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阅读人物传记

 nysd2012 2023-05-31 发布于北京

去年对人物传记感兴趣,读了十几本,读完后,对有兴趣的传主,继续扩展,上网查资料,看日记、访谈、信件等,一个流程下来,还再在网上查资料,看传主的日记、访谈、信件等,一个流程下来,要花费不少时间,抓不到重点,不能完全勾勒出传主清晰的轮廓。

当时就想,有没有更高效的阅读方法,只凭直觉去读,直到看了心理传记学手册」,对如何阅读传记有了方法。

这是一本学术书籍,阅读难度有点大。采取了抽样阅读法,抽样出书中的第一编,第三章「如何从传记资料中获得心理学的发现」,这一章是主编舒尔茨所写,读完后,获取到两个阅读传记的框架,一个是欧文.亚历山大的「心理凸显性的基本指标」;一个是舒尔茨提出的「原型情景论」。

这两个框架就像一张路线图,指引我从大量的资料迷雾中走出来,抓取对传主更具解释力的核心事件,少走一些弯路。

先说说凸显性指标,一共有八项:

1、(重复)频率

反复出现的行为就是一个关键线索,值得多关注。在读张爱玲的传记,讲到她给父亲暴打禁闭半年,这个线索有助于分析她的两性关系。

2、初始性

指的是儿时的记忆。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也用这个方法处理生命故事,他还用到了青春期记忆、成年期记忆,有助于回顾过往的人生故事。最先出现的记忆,往往印象最深,有解释意义。

3、强调

想粉饰的内容,有强化、弱化和误置三种方式。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轨后,曾花大力气向媒体解释“他并没有与那个女发生关系”,越掩饰越明显。

4、孤立

指与其他主线无关的事件,书中提到凯瑟琳.哈里森「移动的舌头」就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5、独特

强调事件的独特性和特异性。越独特的部分越能看出个体的人格。

6、未完成

传主讲着讲着,忘记或是没讲完的部分,或是有意回避的内容。

7、错误、歪曲、遗漏

8、否认

一种过度的抗议。

对我个人来说,比较好用的是前两条线索:重复的频率和初始性,其他几条很难记住。凸显性的条目有八条,不利于记忆,在这个基础上,舒尔茨提出了「原型情景」模型,缩减到五条。

简单提及下舒尔茨,他是「心理传记学手册」这本书的主编,他的研究领域是心理传记学,这本书的出版,使得心理传记学在心理学中有了一席之地。他是国际传记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写过大量心理传记学相关的论文、书籍、百科全书条目、书评等,他在一篇高被引论文中,首次提出个人的原创性理论「原型情景论」。

他用这理论分析过路德维格.维根特斯坦、杰克.凯鲁亚克、西尔维亚.普拉斯、王尔德、杜鲁门.卡波特等名人,还在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和美国主流电视台主讲历史人物的生命故事。

原型情景模型,涉及到五个指标:

1、清晰、具体、情感强度

2、贯通(渗透)

3、发展性危机

 4、家庭冲突

5、拒绝接受现状

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应用原型情景模型的。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自传中的一个章节,描述了他跟祖师爷弗洛伊德的「一次而且是唯一一次的会面」。原文是这么写的:

奥尔波特说,1920年他参观维也纳时,作为一位年轻人,“在鲁莽的好奇心和年轻时的雄心驱使下”,他专程拜访了弗洛伊德。

见面后,弗洛伊德的沉默让他猝不及防,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他提到了自己去弗洛伊德办公室时乘坐的电车上见到的一个小男孩。这个小孩“显然很怕脏”,而在奥尔波特看来,这显然是由他那位“非常刻板”且“具有控制欲”的母亲造成的。

弗洛伊德的反应——“那个小男孩就是你吧”——这让奥尔波特吃了一惊,并且“感到有点心虚”,他设法转换了话题。

后来,奥尔波特总结说,弗洛伊德用他的潜意识误解了他的拜访动机,这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以至让他建立人格新学说来挑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走上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用原型情景来对标下,讲述这个故事,奥尔波特是带着情绪色彩在讲述,高度具体,能感受到当时气氛,清晰还原弗洛伊德的办公室,脏兮兮的小男孩,以及那位严厉的妈妈。他在不同的场合讲述过,这个情景具有渗透性的,符合原型情景的第二个指标。

当时奥尔波特是处于青少年后期,他是路过维也纳,接着要去哈佛读研究生,或许他当时拜访是想得到心理学大咖弗洛伊德的一些指点和祝福,带着对心理学的向往去的,那时他正处在确定个人发展方向中,这符合第三个指标。

舒尔茨有提到,原型情景不一定要囊括五个指标,能命中三个也是OK的。奥尔波特的原型情景,是否有引发第四点的家庭冲突?如果从他想摆脱优秀的哥哥来看,明显是具备了。他一直活在他哥哥优秀的阴影之下,前往哈佛读研时,他哥哥已经获得哈佛博士学位,最终跟他哥哥选择了不同的领域。

与弗洛伊德见面这个故事,奥尔波特在45年仍在重复讲,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创伤事件。当弗洛伊德说「那是你吧」时,他是不愿接受现状,符合了五个指标。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情景。

原型情景模型就像是人体的X光片,当你不知道如何阅读传记时,不妨用这个模型套一套,快速抓取出核心的线索,快速探窥到传主的生命轮廓和模式。但这个模型也有难度,在众多的资料中,如何快速找出哪个是具备原型情景的事件,也是要花费不少心机。

想起阳老师提到的「人性系统论」,也是一个极佳的阅读传记的框架,比起前面两个,更全面,更准确。他用16组核心个人概念就能解释上万种行为,涉及到的个人概念包括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认知能力中的三商(感商、智商、理商);动机偏好的能动与共生;人生叙事的四大主题(故事主题、故事基调、故事节奏、意象原型)和阶段性的叙事;三重简化和三重冲突。

有了这三种阅读框架,再读传记,心里就有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