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侠|游人•第四章(中篇小说连载)

 夏德明 2023-05-31 发布于山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赵季华他们家,在两个居委会的正中间,所以有的事处理起来挺麻烦,不知到底归哪一边管,所以后来街道与派出所索性把这两个居委会,合併为一个,原来的一个叫建桥,一个叫新学,都是四、五百户人家,合併了改了名字,叫同心,管的片段扩大了,变成了一千来户。两个居委会,原来的几个副主任依然是副主任,但主任撤了一个身体状态不太好的,只让赵季华他母亲姚莲辉担任了,官没升,钱不拿一分,干的事却多了几倍,治安要管,吵架闹事要管,小偷小摸要管,发粮油布票要管,外地来人要管,房子漏雨要管,每天从早到晚,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更没有什么礼拜天,没时没晌的,有时候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官不大,事不少。那时候的居委会主任、副主任谁都不拿一分钱的报酬,但是绝大多数地方管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姚莲辉,经常是连年被评为先进居委会主任,很有名气,甚至是区人大代表,还登过天安门观礼台,远远看到过一个个的领袖们!这也让她自己感到很光荣,很自豪。解放前,旧社会,她只是一个奴隶。如今,是主人!
           
就是这一个个小人物组织起来,干出来的一件件事,换来了人们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换来了国家幸福安康,蒸蒸日上。曾经名满天下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大儒梁漱溟先生感慨的说:(大意)我若干年一直不相信的事情,没想到成了真,一个稳定的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了。
 无论街道上居委会多忙,姚莲辉家里面的一天三顿饭却是一星半点不耽搁,到点回家,回家做饭,到点开饭,要么烙饼,要么面条,要么饺子,要么米饭,炒菜烧肉,炸鱼牛肚,也是变着法的,弄出来新花样,尽量不重复,偶尔再用木柴烧上,煮出一大锅粽子,那香味,不仅仅是满屋喷香,而且院子里的邻居们都十分羡慕,都说姚大妈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家务持的条条是道!粽子是赵季华的最爱,后来他去了陕西的陕北插队,只要一回北京,当妈的第二天保证煮出来一大锅江米红枣粽子,放在大桶里凉水拔着,随剝随吃,赵季华一顿就是七、八个。要么,就是到有卖炸糕的地方,买上两三个,边吃边逛悠,很是惬意。其次,是切糕,爱吃甜食。酒量一般,三两正好,五两不醉,但是有一点晕乎,脚走起路来,有点飘,他感觉是路不平。
           
人生到了十七八岁,战争年代许多人参加了红军、八路军、志愿军,也有数万人千里迢迢奔赴了圣地延安,甚至是进抗大。而和平年代,当兵扛抢的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甚至是没有地方安插,一两千万人堆在城里会闹出事来,而且中国的按班问题是个后顾之忧,没有可靠的接班人,将使革命成果付之东流,当时,下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一两千万人浩浩荡荡开赴山野村乡,无论如何,这是英明战略决定,稳定了国家,减轻了压力,促进了锻练,增长了认知,锻造了意志,坚定了信念。
         
许许多多男男女女,到了农村,方方面面,深入浅出,被上了生动的一课,艰苦的一课,生活的一课,对比一下,原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成车成车的中学生,被运往黑龙江,被运往内蒙古,被运往海南岛,被运往新疆,被运往云南,被运往山西,被运往宁夏,被运往陕西。赵季华就是从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到了西安,到了铜川,到了荒瘠的陕北。当然,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一批谩骂、咀咒、抨击、怨恨的不得了的人,这无足挂齿,这不为奇怪。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总会浮动着一些嘈杂或泡沫的,那才是时代,那才是大浪淘沙!
         
中国的最底层,许多人衣不蔽体,许多人穷困潦倒,许多人忧忧患患,不去体察,不去深入,怎么会撞击心灵?怎么会知晓人心?一个人只有享福才是国家对的起你吗?就没有一点点担当和奉献吗?中国,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责任!
       
赵季华虽说去了农村,但是他总觉得身上还有着一付重担要担,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的那种。至少也是要写点具历史穿透力的具浮雕般的东西留下来,或者是通过典雅,通过粗犷,通过雄浑,谱写出一首首诗歌,大声的高声的歌唱!所以,更要注意和学习史学,哲学,文学,地理,以便写好文章,多一点儿文采!

所以,赵季华在农村劳动中,手磨破了,不喊叫,肩压肿了,不埋怨,任劳任怨的干,坚持着,休息了,就读书,就唱歌,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深刻的知道,自己不会永远的呆在农村,农村只是一个学习、锻练的场合,当时代经济发展和壮大之时,必然要有大批量人员补充一下,中国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很早就是这么看待上山下乡的。他自己的父母也是他最好的老师,父亲的经历与言传身教,母亲的经历与言传身教,他都牢牢的记得一清二楚,不与人同流合污,又具有自己的方向与独特的地方,人活着必须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没有头脑,不能没有思想。所以,有的人评价赵季华高傲,不合群,其实他哪里有什么高傲,有什么不合群,他是那种不合浮浅的傲,不合低级趣味、小市民的群,他看不得没有一点点志向的人群!也有的人,不断的打击他,讽刺他,甚至是污蔑他,他依旧是他,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总觉得看到着雨后彩虹,看到着明天的太阳,看到着黎明的曙光。
     
赵季华到陕北不久,听说了一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他尤其看到,陕北民歌中,陕北女性风情万千,温柔自然,泼辣似火,敢爱敢恨,率真纯真,容貌俊俏,身如摆柳。“想你想你实想你,三天不咽半粒米,白天想你屹楞上站,半夜想你挑灯花花看,……”“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穷。”
       
去陕北旅游一趟吧,有延安精神,有会做一手好茶饭的陕北女人,都似甘泉般清冽,如山风般劲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