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处世《十无益》(附十穷十富十多十少)

 大道至简64382 2023-05-3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晚清重臣林则徐被百姓誉为“廉吏第一人”。他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在54岁时根据人生经验,总结撰写了一篇《十无益》立为家训

图片

图片

图片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十无益》核心思想

图片
       林则徐在江苏任职时与佛教结缘。1837年离任江苏,1839年就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写下该文,充满禅机。
       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
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
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对于我们,也既是做人的根本要诀,也是教子的万金良方,当珍之惜之,细细体悟。

通读”十无益“格言,我们会发现现代人追求很多”无益”的事。当今社会被金钱物欲所充斥,很多人所做的表面文章大显其道,而忽略和忘记了自身的内在修养。(“诸子界”一直在强调的“形”&“神”问题。)

比如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内在修养吗?答案是否定的!是为了父母、为了工作职位、为了金钱物欲等等。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学历越高,却素质和修养越低?原因很简单,都忘记了读书的初衷。

什么是初衷?“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而不是行止不端、心高气傲、做事乖张。

可能有些人说我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只是“喝酒、娱乐、购物”等,但却总是做不到适可而止,到头来还是“不惜元气、淫恶肆欲”;还有些人说我经常做好事,做义工、捐款,但是这些人要不就是“时运不通”(条件不充分),要不就是捐款、布施的钱财是”妄取人财“,这样看,做好事也未必会有好作用。

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想做有益的事,首先要先修行自己,从孝悌开始,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开始。

敲黑板,下面是重点,要考😊

十无益●林则徐

图片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本身是没有亲疏的,但却对善良的人格外眷顾。

明史记载,明末官员丁宾有个同窗,在做县令的时候,十分迷信风水。他把县里犯冲的地名改掉,不顾百姓死活大建能兴风水之物。
丁宾知晓后曾写信劝他,为官要心存善意,造福一方。可他却反驳道,升官发财,全在风水。结果他当官没几年就因欺压百姓,为官不仁而遭革职查办。
反倒是丁宾一生心怀善意,每有旱涝灾害,朝廷的赈灾款不够,他就捐家产救灾。朝廷增加赋税,当地不少贫民无力支付,他就自己拿出三千两银子代缴赋税。因为心存善意,丁宾收获了好人缘,他也官至太子太保,活到91岁的高寿。

《礼记》中说:“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人生有个好运气,是善行加持的结果,而非风水的庇护。

若一个人满心恶意,心存不善,风水再好也全然无用。

要明白,内心的善良,才会给人带来最好的福报。

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

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定律。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

“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

有句话说:“人品是最好的风水。”
中国的老话也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在做,天在看。”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世间自有善恶因果,人品不好,只能自损福报,再好的风水也是毫无用处。

为什么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爱戴、尊敬和感激,于是便攒下了人缘,有了好人缘做事必定如鱼得水。
好人品也会带来好机遇。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好人品必然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广开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资源,收获更多的机遇。
好人品还能带来好心情。中医认为,决定人寿命长短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吃和运动,而是心情。人品好,内能安心,外能收获人间温情,如何不会心情好呢?心情好,自得福寿。
所以人品不仅是最好的风水,还是真正的风水。
图片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劝孝歌》中说,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不孝之人,就会有厄运缠身,再怎么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

佛经中有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想要寻佛,可走遍了万水千山也未能如愿。
就在他失望之际,一位高僧对他说:“你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当你在路上走到深夜敲门投宿时,若有一人肯赤着脚给你开门,那人便是你要寻的佛。”
年轻人十分欢喜,立马启程。
可他一走数月,夜半敲门数百次,却从未有一人会为他赤脚开门。
终于有一天深夜,他无奈地敲响了家门,说“娘,我回来了。”不过几秒,家门便开,年轻人只见母亲赤着脚站在那儿,一脸欣喜。
这一刻,他才大彻大悟:原来自己最应该侍奉的佛,就在自己身边。

老话说,家中父母就是佛,何必灵山朝世尊。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是我们的根。
一个对父母都薄情的人,再怎么信奉神明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于世有种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父母之爱!

