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喉咙疼、嗓子干是“二阳”吗?如何判断是否“阳了”?哪些人需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可爱的欢欢乐乐 2023-05-31 发布于北京
这两天,多地报告新冠感染有上升趋势,“二阳”话题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家人、同事“二阳”了怎么办?如何判断是否“二阳”了?“二阳”后要不要治疗?如何吃药?......小编对以上关注的热点问题,搜了不少资料后,特意送上“二阳”应对指南,希望可以帮到您!
图片

1、咽干、嗓子疼是“二阳”吗?



出现咽喉痛,不要过于焦虑擅自套症状。因为原因有很多,新冠可以,流感也可以,细菌感染也可以,要区别对待。若同时出现发烧、咳嗽,怀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进行抗原检测。

临床中发现,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状较轻,出现明显咽喉痛的情况较少。若患者没有出现发烧,说明是无症状或者轻症,那么也就同样不可能出现咽喉痛。

图片

2、怎么确定自己“阳”了,分别有哪些症状?



“二阳”的主要症状仍然以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等典型的流感样症状为主,并可能伴有肌肉酸痛、味觉消失等情况。可以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辅助诊断。

图片

3、“二阳”了怎么办?



普通人群“二阳”以后,可根据症状轻重选择自行居家照顾或医院就诊,避免与家人进行密切接触,戴好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房间每天消毒。需要注意的是,症状较重人员、有基础疾病人员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二阳”后,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图片

4、“二阳”是否需要备药?



面对有可能到来的“二阳”,建议可适量备一些感冒、消化、止咳、抗过敏等常用药,并遵医嘱使用药物,但不主张为了应对“二阳”囤积药物。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建议根据医生意见和身体情况决定备哪些药物。

图片图片

图片

5、家有重症风险人群该如何储备药物?



为了应对“二阳”来袭,普通人群可以适量储备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抗原试剂等。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身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储备Paxlovid、阿族夫定及莫诺拉韦等抗病毒药物,不过使用前须咨询医生的意见。

图片

6、“二阳”后哪些情况需要到院治疗?



普通的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使用对症药物即可。但是以下三类人群,检测出新冠阳性后应尽早就医,以免发展为重症。

A、在第一波感染中症状较重,恢复期长,甚至至今仍有一定的后遗症状的人群。尤其出现过白肺症状的患者,二次感染症状可能仍然很重,建议尽早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B、基础性疾病较重的人群。“二阳”患者如果有心衰、肺气肿、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患者,建议第一时间就医,防止病情复杂或恶化。

C、感染后出现明显心慌胸闷、氧饱和度下降的人群。说明症状较重,有可能会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心肌炎、呼吸衰竭等,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如抗原检测出阳性,说明正是传染性比较强的时候,建议暂时不要去学校等社会场所,但是否需要去医院,则取决于是否为高危风险人群,以及是否存在重症化倾向,一般人群且症状较轻的话,可以不用去医院。

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图片

7、是否会同时感染“甲流”和新冠两种病毒?



目前还没发现该情况,但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都属于呼吸道感染病毒,理论上存在叠加感染的可能性。虽然“双重感染”发生概率较小,但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要做好防护。

图片

8、中科院院士高福: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近日,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主办的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士高福等专家学者就长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交流。

一直以来,关于“长新冠”是否存在都有较多争议。高福认为,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高福表示:“未来我们无论是做公共卫生研究,还是临床研究,要讲究以事实为依据,也就是循证医学。”同时他强调,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新发突发感染病,大家要团结起来,用技术、医学保护好全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