要及时的去纠正他,去给他纠偏。

比如说我们为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天天沉迷于游戏,沉迷于去玩手机的这种生活状态中。可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本身常常是手里拿着手机玩的不亦乐乎的,同时又转过头去训斥自己的孩子。

这已经完全违背了老子和庄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这时候你不需要去呵斥,不需要去责备,你只需要放下手机,以身作则,进入一种工作或者学习的状态。孩子才有可能耳熏目染,才有可能被气氛所带动。所以说,榜样是无声的命令,氛围永远胜过纪律,永远胜过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这是'就不欲入’。

如果你不知道事实的引导他,只知道强行的去改变他,或者是放羊式的顺从他,最后一定是不可收拾的结果,甚至那种冲突和灾难都会在一瞬间发生。

'和不欲出’首先让他建立相信感,达到那种心灵的默契,才有可能服从你。

但是你也不可以让他完全有那种依赖感,没有那种独立自主的能力。要适当的培养他这种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能够找到自信,让他找到那种成就感,一旦找到那种自信,找到那种成就感,他会越来越安静,越来越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前进的动力。

庄子接下来又进行了补充。他补充三点,借用三种动物来进行补充说明。

第一个螳臂挡车,用螳螂来说事的。螳螂为什么敢用自己的双臂来挡住马车,那是因为:积伐而自美。就是因为它过度的相信自己,造成了它的自负,造成它进入那种自我陶醉式的幻觉之中。

所以说,既要培养孩子的这种信心、自信心、成就感,要时刻记住,把他引向内心的这种宁静才是一种常态。平常心是金。

庄子说:大喜也毗于阳,大怒也毗于阴。

有所谓的那种自我陶醉的大喜。一定也会带来那种愤怒和悲伤。只有平常心才是最宝贵的。他补充的第二点,借用老虎来说事的。和孩子沟通,就像和老虎沟通一样,你不要去刺激他。

因为年轻人,他就像一只小老虎一样,他容易冲动,他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如果你出于气话,不管他了,让他去死,你别不相信,他还真的有可能做的出来。

所以说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谨言慎行。自己首先不能够冲动。

庄子说为人父母者要'食其饥饱,达其怒心。

也就是说,当你出现的时候,就是他的定海神针,就是他的镇静剂。当你出现的时候,就是他精神的食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庄子补充的第三点,他借用马来说事,就是你的爱心要用对地方,我们所有的关爱,所做的一切,都要为了让孩子内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能够顺其自然,这才是唯一的准则。

可是我们作为父母,有时候关爱在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对他人的一种冒犯,而自己却不知道。

比如说:“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好像孩子生下来都是你和他商量好一样的。什么都是为了他好。难道没有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吗?

有的父母还会说:“你看我都为你操碎了心,头发都白了。”

好像你不为孩子操心,头发就不白一样,这都是在不经意间,是在推卸责任的一种行为,是在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别人而已。

这本身就是缺乏了担当的精神,又怎么能够和他人达成这种心灵的默契,又怎么能够让他人相信?服从呢?

好,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