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 胶东公学(1938年8月—1946年5月)一

 岚夕归读 2023-05-30 发布于河北

1

二乡师因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广大革命师生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在当地参加了抗日武装,有的参加了党的地下活动。二乡师把抗日的火种撒向整个胶东地区乃至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输送了大批人才。此后,胶东公学接过了二乡师扎根基础教育、民众教育以及宣传抗日救亡的大旗。胶东公学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县建校之初到1939年停办是学校的草创时期。从1939年停办到1942年秋冬之际,是学校停滞、恢复、在困苦中艰苦坚守时期。从1942年秋冬之交李芸生接任校长后是正规化建设时期,学校的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一所新型的有时代特色的学校。胶东公学设立社会科、普通科和师范科,主要培养革命干部和中小学师资。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培养了6200多名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成为根据地的革命干部,少部分进入文化教育机构。胶东公学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创办较早、培养学生较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节 胶东公学的建设与发展

一、胶东公学的创建

胶东公学1938年8月创办于黄县(今龙口市),系中共胶东特委为培养大批适应抗日战争和根据地需要的人才而创办的。1938年4月中共胶东特委在牟平马石村召开会议,决定建立胶东公学,其宗旨是“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人才”。1938年7月中共胶东特委派赵野民在黄县县立中学旧址筹建胶东公学,并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商讨筹备事宜。参加座谈会的有:赵容竹(原黄县县立中学校长)、李希珙(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李国屏(北海专署教育科科长)、赵野民(威海公学教师)、迟剑敏(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王光生(崇实学院小学部校长)、罗竹风(掖县三支队)等人。1938年8月胶东公学正式开学,校长由北海行政督察专员曹漫之兼任,赵野民为专职副校长,袁志刚任教导主任,常溪萍任总务主任,宫维桢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张秀珩任女生指导员。胶东公学设立社会科、普通科和师范科,第一期共招学生250人。