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

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

《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

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

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围炉夜话》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之人,一定不是个善人,甚至都不能成为人。孝,乃善之根、善之本。很难想象,一个连生养自己、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孝的人,能真心对别人好,能对这世间存有温情和善意。
善与不善,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先贤的那些至理名言,早就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周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曾子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太上感应篇》云:“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民谚所谓:“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恶人拜神,哪有什么诚心,不过是求个心理安慰罢了。
一句话,善恶关系的,便是祸福。

做个善人,必须以孝顺父母为重点和基础。对于这点,古往今来,从来没得商量。


图片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一个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叶。

《诗经》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业才得以繁茂。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东汉末年,有袁绍、袁术两兄弟。
袁绍酷爱交友,折节下士,在士大夫圈里很有名望。袁术也喜好游侠仗义,结交了不少朋友。
后来天下分崩,两人凭着自己的人脉分别拉起了两支队伍,占据了冀州和淮南。
兄弟俩本来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可偏偏袁术打心底瞧不起袁绍,常以自己嫡出的身份贬低庶出的袁绍是“家奴”。
袁绍气不过,便直接出兵攻打袁术。
最终他们相互算计,彼此消耗,给了其他诸侯壮大的机会,袁氏家族也跟着逐渐没落。

曾国藩在家书中就曾告诫子女:一个人若是处理不好兄弟之间的关系,交再多的朋友,于己于人都是无用的。

因为兄弟之间是剪不断的手足情,割不裂的血脉线。
手足之间尚且勾心斗角,结交朋友必然也是利益之交。

一个人对待兄弟姐妹尚且不能和睦交好,谁能相信他会对朋友真诚友好呢?这样的人又如何交下真心的、有益的朋友呢?所以朋友再多又有什么益处,多是泛泛之交、酒肉朋友罢了。真到了事上,没人会管你。

许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在家里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这种人实质上是虚伪的。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第一大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都还健在,兄弟姐妹平安且互相没有怨恨。孟子这是告诉我们,做得到如此,才是君子。不是君子,则就是小人。

为人的修行,要从和睦兄弟姐妹开始。

图片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人读书是为了别人。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为了自己而读书,是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就是为了修身正行。

为了别人而读书,是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沦为一种工具、手段,即是要博取别人的认可,行为浅薄媚俗。

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

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却只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谓读书无益。

南怀瑾也曾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

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不把读书的目的放在明理做人上,一个人读书越多便越可怕,因为他有了做坏事的更大资本——更大的欲望、更多的手段、更强的谋划能力,最后遭受的反噬必定也更猛烈。

一个普通的坏人做坏事可能只是自食恶果,一个有知识的坏人做坏事那可能就是万劫不复。所以读书必须以行止端正为止规,此不可不慎。


从古至今,如果读书不能做到内修仁德,外修礼仪,那便失去了它的意义。

唐代诗人李绅自幼喜爱诗文,年轻时所作《悯农》名传天下。
可他做官时,却生活骄奢,行止不端。
他喜欢吃鸡舌头,于是每顿饭要杀三百只鸡,取舌头来吃。
府中后院甚至用鸡毛堆出了一座小山。
他为官贪腐,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时,不顾洪水灾情,私自侵吞赈济粮款,导致数万百姓流离失所。
后来,他被人检举揭发,皇帝一怒之下罚他“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生活中,我们都说为人要德才兼备。
但德始终在才之前,因为有才无德之人,多为祸患,终遭唾弃。

正如东汉经学大师王符说的:举止不端的人,读书再多也全无益处。

要明白,一个人能力强,或许能走得远;但只有德行好,才能行得稳。

图片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什么是做事乖张?
为人偏执极端,喜好标新立异,行事不讲情理、藐视道德。这样的人,往往居心不良,存的是哗众取宠之心,聪明常常用在了邪道上,成为作恶的工具,且容易被人利用。
这样的人,越聪明便越坏事,越能害人害己。《红楼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验证这句话最多的常常是乖张之人。

生活中,有不少人行事乖张,不讲规矩,自认为有独到之处。结果却因为耍小聪明酿成大错。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兵北伐,任命马谡为先锋。不料,马谡在街亭被魏将张郃率军围困。手下士兵纷纷建议,按兵法行事,据守水源地,等待救援。
可马谡却一意孤行,偏偏下令放弃水源,退守南山。他想要利用南山天险出奇制胜,一鸣惊人。
岂料张郃步步为营,死守山下水源地,围而不攻。结果马谡部队因水源不足,不攻自破。

《吕氏春秋》有言,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

实际上,遵守规矩,就是最简洁最高效的做事技巧。
因为守规矩,并非刻板固执,而是一种清晰明了的做事智慧。

做事不随意加戏,不随意越轨,就是你行稳致远的安全带。

南怀瑾曾说,儒家开出的药方是真对症的。道理就在这里。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

聪明,要以做人的规矩为准绳,才不跑偏,不坏事。


图片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尚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之道,从来得到世人赞赏。

《易经》64卦,唯一六爻全吉的卦便是谦卦。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德,这水德也正是“善下”的谦德。

读书博学为何?

