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古以来,总是有人想做假。 比如,假冒王公贵族。 前些年就有一位大字不识的农妇,说自己是慈禧的宫女,身怀巨宝,出来寻找传人。 两三年时间就筹集了巨款。 比如假冒女生网恋。 有一个男伪娘,因为脸生得特别娇艳,在网络上视频里一看,整个就是二八妖娘,美貌无双。 利用这副相貌,跟好几个抠脚大汉谈起了恋爱,收到了无数珠宝礼物现金。 比如假冒相亲索要礼金。 一女貌甚美,上相亲网站结识某男,某某男,某某某男,等等。 以相亲结婚为诱饵,索要聘礼礼金数十万,终遁于网络。 当这几个男人感觉上当,去派出所报案时,才知道,上当的并非自己一人,这是一个团伙诈骗案件。 不由感慨,这一年来,被这个看似温柔如水的小女生骗得有多惨。 《2》 假的东西当然真不了。 只能假一时,不能假一世。 但仍然不停有人,企图以假乱真,以假充真,以假冒真,从而获得利益。 比如,假冒福鼎人,卖茶。 要知道,在茶圈里,是认产区,认地域的。 大家都知道福鼎白茶品质有保证,于是,一个人卖白茶,尤其还是福鼎人,这就拥有了最佳的起手势——在尚未检验他的茶好不好之前,“福鼎人”这个身份,就已经为他获得了通向财富的敲门砖。 至少在“福鼎人”与“非福鼎人”之间,我们会首选尝试一下“福鼎人”卖的茶。 看到这身份带来的销售便利,许多非福鼎人,便开始为自己制造身份。 假冒福鼎人。 反正当前世界大同,中国人都长得一个样,某地域的人除了口音方面尚具辨识度之外,只看长相,只端外形,已经不再能清晰准确地分辨一个人究竟是哪里人了。 甚至,在互联网上卖茶,又不必一直说话,只需要会打字就行,这就让更多的编造身份者,更加无法被揭穿真面目。 这假福鼎人,就一直当下去了。 至于他的茶是不是真是福鼎白茶,这就更难猜度了。 只是,按常理而言,一个人连名字和身份都是假的,还指望其销售的茶是真的么? 《3》 假冒福鼎人卖茶的招数,其实并不新鲜了。 五六年前,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当年,有一个叫老郑的福鼎人,在网上卖茶,想来骨灰级的网络茶友们应该还有印象。 那时候他在网上发贴子卖白茶,卖得还不错。 自称姓郑,自称福鼎点头人,卖的“福鼎白茶”价格适中,很是吸引了一票粉丝。 时间长了,老郑也开始放松了,得瑟上了。 有一次,他忍不住跟一位粉丝用语音聊上了。 粉丝曝光了他的语音,天啊,这哪里是福鼎普通话?这分明就是标准的山东话。 粉丝问他,你的货怎么是从山东发出来的? 老郑回答说,我在山东陪儿子上班,货从福鼎运到山东来发的。 粉丝问他,你怎么一口山东腔?完全没有福鼎腔? 老郑胸有成竹地回复,我儿子大学毕业到山东工作,我在这里帮他带孩子有七八年了,适应了山东的语言。 听上去完全没毛病,一套一套,咬合紧密,没有漏洞。 但最终,大家还是对一口纯正山东话、没有半分福鼎腔的老郑,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没有证据,只是一种直觉。 但直觉是最能影响人类的心情与行为的。 老郑后来消失于茫茫茶海。 不知道是改名换姓重新卖茶,还是改弦更张,换了赛道。 只能感慨他没遇上好时候,若是当年有某音,以他的智商,大概率能在某音上红上两年,赚到百万粉丝。 《4》 新年的时候去山上,S师嫂正在怒气冲冲地跟她娘家的嫂子语音。 见到我,她仿佛见到了娘家人,又是一通倾诉。 事情的起因,是她们的小学同学群里,有人发了一个视频。 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拍的视频。 背景是一座山,因为镜头怼得很近,看不清楚是哪里的山,只看得见林深树密,石阶上苔藓满绿。 这个中年男人用笨拙的手,指着自己,说,我叫王阿满,我是福鼎人,在网上卖白茶。 然后他又笨拙地用一种特别难的角度拗住手臂,向后指去,指着站在他后方更高一级台阶上的中年妇女说,这是我媳妇王阿花,我们一起卖白茶。 站在后面的妇女一脸皱纹,花白头发,呆呆地看着镜头。 这个视频类似于一个账号的开篇视频。 开篇的时候自报家门与身份,接下来就开始卖茶了。 这个视频很短,就一分钟左右。 