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如果你养儿是为了防老,就不要说母爱是伟大的

 灵瑄 2023-05-30 发布于河南

父亲突发脑溢血病危,丁元英连夜坐飞机回去看望,在听完了医生的病情分析之后,丁元英和大哥对此事产生了分歧,发生了争执。

大哥主张继续治疗,哪怕砸锅卖铁,丁元英坚持到了一定的时候会给父亲拔氧气管子。大哥怒骂丁元英没人味儿,从他嘴里就从来没说过一句人话。

面对大哥的责骂,丁元英不置可否。纵观全剧,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绪稳定。

他从来不大声说话,与人交谈时无论悲喜都没有明显的情绪起伏,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永远是一副古井无波的状态。

仅仅是关于“孝顺”这个词语的理解,丁元英一开口都会被人骂死,也难怪韩楚风为他的好友担心,要为他画个圈让他好好待在里面别出声。

从父亲深深的凝望着丁元英的那个眼神来看,父亲是希望丁元英可以帮助自己的,也代表丁元英比大哥更懂父亲。

大哥以长子为由压丁元英一头,认为这个家他说了算。

他坚持为父亲治疗到底,他担心“被外界戳脊梁骨”;而丁元英只考虑父亲的“感受成本”、生命质量和自己是否无愧于心等等。

听到长子这个词,想必丁元英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成见再次泛起涟漪。

丁元英是不适合家长里短的生活的,他那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看世间种种,无不在颠倒之中。

为父亲治病的初衷是让其恢复健康,减少痛感,有尊严的活着,一旦背离了这个初衷,仅仅为了一个“孝子”的名声而使父亲更痛苦,这个“孝顺”值得商榷。

母亲听到丁元英提到“拔氧气管子”这句话不由得痛心疾首的说道,养儿防老还有什么用呢?丁元英平静地问,妈,如果您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

这里,虽然丁元英的话是没错,但是没必要对母亲当面提出来,自己内心知道即可,以丁元英的道行不会直接向年迈的母亲丢出这么个炸弹来。

导演之所以这么安排,大概是希望通过这个剧情,借助丁元英的嘴向传统的“孝顺文化”发出疑问。

看过一篇文章,是学者刘瑜写给她女儿的《愿你慢慢长大》。文章中她写道:“因为生孩子是件很“自私”的事情,所以母亲节那天,看到铺天盖地的“感谢母亲”,“伟大的母爱”之类的口号时,我只觉得不安甚至难堪。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正确的看法: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以前我不是母亲的时候不敢说这话,现在终于可以坦然说出来了。”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当上了母亲,同样,我也是做了妈妈以后才明白为人母的辛劳,但是,重点是,生孩子是你的选择,而非孩子。

因此,要说感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孩子让我们的生命体验更加完整呢?

相比较大哥的激动和愤慨,我更喜欢秋红。为人子女,对父母表达孝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陪伴,二是钱。男儿志在四方,丁元英无法给予父母陪伴,他给了钱。

当大哥说丁元英不曾为父母端过一碗粥时,秋红说,都守在家里面为爸妈端水的话,那我们端一碗水去交医药费算了,那人家医院干吗?这个妹妹是个明白人。

孝顺这个事情,不是看谁喊的高。

虽然秋红对二哥的言行表示理解,但是她也并不懂丁元英的思想。她说你不应该那样说妈,养儿防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这句“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是多数人的思想,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没有深入思考探究过传统文化,不会去质疑,更不会想到父母是孩子的天然债权人。

丁元英的这句话不具备普遍性,它只适用于一种情况,那就是没有活明白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有孝顺的期待,一旦子女违背了他们关于孝顺的定义,这种父母就会产生一种“吃亏”的感觉,他们认为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

一旦某事被自己定义成天经地义,你就会非常的被动,这也是弱势文化塑造出来的思想。

有一句话是说,夫妻是缘,儿女是债,无缘不聚,无债不来。假如是遇到了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子女,那么这个子女是不是也成了父母的天然债权人?

秋红在墓地和二哥边走边聊,还不忘挖个坑等丁元英往里面跳,用来印证自己对二哥的揣测,最终得出“你还是一个人过吧”的结论。

我又想到了尼采的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