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文章(在感情里吃过的亏,在CPA里还要再吃一次)写了, 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长投来说, 长投的成本,永远,永远,永远,等于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 也就是说,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 合并方单体报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就是一个固定值。 但是,合并方为从最终控制方手上取得被合并方所付出的代价可不一定等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这个固定值。 还是之前的例子, C公司持股A公司100%股权,同时持股B公司100%的股权,那么就A、B和C形成的集团中,最终控制方就是C,如果A公司从C公司手中取得B公司100%的股权,此时A对B的合并就叫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搞合并也要搞清核心Boss,看长投的成本究竟由谁来决定。 B的价值只能由亲爹C来决定,除了C,没有人可以欺负B,oh不对,是没有人可以定义B的价值。 我仿佛嗅到了一丝霸道总裁的气息。 对A而言,我想花多少代价取得B就花多少代价,而A花的代价并不一定等于B的价值。 比如,B在C合并报表上的账面价值是1200万,而A花现金1000万就取得了B; 又或者,B在C合并报表上的账面价值还是1200万,而A花1500万才取得了B; 问题来了,差额怎么办? A的账上总不能这样记吧: 借:长投 1200万 贷:银行存款 1000万 或者 借:长投 1200万 贷:银行存款 1500万 说好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呢? 会计学之父的棺材板都要飞出去了! 教材告诉我们,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花少了增加资本公积,花多了冲减资本公积。 为什么【资本公积】成为了这个光荣的垃圾桶,oh不对,是这个光荣的天选之子? 来来来,让我们回想一下A公司付出的代价是给谁了? 给C公司了。 C公司是谁? A公司的母公司。 付出对价之后A公司换回的是什么? 是C公司原本对B公司的股权。 也就是说,这项交易的本质是A公司向自己的亲爹(也就是C公司)付钱,买下亲爹手中的一项资产-B。 只要是交易,就有亏有赚。 但这里的交易,偏偏又是自家人和自家人的交易。 如果买赚了,也就是,B本来要值1200万,结果亲爹只收你1000万, 你能舔着脸说自己赚了200万吗?! 这是爸爸看你可怜不容易,给你的无偿施舍和赠予; 换个学术的说法,叫做股东追加投资。 不是只有开源才能增加利润,节流也可以; 同理, 不是直接给你钱才叫追加投资,让你少付钱也叫追加投资。 如果买亏了,也就是,B本来只值1200万,结果亲爹狮子大开口,问你要1500万, 你能心甘情愿认下这300万的亏损吗?! 这是地主爸爸兜里也没余粮,只能从儿子手里薅点羊毛; 换个学术的说法,叫做股东撤回投资。 不是只有爸爸直接收回你的钱才叫撤资,让你多花冤枉钱也叫撤资。 反正目的都是一样的,让你把钱回吐给爸爸。 而【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本身,反映的就是亲爹,oh不对,是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你看看, 追加投资、撤回投资,不就是资本性投入吗? 那除了资本公积,这个差额还能计入哪里呢? |
|
来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