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苦力强强,一个前程四紧的中年男性。 今天说说张爱萍将军。 他曾是我国原子弹工程的第一任总指挥,亲眼看到“蘑菇云”在戈壁滩升起。 能完成这么大工程的张爱萍,是科学家吗?不是。是工程专家吗?不是。是天纵英才吗?不是。 当年,陈毅同志让他去调研原子能工业,他说, “我只知道山药蛋,不知道原子弹。” 这样一个人,如何让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长风过大云,往下看,不要停: (今天的内容,有3300多字,但绝对值得看到最后。) 01 我觉得,起初爱萍同志并不想掺和原子弹的工作。 当时,决策层对于该不该上马原子弹项目,还没拿定主意。 少奇同志建议,我们先做一个调研,看看可行性大不大。 谁去做调研? 陈毅同志点了爱萍同志的名,他只能硬着头皮去。 为什么是爱萍同志? 这里要稍微扩展一下,原子能工业所涉及的下游产业、相关部门,横跨了军队、国防工业、国防科技、交通、建设、化工、冶金、电力等十几个门类。 仅军队、国防工业、国防科技这三个板块,背后体系就错综复杂,而爱萍同志当时身兼三职,分别是军队的副总参谋长、国防工办副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原子弹项目跟这三个板块的工作最密切相关,所以,担子就落在爱萍同志身上。 爱萍同志开始调研。 他知道自己不是原子能的专家,就找到原子弹的专家,了解哪些部门跟造原子弹相关。 然后带着专家,跑遍了这些部门,只问四个问题: 1.你的任务是什么,在全局里是什么位置。 2.现在进度如何,你遇到什么难题。 3.解决这些难题,你需要什么条件、资源。谁有这些条件和资源。 4.如果给你条件和资源,你最快多久能完成任务。 思路是不是很清晰,是不是一下子就抓住重点。 一个月后,爱萍同志给中央提交报告。 主要内容就三点: 1. 1964年,可以完成核爆试验。 2. 原子弹已经经过了实验室的阶段,难的是从实验室搬到戈壁滩,把实验室里的小实验,变成大爆炸。 3. 原子弹工程,看起来纷繁复杂,但所需的材料,就在现有的工业体系中。换句话说,以目前的条件,可以实现。 结论是,由中央和国务院出面,协同各部门,搞一次大会战,1964年完成核爆试验完全有可能。 关键不是钱和技术,是组织协作。 报告递上去了,决策层决定:要做原子弹, 为了更高效地统筹各个部门,经教员的批准,中央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由周总理抓大方向,贺龙、李富春、李先念等十几位同志参与,共同协调。 至于一线的具体工作,由爱萍同志负责。 至此,爱萍同志成为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总指挥。 02 爱萍同志开始奔波: 统筹原子弹相关的十几个部门,安排科学家、部队奔赴戈壁滩,在戈壁上建起实验室、试爆场、营房。 几十年后,许多当年奔赴戈壁滩的科学家,还清楚记得,在他们离开北京,奔赴戈壁之前的动员会上,爱萍同志说的话: “一个人来到世上,无非两条路,一是要做官,一是要做事。 做官的,你们就留下,我那里无官可做;要做事的,就跟我走! 戈壁滩上能做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天苍苍,野茫茫,到处青山埋忠骨。愿意跟我走的,现在就签名!” 一位老知识分子曾告诉爱萍同志的儿子, “是你父亲的一场报告,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这一待就是三十年。” 科研工作者们常年待在戈壁,爱萍同志常常往返于北京和青海,给周总理汇报工作。 经常一下飞机,直接去总理那里。同时,爱萍同志的夫人就找人去街上买西红柿、黄瓜、西瓜等,一筐一筐买,搬到飞机上。 爱萍同志回到青海,把这些蔬菜水果分给基地工作人员,给大家补补水。 爱萍同志常常是把西瓜啃得只剩一层皮,然后放在桌上,自己出去办事,回来后,再用瓜皮擦擦嘴,烧开水时,又把这个瓜皮扔进壶里煮,让高原的碱水没那么苦涩。 在苦涩的味道中,核试验不断推进: 1963年5月-11月,成功进行七次局部缩小尺寸的分解爆轰实验。 1964年1月14日,兰州浓缩铀厂生产出高浓缩铀。 1964年6月6日,顺利完成原子弹一比一模型爆轰实验。 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通讯、道路、机场等工程完工。 最后的核试验,要来了…… 03 1964年9月23日,下午4点40分-5点40分,北京长安街上的一间会议室,坐着周恩来、贺龙、陈毅、张爱萍等十一人。 周总理一脸严肃: “这个时期就根本不要写信了。你们也不要(因)私事打电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消息也不准漏出去……我老婆是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也不说。” 