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地剧社放异彩|剧社|司令员|晋绥军区|贺龙

 段建国99 2023-05-30 发布于山西

兴县北坡村东侧旭谷沟口,原有一座露天剧场,剧场西侧有一排齐刷刷的石窑洞,共10孔,人称新窑院。说新也不新,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那是1943年春,中共晋绥分局干部和当地老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而成,时称新窑院,分局机关就居住这里。剧场以东是一座老坟,松柏茂盛,绿荫掩映。剧场居二者之中,占地约两亩,舞台是建窑时挖土空出的长方形豁口,台口西有一孔小窑洞,是演员们的化妆室,四周搭建着木椽,用于遮挂幕布。就是这座简易露天剧场,从1943年至1949年的七年间,晋绥边区各个剧团在这晋绥分局所在地演出约有200余场剧目,让北坡附近的老百姓过足了戏瘾。时过境迁,剧场亦不复存在,然而,那一阵阵梆子声,一句句名伶腔,却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红色经典。

戏剧是一个光彩斑斓的世界,生旦净丑,人生百态,它以爱恨情仇震撼人心,鼓舞士气,可以疗伤,可以濯垢。正是如此,早在1937年,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率领120师渡河东征、挥师入晋之时,就在原红军宣传队的基础上,组建了120师“战斗剧社”“战火剧社”以及“战力剧社”。音乐高空上的一颗亮星、全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高如星,14岁时从兴县东关梢门洞参军,加入120师“战斗剧社”当学员,他的音乐天才就是从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创作的“九九那个艳阳天”“汾河流水哗啦啦”等电影插曲,至今在全国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1940年,随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兴县成为一块营养丰富、水份充足、温度适宜的艺术土壤,各种文艺团体纷纷成立,一大批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到兴县来,充实到120师和各个抗日团体。仅这年的五月份,晋西音乐协会、晋西文联、戏剧界抗敌协会晋西分会、鲁迅艺术学院晋西北分院落户蔚汾河川。之后,又相继诞生了晋绥分局直属的“七月剧社”、决死二纵队的“黄河剧社”、决死四纵队的“前线剧社”“晋绥大众剧社”“绥蒙剧社”“晋绥平剧院”“晋绥军区人民剧社”等,很快形成一支强大的文艺劲旅,活跃在边区抗日根据地。

兴县瓦塘镇裴家川口七月剧社遗址 资料图

七月剧社

七月剧社是一支阵容庞大、剧目繁多、影响广泛的团体之一,成立于1939年5月,初创时在晋西南区党委机关住地隰县川口镇郑家岭村,演职人员来自八路军115师、区党委机关和隰县、汾西、赵城、襄陵等县牺盟会领导的宣传队,共约30余人。1940年2月随区党委机关迁往兴县,住在蔡家崖附近石岭子村。4月中旬,孝义人民剧社、塞北宣传队及决死四纵队前线剧社晋剧队先后并入七月剧社,总人数达到110余人,下设三个分队,一、二两个队主要以晋剧、眉户、秧歌等艺术形式排演现代戏,三队以中路柳子传统戏为主。剧社相继排练出优秀传统戏《少华山》《杀狗》《七星庙》《芦花》《金水桥》等剧目和自编的现代戏。1940年冬,区党委组织剧社70余人赴延安鲁艺、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春返回兴县,驻扎在高家村。中共晋绥分局为发展边区戏剧事业,加强艺术团体的力量,决定将大众剧社、晋西北鲁艺分院、晋绥文联和七月剧社合并,仍称七月剧社。合并后的剧社人员有160余人,分别成立了三个队,第一队由原七月剧社和大众剧社合编而成,其任务是以晋剧形式排演历史剧和传统剧目;第二队由鲁艺分院和大众剧社部分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以歌剧艺术形式排演现代戏;第三队为创作队,由原文联、鲁艺分院、大众剧社的创作人员卢梦、马烽、孙谦、西戒、胡正、李束为、常功、牛文等30余人组成。此次整编,使七月剧社队伍更加壮大,创作力量更为雄厚,戏剧品种较多,剧社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创作和排练方面很快显现丰硕成果。1944年秋的一次,剧社一、二队应塞北军分区邀请,从兴县转赴偏关县为我打了胜仗的部队演出。当他们到达距偏关县城40华里的陈家营村演出时,驻扎在五寨县三岔的日军以“篦梳战术”,分几路合击围剿剧社,剧社人员在紧张的夜行军时闹出了一出笑话:夜幕下转移的排头兵往后传话,说“前面有圪塄”,人们小声地一个接一个地往后传,但有人把“圪塄”听成是“敌人”,一位同志竟紧张的被脚下的圪塄绊倒摔了跤,前面的人纠正说:“是圪塄,不是敌人”,引得大家都捂着嘴笑了。时已深秋,大家还是身穿单衣,北风刺骨,寒不可御,剧社领导派人到山下掩藏的戏箱中,挑选一些素色服装分给体弱年长的同志穿。一天,当他们发现山下的日军正向山下蠕动,离村仅有一里多地,一个煤窑工人将大家掩藏到煤矿坑道内待了整整三天,每天靠这名工人送两筐小红果和炒黑豆度日,就这样在枪林弹雨中风餐露宿,和敌人周旋了20多天。剧社就是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从1938年到1946年的8年里,上演的剧目达一百一十多种,其中自编自演的占三分之一,演出1500多场,根据地观众达300万人次,足迹几乎走遍全边区,并曾赴延安演出。