在通古知今、参天悟地中修身养性而已。越懂学问的人,越能谦虚做人。

若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则只能说尚未领悟古人为学的真境界。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诸子界公众号编发。

书,不仅是白读了,还读坏了自己的脑子。

王阳明曾教导子女:傲慢是成长的大敌。


一个人读书治学,只有学会收敛傲气,才能有精进自己的机会。

古人常说:“惟谦受福。”
傲慢是祸患的开始,不要因为一点点成绩就志得意满。
心高气傲者目中无人,从不愿接受批评,最后只会止步不前。
而谦卑之人,始终能礼敬他人,把旁人的指点当作修炼自己的阶梯。

民国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已是名满天下。
一次,他在西苑演出京剧《坐楼杀惜》。
待演出结束,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可偏有一老者直摇头:“不好,不好。”
换作旁人,只会对这老头嗤之以鼻。
可梅兰芳却用专车把老者接到住处,并虚心求教。
老者便问:“阎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您为何八上八下?”
梅兰芳恍然大悟,俯身便拜,将老者视为老师。
从那之后,每次演出完毕,他都会主动请教看客,是否有不足之处。
机组合一,他的旦角技艺日益精湛,终成一代大师。

人生立命之道多种多样,唯有谦虚最踏实,最便捷。
把心放低,才能成为一个容器,装下书中更多的教导和智慧。

图片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俗话说,大器藏于身,后发而制人。

只有弱者才急着证明自己,强者都会在不动声色中自我沉淀。待至时机成熟,只需稍露实力,就能一鸣惊人。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也想成就一番大业。
黄巾起义中他冲锋陷阵,当上一个县尉,不足半年就因惹了督邮被迫弃官。
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他带着数百人的军队加盟,也不受待见。
刘备半生戎马,却时运不济,年逾四十,仍身无立足之地。
无奈之下,他只好投效荆州刘表。
此时,他不再想着开疆掠土,只是率领兵士开荒修渠,操练兵马,并四处招纳贤才。
此后多年,他一直默默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大乱,刘表病逝。
群龙无首之时,刘备自然而然被推向台前。
他率领荆州兵士联合孙权,大败曹操,终于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走不通时要学会等待。若时机不对,你再努力也是徒劳,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即是时运不济之时,这并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

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得知天之所以、知己之所为。

运气也是一种实力,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满足实现主观要求,此时应该注重加强身心修养,提高自身实力,则时机自然送上门来。

妄然求取,即使得到了机会,也会很快失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时运,就是时机和运气。运气是命,强求不得。时机,则是人所能把握的关键所在。
何谓“时机”?便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就是最好的时势,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当前那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佬,无不是在时势中崛起。地利,便是适合你展现才华和抱负的环境和平台。人和,便是你的经验已经积累够,你的定力已经锤炼成,你的才能已经锻造出。
当不具备时机呢?便必须学会蛰伏,修炼自己,等待变化。如果耐不住寂寞,其心必是浮躁,其眼必不明时势,其行必是妄动。这样的人,怎堪重任?结果,也不仅会事倍功半,还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甚至灾祸。
这正如唐末隐士罗隐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以《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时机未到,如谋圣张良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正是修炼心性、积累学识、砥砺才能的最好时机。
《管子》中于是说:“时则动,不时则静。”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学会放下,学会等待。

图片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与我于浮云。

一个人的财富来路不正,做再多的慈善,也无法抵消他的罪恶。

妄取他人钱财,只会给自己招来横祸。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明白,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使短暂得到也终将失去。
就像《大学》里说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东汉大将梁冀曾总领朝中事务,他时常自掏腰包在都城外设粥棚,接济难民。
年幼的皇帝见此,心中十分感动,认为梁冀善待百姓,为官仁厚。
等皇帝年岁渐长,才发现梁冀所谓的大方、仁慈不过都是假象。
原来梁冀曾打着皇帝的旗号,指派亲信对全国财富进行普查,随后要挟富贵之人,借以敛财。
最终梁冀因为劣行败露,遭到皇帝清算,被迫在家服毒自杀。

