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古建筑界定 二、古建筑的价值 三、古建筑的年代表述 四、古建筑风格与历史时段划分 五、古建筑类型 六、古建筑结构体系与构造 一、古建筑界定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总则分类,不可移动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其中涉及建筑的有以下二种: 1、古建筑 具有历史年代(1840年前)与构造特征和原真性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不含仿古建筑) 2、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和优秀的的近现代建筑。简称为:近现代建筑。(其中有些近代史迹与古建筑的双重价值,应以公布类别为准)。 二、古建筑的价值 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物的三大价值)的中国传统建筑,我们称为古建筑。近几年来随着保护与利用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社会价值研究的重要性与日倶增,于是被学术界称之为文物第四大价值。成为古建筑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方向之一。 三、古建筑的年代表述 1、始建(又称创建年代) 是指在一同地点或相近的地方某一建筑首创的建造年代,由于人为与自然的损害,有很多古建筑所保存的已不是始建时的遗构了。 2、重建 是指在一同地点或相近的地方同一建筑消失后,重新建造的建筑年代,其建筑功能相同或相近,但建筑形态发生了变化,更多是体现重建时代的建筑风格与特征。 四、古建筑风格与历史时段划分 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城市规划及建筑专著《考工记》、《营造法式》、《木经》、《清式则例》、《营造法原》 唐、宋、元时期,通常称为唐宋古建筑。古建筑构造与构件名称以《营造法式》为名称依据。 明、清,通常称为明清古建筑。古建筑构造与构件名称以《清式则例》为名称依据。并以《营造法原》和地方名称相补充。 五、古建筑类型 1、城墙城楼 城墙是一种围合的军事防御设施。与之相生的有城楼、瓮城、城垛、马面、箭楼等等。 2、宫殿坛庙 为官式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霸气,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3、衙署官邸 衙署官邸作为地方官署建筑必须尊重封建等级。平面上体现中轴前署后邸制度。浮梁县衙开间也就三、五间了。 4、宗祠民居 宗祠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宗族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凝聚宗族血缘的场所。 民居建筑风格就上饶而言有二种地域风格并存,即徽派与所谓“赣地风格”并具强烈风水关系。 5、文庙书院 文庙与书院平面布局均有中轴对称特点。 大成殿作为祭祀孔子先贤的建筑,可使用高等级作法。 文庙布置特点 棂星门 泮池,状元桥 礼圣门 大成殿 明伦堂 左右庑殿 6、牌坊影壁 牌坊 是在传统社会中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是空间序列的标志,牌坊与牌楼是不同的类型。(图示) 影壁,也称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具有风水意义 7、亭台楼阁 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凉亭)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源于汉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 亭平面的形式有:三角形、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屋顶形式有攒尖顶、十字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形式极为活泼丰富。 8、寺观塔幢 经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旗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9、桥梁 1、拱桥又称券桥。一种利用发券原理建造的桥。是古桥中很常见的一种桥。 2、廊桥又称风雨桥、屋桥、亭桥,江西有些地方称为瓦桥。 3、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梁式桥。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 10、苑囿园林 有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皆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构园之法。南方园林咫尺见天地、曲径通幽、小中见大。建筑风格灵巧飘逸。 六、古建筑的结构体系 木构梁架体结构系: 1、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的梁架。 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具有斗拱为大式建筑,无斗拱的小式建或柱梁作 抬梁构架的优点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此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抬梁构架的缺点 木材用料大,适应性不强。 明清梁的名称 依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各有各的名称和构造。它们主要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六架梁、四架梁、双步梁、三步梁、抱头梁、挑尖梁等30余种。 宋代月梁、平栿,栿托了两架椽子 2、穿斗式结构 ■区域特征,墙体与梁架的关系 ■屋面的举架。 ■穿斗构架的空间优劣, ■穿枋的名称 ■檩条的名称 建筑材料结构体系: 1、木结构 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或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这种结构因为是由天然材料所组成,受着材料本身条件的限制。 2、土木建筑 土木结构建筑即以泥土和木材为建筑主要材料的建筑。其优点是用料较易采集,施工难度小。但缺点是承载能力低,且容易遭到失火,耐久性差。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建筑,故相对中亚和西欧的砖石结构建筑保存下来的很少。 3、砖木结构,房屋的一种建筑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 由于力学工程与工程强度的限制,一般砖木结构是平层(1-3层)。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较低。通常用于农村的屋舍、庙宇等。 秦汉以后石结构得到很大发展,现存实物有石墓室、石祠、石阙、石窟寺、石塔、石桥以及石经幢、石墓表、石牌坊等。 4、石结构大体上可分为 板式、梁柱式、隧洞式、拱券式、筒体式等。 七、屋顶形式 1、庑殿顶 (五脊顶):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2、歇山顶(九脊殿):歇山顶 ,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 3、悬山顶:悬山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4、硬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汉族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出现在明以后。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5、攒尖顶: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6、盝 顶: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 7、盔 顶:盔顶是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如湖南岳阳楼。 八、轩 1.楼下轩: 浅在一界梁者则用 “一枝香”轩式 , 深在两界梁者则用 船蓬轩、鹅胫轩、 菱角轩诸式。 按楼厅构架及屋帖之变更,按照轩之部位可列为以下几种 2.骑廊轩: 深二界者采用船蓬轩与 鹅胫式轩居多。 按楼厅构架及屋帖之变更,按照轩之部位可列为以下几种 3.副檐轩: 楼厅之步柱或轩步 柱通顶、前与廊柱间筑 翻轩、上复屋面附连于 楼房者称副檐轩。 4.满(堂)轩: 厅堂立帖式完全以 轩顶组织者称满轩。 九、小构件 1、椽子 檐椽: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一般常向外抻挑,构成挑檐。 飞椽:附在檐椽挑出端以增加檐出的椽,其尾部呈扁契子形,挑出的头部截面为方形,口语称为飞子。它们是组合关系,分别计算。 2、博风板: 博风板即搏风,又称搏缝板、封山板,宋朝时称搏风板。 常用于古代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这就是博风板。 3、滴珠板 悬鱼是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 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成为“悬鱼”。 4、惹草: 惹草是古代汉族建筑钉在博风板边沿(一般处于檩头位置)的三角形木板。门楼外民居惹草用得不多,所见的也是做成长方形,不刻纹饰,简朴 率性。绘制或雕刻与水有关的形象在观念上有防止建筑失火之意。 5、望板(望砖):平铺在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或薄砖。 6、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或封椽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 7、抱框:抱框是汉族古建筑木构件,紧贴木柱或随枋、阑额等之木作构件,一般厚度与随枋、阑额、地栿等相同,或略小于地栿,常作抹边装饰。 其一,为弥补门窗等制作安装时产生的误差,可以使门窗安装紧凑得当; 其二,弥补木柱上下柱径不同而产生的门洞或窗洞尺寸的不规整 其三,装饰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