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3-05-31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
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 )A. 承袭前代制度B. 直接控制地方部族C. 减
少政局动荡D. 强化同源共祖观念2. 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
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 )A. 推动了“清议”之风兴起B. 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
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 反映了皇权的衰落3. 如图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该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诸神向
他礼拜的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与妆容皆为大唐风格,同时,其绘画技法突破了传统。这反映出( )A.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B. 异城
文化与中华文化开始交融C. “以形写神”绘画风格形成D.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4.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
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南北间经济
差距逐步缩小B. 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C. 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D.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5. 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在叙
述明朝中期的婚姻关系时说:(明前期)婚娶,但论门阀;(明中后期),定亲时,女家只重男方财礼;婚嫁之日,男方则非常关注女方的嫁妆。这
一变化反映了( )A. 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B. 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C.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D. 传统小农经济趋向瓦解6.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
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 “东南互保”
符合列强利益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 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 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7. 1894年,郑观应在《盛
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
.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 )A. 突破了洋务思想B. 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C. 借鉴立宪派主
张D. 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8.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0日,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呼吁:“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抗战基础。”7月17日,蒋介石呼吁: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
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这反映了当时(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共识
D.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迫在眉睫9. 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
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A. 建立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B.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C. 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D.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10
. 如表为我国经济数据表,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由于当时我国( )年份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
78年27.747.724.61984年32.043.324.7A. 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B. 城市经济活力的凸显C. 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推行D.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11. 古埃及人把大景精力和财富用于为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基,准备丰厚的殉葬品。法老们修建众多神庙,
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则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这体现了古埃及( )A.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 借鉴融合东西方文明C. 法老权
威受到制约D. 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12. 如表为部分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据此可知,他们都( )思想家思想主张洛克认为君主权力来
源于人民,人民拥有立法权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独立卢梭号召人民向专制的
暴君兴师问罪,倡导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A. 提倡民主共和B. 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出发点C. 否定君主专制D. 主张以革命的手段
实现政治理想13. 某学者认为:尽管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引起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但战争的胜利是北方的胜利,而不是黑人的胜利。该学者旨
在说明,这场战争( )A. 以废除奴隶制为根本目标B.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 加剧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D. 建立了统一联邦制
国家14. 拥有先进思想指导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党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满足
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由此可见,十月革命的胜利( )A.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实现B. 成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
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D. 为国家推行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人们通常在接受两方物质文化
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牛仔裤、麦当劳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也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
化精神失去了联系,该现象表明( )A. 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B.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C.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D.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
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竞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
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根。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1906年6月出狱,即
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廉,
令人神旺……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严重的困难局而,
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
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杰出代表。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
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择性必修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简析
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你所敬佩的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并说明理由。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诗词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表3为两宋时期部分诗词。
作者诗句及出处欧阳修(北宋)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边户》薛田(北宋)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
—《成都书时百韵》张耒(北宋)歌吹酒家市,帆樯贾客津——《发金陵(今南京)折柳亭二首》刘克庄(南宋)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戊辰即事》虞俦(南宋)夏税未毕秋税来,县家小缓州家逼。拆东补西恐不免,剜肉医疮宁有极——《成
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毛珝(南宋)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吴门田家十咏》—
—摘编自漆侠《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从如表任选两组或多组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结
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
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
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
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材料二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
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
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
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摘编自许律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1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
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踏上欧洲血染
的土地时,广大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众情绪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士对“苏联模式”态度的转变,并说明其影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大高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