不义之财,就如一颗埋在生活中的定时炸弹。
倘若你被一时蒙蔽,无论你如何行善布施,仍会遭受报应,自食恶果。

无功受禄、中饱私囊、顺手牵羊,都是不义。

妄取人财,拿来布施,美其名曰借花献佛,其实只是伪善。为的还是博取自己的名声。这样布施再多,又有什么功德?

某些所谓的企业家、实业家,以假冒伪劣博取巨大利润,又或偷税漏税后,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只有凭借自己的双手勤劳奋斗,以善心布施,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真心行善,并不在多少,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善心,就是功德心。


图片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黄帝内经》里讲,元气,是人之根本。

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

元气,是精神丰富、正气充盈的内心状态,是人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根源。

不惜元气的人,行的是匹夫之勇,以为自己力量无穷,却往往被各种外界力量摧折得元气大伤。


一个人若是不爱惜自己的元气,整日焦虑、内耗,则会给身体带来病症,吃药也于事无补。

曾国藩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当你保持一个好心情,想得开,活得透,疾病就没那么容易找上你。

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

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

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孟子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元气源自先天,敛藏于肾精之中,平时会缓缓释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寿命。

中医认为,“元气足,病自无”,元气是人体的根本,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

元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消耗起来很容易,补却很难,而且多损伤于后天。
元气受损,纵然吃再多的贵重药物和珍稀补品,也是没有用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所以养生之道,重在护养元气;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如何护养?结合人在生活中最损元气的那些习性,主要就是几大方面:心态祥和,睡眠充足,不可纵欲,饮食清淡。

图片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阴骘无益”,阴骘就是积阴德。如何才是真正的积阴德?节制自己,修养德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林则徐说,不节制欲望,积再多的阴德也没有用。

正所谓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一个人不懂节制,任由欲望肆虐本心,则会害人害己。

《白鹿原》中,白孝文曾是个外表持重,处事练达的年轻人。
人们都说,他是最合适的族长继承人。
有一次,他在田小娥的引诱下,尝到了美色的禁果。
为了满足欲望,白孝文开始变卖房产,抛妻弃子,断绝父子关系。
他还搬进田小娥家与其厮混,抽大烟醉生梦死。
一时间,先前受人尊崇的白孝文,遭到全族人的唾弃。
父亲白嘉轩带领他多年行善而积下的阴德,一扫而空。原本族长的位置,也被人取而代之。

《古今贤文》所谓“万恶淫为首”,是有大道理在的。
只因淫,既是最伤身的行为,也是最败德的行为。引而伸之,一切纵欲行为也无不是这个性质。人这辈子,最大的败相和下流相,就是纵欲。
淫恶肆欲,就是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积小善而成大功德,防小恶以免损功德。

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

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以有限的精力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最后就此沉沦,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人行于世,请试着抛弃形形色色的诱惑,舍弃求而不得的执念。

真正的功德,不在所得多寡,而是历经世事后的精神富足。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评价林则徐

       他一生清白无瑕,为人处世更是聪达谙练,是为国人楷模。
       这篇《十无益》,短小精悍,却是他毕生的修炼成果。
       当你学会善待家人,守得住人品,修好了内心。
       人生之路再难,你也能在转角处见柳暗花明。
       读懂林则徐这十句话,助你认清立世的根本,在这繁杂的人世间,活得游刃有余。
      “十无益”的反面,就是“十有益”,前者是我们最大的引以为戒,后者是我们最好的效行之法。邪道、正道之分,于此分明。
       所以林则徐《十无益》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不过还是那颠扑不破的六个字:远邪道,走正道。

图片

十穷十富,十多十少十无益图片十穷十富看透穷富规律,
十多十少教人为人处世,
十无益让人看透世间之事

无非“”和“”!

作者简介
图片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图片
      战争爆发后,令广东军民严阵以待,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不久后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期间曾奉命赴浙江镇海协防,并留开封襄办黄河决口。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图片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