看完我也很生气,跟S嫂子一起义愤填膺起来。她给我看了她们同学群里的聊天记录,那些福鼎人也很生气。 他们生气的理由是,这根本就不是我们福鼎的山,也不是我们福鼎的树,而这两个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人,根本就不是我们福鼎人——一口外省普通话,哪里有半分福鼎腔? S嫂子说,这样的两个假福鼎人,居然还开账号,发视频卖福鼎白茶,这是当我们福鼎没有人了么?怎么这些平台也不审核就让视频发出来了?这不是误导群众么? 群里有人提议,去这个视频底下留言 ,揭发他们是假福鼎人,连身份都是假的,茶怎么可能是真的? 这件事惹火了很多福鼎人,一下子留言就几十条,S嫂子给我看了她的群,好几个群都在讨论这对假福鼎夫妻,大家都生气得很。 后来怎么样,不得而知。 只是这两个假福鼎夫妻,再也没见到了。 想来群众的力量如此强大,平台应该接到非常多投诉,整改了吧。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要做假,请尽量真一点吧。找两个真的福鼎人不好么?干嘛假得如此没有技术含量? 现在的大忽悠们,也太不敬业了。 《5》 无独有偶,上个月又见到了一家假福鼎人。 这是闽南的一户人家,到福鼎来,包了一块地,种白茶。 包的是从前福鼎人种菜的菜地,平平整整的,一大块,在一座特别有名的山脚下,距离大海直线距离不到300米。 因为从前是菜地,这块地离镇子很近,离动车站也很近。 易种,易采。 但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泥土不好,不是高山的砂壤,不透气,养分也不够。 不过对于这户闽南人来说,已经算是很好了。 毕竟在福鼎是实打实地有块茶地,客户要来参观,也有地方带去拍照。当下福鼎白茶在高位,比铁观音行情好,他们从闽南搬到这里,也算是良禽择木而栖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是挺正能量的。 一家原来做铁观音的人,搬到福鼎来做白茶,这本身是挺好的一件事。但坏就坏在,他们家对外,笔削了春秋,模糊了自己闽南人的身份,把自己美化成了福鼎人。 试想,闽南人在福鼎卖白茶,和福鼎人在福鼎卖白茶,这两种身份,哪一种更让人信服? 自然是后者。 于是闽南这家人从不在正规场合承认自己是闽南人,因其厂子于三年前注册在福鼎,于是对外一律默认自己是福鼎人。 冒名福鼎人也就罢了,蛮当成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 但他们擅自更改自己厂子的注册时间,这就非常不能原谅了——2020年注册的厂,硬要告诉观众,自己家是2010年注册的厂——人为提前了10年,这样才能光明正大卖他们厂出产的2010年咖啡色老白茶饼。 不过,这户人家并没有像之前那对假福鼎夫妻那样被人轻易识破,因为闽南普通话和福鼎普通话虽然不同,但都是福建普通话,外省人听起来,没有太大差别,只有本省人能听出来不同。 于是,这户闽南人,便顶着福鼎人的头衔,行走茶圈三四年。 卖福鼎白茶卖得飞起,还不停用福鼎的一些老茶人来包装自己,以彰显自己的老资历,为自己的福鼎人身份盖上厚厚的不易穿帮的章。 只是,一开口,介绍福鼎白茶,便露了馅——用的是介绍铁观音的话术。 两种茶工艺不同,分属茶类不同,怎么能用同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呢? 改了身份,也请提高一下识茶水平吧。 要想作福鼎人,便请真的爱福鼎白茶吧。 如果爱,请深爱。 ![]() ▼ 第18篇:春茶季的时候,不建议淘茶客们去茶山寻茶 第17篇:听说今天天气好,帮我收一批茶青随便做做就行 第16篇:清明白牡丹为什么有那么多铁杆粉丝? 第15篇:2023清明白牡丹,生在了一个温柔的北风天 第14篇:银针,米针,中期针,尾期针,你都分清了吗? 第13篇:甲的生是鲜味,乙的生是青味 第12篇:没有工艺,何谈等级 第11篇:今年春茶季,福鼎最大的变化 第10篇:下雨天,茶农都在做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