1948年冬,平律战役时,七月剧社部分领导与演员合影(前排左起:贾显荣、刘廷梧,中排左起:沈以、高禹、李守玉、李易欣;后排左起:白紫池、郭沫林) 资料图

晋绥军区人民剧社

在这些剧团中,晋绥军区人民剧社更是深受边区广大军民所喜爱,其前身是左云县两个旧戏班。1945年8月间,八路军120师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解放左云县城后,为欢庆胜利,两个戏班先后为当地军民进行了数场演出,受到军民热烈欢迎。在五分区地委的组织和指导下,将两个旧戏班组成晋绥第五军分区长城剧社,后又称绥蒙剧社。据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战地文艺之花》记叙,1947年10月下旬,剧社巡回演出来到兴县,在晋绥分局所在地北坡村演出告一段落后,于11月下旬至12月底,先后在兴县城关、宁武、静乐、岚县、岢岚等地巡回演出。原计划到岢岚县城演出后,即返回绥蒙军分区。就在演出将近结束之际,晋绥军区司令部通知剧社有重要演出任务,要剧社立即返回兴县。剧社返兴后住在军区后勤部所在地五龙堂村,待命期间,又赴北坡为晋绥党政军演出数场。1948年元旦,陈毅司令员路居兴县,住在蔡家崖贺司令员院内。剧社听到这一消息后,专程到司令部院内的小礼堂进行了演出。第二天,陈毅司令员亲笔为剧社写来一封感谢信,说你们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应该感谢你们!但我一穷二白,没法子,只好和贺司令员借了一头大肥猪,送给你们过年,以表谢意……元月4日,剧社又在北坡演出。演出前,应贺司令员邀请,陈毅同志走上舞台,为大家作了既精彩又风趣的形势报告。他在报告中说:由于延安的撤退,以及四平和张家口的丢失,一些目光短浅的干部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有的开了小差,这都是井底下的蛤蟆,看不见大天呐!岂不知进退乃兵家常事,我们的退是为了进,退一步则可以进十步。我可以告诉大家,很快我们就要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组织大反攻。曹操曾带着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可我比他少三万,我也要下江南,我可比曹操厉害得多喽!也许有人认为我陈老总在这里吹牛呢,但不久的历史将会告诉大家,我陈毅是不会吹牛的……他的话音一落,台上台下笑声不绝,掌声不断,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形势教育,十分鼓舞人心。

人民剧社的发展壮大,须臾离不开晋绥边区党政军民的支持和关爱。1947年冬,剧团在岚县东村为军干校演出,贺龙司令员和周士第副司令员、陈漫远参谋长等到后台看望演员,见演员们在炭火上用罐头筒烧水喝,贺龙就让警卫员去取梨。社长张焕赶紧说:“贺老总,我们不敢吃。”贺老总笑着说:“怎么不敢吃啊?”“演员在台上演出要喝热水,可不敢吃冷的。”“原来如此。”第二天上午,贺司令员把剧社全体人员集中到军干校,叼着烟斗,风趣地说:“同志们辛苦啦!今天我慰劳大家吃梨,今天敢吃了吧?”他边谈看了戏的意见,边让警卫员搬出一筐梨,给每个人都削了一个梨,递到大家手里。剧社人员都惊乐了:人们觉得这个梨吃得香在嘴里,甜在心里,许久萦绕心头!

(摘自《晋绥首府印象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