特别叮嘱爱萍同志, “(你们)准备好了,打个电话给我们,不要说具体时间,就说20日之前,我们就知道了。” 周总理又问了一个问题: “万一不响,今年能再做一个吗?” 爱萍同志回答,“要隔两三个月。” 总理沉吟, “不响外面也不会知道,也要准备不响……还要防止响了以后他马上报复,也不一定,但总要有些准备。” 之后,总理开始布置分工。 爱萍同志离开之前,总理说,掏掏你的衣兜,有没有纸条。 会议不准做记录。 从那天开始,爱萍同志没给家里打过电话。 会议后的半个月,10月4日,原子弹运抵核试验场区。 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去现场验收。 10月9日,验收结束,爱萍同志在上报中央的报告上签字。 10月10日,爱萍同志的副手,乘专机飞到北京,当晚11点10分,送达周总理办公室。 10月11日凌晨,周总理批示: “同意一切布置,从10月15日至20日之间,由你们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决定起爆日期和时间,决定后报告我们,你们往来电话均需通过保密设施由暗语进行。” 带着周总理的指示,爱萍同志的副手,连夜坐飞机回罗布泊。 终于到最后一步了。 04 10月15日,上午10点半,根据气象汇报,爱萍同志确定起爆时间为: 10月16日下午3点。 中央批准。 10月16日凌晨4点半,爱萍同志去爆炸核心地带,做最后视察。 10月16日中午12点,接到周总理指示: “如无变化,不必再往来请示了。'零时’(爆炸)后,无论情况如何,立即同我直通一次电话。” 10月16日下午2点半,在离起爆点约60公里的观察所,爱萍同志面无表情,看着远方。 倒计时30分钟。 29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8分钟 5分钟 3分钟 2分钟 60秒 30秒 5秒 4秒 3秒 2秒 1秒 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 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显得黯淡无光。 随后一声巨响!冲击波横扫戈壁! 火球升高、翻滚、最终定格成一朵横亘在天地间的蘑菇云。 爱萍同志直勾勾地看了足足四分钟,才拿起电话,拨给周总理: “成功了。” 电话没有回音,周总理沉默着: “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爱萍同志也愣了,谁也没真的见过核爆炸,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 爱萍同志问身边的物理学家王淦昌,王淦昌沉默了一会,说, “应该是的。” 爱萍同志把王淦昌的判断和眼前的景象告诉总理。 几分钟后,周总理传达教员的指示,查清楚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国外不相信怎么办? 两个小时候,爱萍同志签发了一份由多方专家检测并认定的报告: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威力,在两万吨TNT当量以上。 成功了! 从1962年11月3日,教员批示同意成立原子弹专门委员会,到1964年10月16日,戈壁滩升起蘑菇云,共713天。 空旷干燥,风沙滚滚的罗布泊上,传来广播声: “同志们,我们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北京了!周总理来电话,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和国务院,向参加这次试验的全体同志祝贺!” 历史属于勇敢智慧勤劳的人民。 05 爆炸前三天,爱萍同志组织指挥部全体人员,去游览附近的楼兰古国遗址。 本来,爱萍同志是想爆炸成功之后,再来这里看看。 那天,他临时改变想法: “不是成功了再来看,而是看完了再成功。” 那天,去游览的每个人都惴惴不安,不知道到几天后是一鸣惊人,还是像楼兰古国一样,淹没在黄沙中。 2000年,中央奖励了一批两弹一星的有功人员,授予“功勋科学家”称号。 颁奖大会上,有人记起爱萍同志当年在动员大会的讲话: “在座的有读过《封神演义》吗? 来无影、去无踪、千里眼、顺风耳、移山倒海…… 今天,你们的工作就是变神话为现实。 将来,后人们也会为你们封神的。记住,你们中的有些人,将来是会上共和国的封神榜的!” 这些人是于敏、王大珩、朱光亚、王淦昌、程开甲、邓稼先、钱三强…… 最后,我想用王昌龄的一首诗来结尾: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P.S. 如果这篇的阅读量超过1万,下一篇写爱萍同志的更多故事。 期待你的转发、点击在看,我们下周见! 本文参考文献: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 李旭阁,《原子弹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