二、胶东公学的发展

胶东公学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几经迁址、合并,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9月学校的党组织是中共胶东公学特别支部,梁辑卿为特支书记,宫维桢、常溪萍、赵野民为特支委员。党的组织活动不对外公开。1938年12月蓬莱县抗日中学并入胶东公学,在校学生人数大增。中共胶东特委改称中共胶东区委,胶东公学特支隶属中共胶东区委。1939年旧历年底,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由掖县迁至胶东公学校园。2月,日军占领掖县县城后,黄县告急,中共胶东区委决定胶东公学、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胶东公学校址合并。两校同时由黄县县城撤至山区根据地。1939年3月因时局紧张,胶东公学停办。社会班、师范班的学生多分配到党、政、群单位工作,普通班年龄较小的学生则动员回家。1940年3月原胶东公学部分教职员在掖县办短期师范,王纯任校长,招生二期,约200人。5月,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蓬(莱)黄(县)联中和招掖联中,恢复胶东公学。12月,在掖县师范的基础上恢复了胶东公学。1941年2月胶东区委任命校长赵野民兼任教导主任,王纯任指导科长,迟剑敏任教育科长,辛紫上任总务主任。1941—1942年,胶东公学常驻掖县尹家、仓上、单山、潘家、崔家一带。3月,指导科长王纯率教员10多人到栖黄交界的山区开办胶东公学北海分班。胶东公学本校和北海分班同时油印出版了校刊《胶公生活》和《胶公生活北海分班版》。1941年8月胶东公学本校师生越过多重日伪军封锁线,与北海分班会合,东迁至胶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1941年9月胶东公学移驻牟海县、牙前县交界的凤凰崖、涝口一带,招新生200余人。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胶东各地中学师资匮乏,胶东公学担负起培训中学教师的任务。不久,形势恶化,学校被迫迁离中心区。12月,局势稳定后,胶东公学迁回凤凰崖、涝口一带。学校规模扩大,招生300多人。1942年1月胶东公学转移到文登、荣成两县的滨海地区,以小队(学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学习生活。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工到各小组指导和教学。学校办起了民众夜校。1942年1—7月是胶东公学师生与日伪展开“扫荡”与“反扫荡”时期。年初胶东公学师生由掖、黄一带长途行军至文登一带,实行分散住宿,集中几个点上课。5月,又回到凤凰崖、涝口一带。1942年9月根据胶东行政主任公署的决定,胶东女子中学与胶东公学合并。行署教育处副处长李芸生任校长兼指导主任,赵野民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辛紫上任总务主任。学校建立党总支,李芸生任总支书记。1942年11—12月,日寇实行冬季“拉网”扫荡,学校东移至文登、荣成两县边区,分散在东西五、六十里,南北四、五十里的范围内。自1943年3月始,胶东公学师生集合于牟海县珠塂、峒岭、徐家、宫家、南口村一带,驻地相对固定,教学工作得以稳定持续开展。1943年3月为了加强教学工作,学校将牟海县峒岭小学作为胶东公学附属实验小学。由迟欣圃任校长,冷棘任教务主任,刘日新任总务主任。1943年7月胶东公学根据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文件《关于增添中学和扩大中学招生的决定》招收新生,在牟海县珠塂村进行了正式书面考试,共招新生两个班100余人。1943年8月胶东公学集中到峒岭村和徐家村一带,学校扩大招生,在校生16个班,800余人,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规。12月,胶东公学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 1944年2月胶东公学根据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指示和根据地相对稳定的形势,部署了全年教学等工作,要求教学工作向正规化方向发展,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与实践,创造出一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44年夏秋,海阳中学奉命并入胶东公学,改处为科,设组织科、教务科、总务科。原海阳中学校长孙川四任组织科长,主持学校工作。萧道军任总支书记并代理组织科工作,于达任教务科长,吴鹍图任总务科长。在校学生8个班900余人。1945年2月胶东行政公署任命姜守迁为胶东公学校长。1945年3月胶东公学奉命派30多名师生到旧莱阳中学和十一联合中学进行改组工作。4月,胶东公学在海阳县发城村招收新生。全校继续开展大生产运动,男生开荒地,女生纺棉线。1946年3月胶东公学移设烟台,并将东山中学、烟台师范合并在内,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师范学校改称总校师范部)。19日,在原东山中学校址举行合组典礼。总校仍由姜守迁任校长,王本贤任副校长,曲力任指导主任,王慕韩任总务主任,朱泽甫兼任师范部主任,张桥任师范部教务主任,王学颜任师范部指导主任。在莱东县南务村设“山东省胶东公学分校”。刘维之任分校校长,夏嘉任教务主任,吴鹍图任总务主任。4月,山东省胶东公学总校师范部和分校分别开办小学教师短训班。

胶东公学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服务于抗战需要。1941年10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曹漫之到校了解情况,并提出:学生必须把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战争观念,加强群众观念,团结知识分子。1942年8月胶东公学抗日救国会成立。宫策任主任,并代表学生抗日救国会列席参加校务会议。1943年4月胶东公学根据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指示,建立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李芸生任主任,各处负责人参加,并吸收教师抗日救国会和学生抗日救国会的负责人参加。凡属学校的重大教学与行政问题,都要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1944年5月山东省战时行动委员会派工作组到胶东公学检查工作,提出两点要求:要同心协力把抗战教育办好;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要有所创新,使学校向正规化方向发展。1944年夏秋之间,为迎接抗战胜利,胶东公学给高年级学生陆续分配了工作。1945年5月胶东公学组织师生300多人参军、参政和参加新区的各项工作,做好接收城市的准备。1945年7月为团结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改组的旧莱阳中学和十一联合中学的广大师生,胶东公学改称胶东区莱阳中学。任命旧莱阳中学副校长宋景周为校长,马少波为副校长,罗竹风为教务主任,萧道军为总支书记兼副指导主任,吴鹍图为总务主任。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学校在海阳县发城村召开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9月,学校迁到莱阳县红土崖村、南务村。为了争取新解放区的青年学生,胶东区莱阳中学恢复原名称胶东公学。学校设立校长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党的组织设有总支委员会,王本贤任总支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