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医基础——经络2

 吴宣蓉图书馆 2023-05-31 发布于广东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汉医基础的经络学说。上周的课程我们介绍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一边看文字一边看图,同时观想自身经络的分布,想象气血在经络中按顺序流动,加深学习的印象。接下来我们要介绍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与功能。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奇有两种读音,也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奇异的奇,因为这八条经脉的分布与路线有别于十二经脉,也不与五脏六腑相对应;另一层意义是单独奇数的奇,其中的任脉、督脉和带脉并非成对存在,只有单独一条,而除了任督二脉以外,其余六条经脉都没有自己的穴位,都是依附在十二经脉的穴位之间穿插循行,起连接沟通作用。因为这两层原因,这八条经被称为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功能主要有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府关系密切。

    任脉、督脉、冲脉三条经均起源于会阴部,督脉沿脊柱后面上行,行于人体背部的后正中线,到头顶后顺着前正中线到达上嘴唇,在途中与手足三阳经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调节作用,被称为阳脉之海。督脉与肾和脑直接相连,反应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的穴位也对这些脏腑的病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任脉在会阴部发出后沿胸腹部上行,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到达口唇后环绕口唇,同时发出分支沿面颊分布到眼眶下。任脉在途中与手足阴经交汇,沟通阴经之间的联系,被称为阴脉之海。任脉与女子胞联系密切,调节月经与怀孕,所以汉医总结为“任主胞胎”。

冲脉从会阴部发出后在腹股沟与足少阴肾经合并上行,左右各一条,散布于胸中,再上行到口唇与任脉合并,分布于眼眶下,另外一条分支从腹股沟分离,沿下肢内侧下行,分布到足底和足大趾。冲脉上行到头,下行到足,与十二经脉均有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被称为“血海”,与妇女月经关系密切。

第四条带脉,大概在肚脐水平的位置环绕腹部一圈,在腹面的一段下垂到左右下腹部,它的作用主要是约束上下行的各条经脉,调节彼此间的气血平衡,另外主治腹盆腔脏器的疾病。

任脉、冲脉、带脉这三条经都与妇女月经、怀孕、分娩等生理病理过程关系密切,也常用来主治妇科的各种疾病。

    剩下的四对——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是左右各一条、成对存在的,它们没有独立的穴位,只是在不同经脉的穴位之间穿梭行走,调节所穿行的经脉之间的功能。阴跷阳跷起于足踝下方,阴跷起于内踝下方,与足少阴肾经合并上行,过胸部之后夹着喉结两侧上行,经过口鼻两侧与阳跷脉会合,然后到达眼睛内侧角,与手足太阳经会合。阳跷起于外踝下方,沿下肢、躯干的外侧上行,到达肩部和颈外侧,然后在口唇两边与阴跷脉合并上行,并与手足太阳经交汇。阴跷阳跷具有调节肌肉运动的功能,能使下肢运动矫健,下肢疾病也可以选择与阴跷阳跷相通的穴位进行治疗。另外这两条经有主管眼睑开合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或嗜睡,或其它眼睛方面的病证。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下段,与足三阴经交汇,然后与足太阴脾经合并上行到胸部,又与足厥阴肝经交汇,然后到咽喉,与任脉交汇。阴维脉联络所有阴经,主治五脏病变。阳维脉起于外踝下方,沿下肢及躯干后外侧上行,至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与督脉会合,途中与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等手足阳经交汇。阳维脉联络所有阳经,主皮肤肌肉等躯壳的病变。

    接下来介绍一下汉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这是经络学说与时间医学的结合,应用于人体养生、疾病诊断与治疗选穴上。所谓子午是指一天十二时辰中不同的时辰,对应十二经脉,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一个经气血处于旺盛状态,一个时辰大概2小时,全部循环大概24小时,刚好一天。寅时(凌晨3-5点)即古代的五更天,手太阴肺经气血旺盛,此时晨练有助于肺气增强,但需要避免寒冷、大雾等不利因素,古人在此时已经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卯时(凌晨5-7点)手阳明大肠经经气旺盛,此时排便比较顺畅;辰时(7-9点)足阳明胃经经气旺盛,此时适合进食早餐;巳时(9-11点)足太阴脾经经气旺盛,此时适合思考学习;午时(11-13点)手少阴心经,未时(13-15点)手太阳小肠经,这两个时辰心气都比较旺盛,适合学习、工作,唐朝以前的古人在这两个时间段没有固定的午餐,即使饿了也只是少量进食,所以也不存在饭后困倦或午睡之类的问题;辛时(15-17点)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旺盛,酉时(17-19点)传到足少阴肾经,肾主封藏,这个时辰是古人回家吃晚饭的时间,白天的劳作到此结束;戌时(19-21点)血归于手厥阴心包经,这就是汉医所说的“血归包络”此时古人开始睡眠,有助于心血的滋生,这也是古代五更天里面的第一更;亥时(21-23点)气归于手少阳三焦经,即汉医说的“气纳三焦”,此时睡眠有助于体内气机的调整,促进气机的流畅;子时(23点-次日1点),胆经经气旺盛,也就是半夜三更的时刻,丑时(1-3点)肝经经气旺盛。从戌时到丑时的四个时辰是脏腑储存气血和解毒的最佳时间,因此古人选择这四个时辰休养生息,到寅时五更天,气血又汇聚到肺经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循环。现代社会作息紊乱,绝大多数人在深夜还狂欢不休,所以很多出现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肝胆湿热等病变。我们讲子午流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像古人那样凌晨3点多起床劳作,晚上7点就早早睡觉,但从养生角度出发,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规律与经络气血流注的规律相接近,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助于生命的保养,实现长寿健康的愿望。万一得了病也可以根据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经络进行保健治疗。

    今天我们学习了经络学说的后半部分,奇经八脉和子午流注理论,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课我们将会学习形体与官窍,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准备。

(作者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双专业学士,中西结合神经病学硕士,中山大学神经病学博士。现任深圳市李盈中医诊所负责人,深圳龙华区医调委人民调解员,龙华区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副会长。本资料根据 李盈 博士 于5月19日在微信群上为大众所做的健康讲座整理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