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在为慢性咳嗽苦恼吗?快来看看这张千古名方,让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hkfg86 2023-05-31 发布于河南

麻杏石甘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一种辛凉宣泄的方剂,清肺平喘为主要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邪热壅肺的咳喘证。其辨证要点是身体发热不退,咳嗽气急,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色,脉浮而数。其配伍特点是药仅四味,但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清宣降三法俱备。其临床应用广泛,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伤寒论》中有两条提到该方剂,分别是:

*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两条条文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接在“无大热者”之后,为倒装文法。意思是说,如果发汗或下利后,身体还有余邪未尽,表现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但又没有高热的现象,就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了,而应该用麻杏石甘汤清泄肺热,平喘止咳。

图片

这里的“太阳病”指的是外感风邪所致的表证,其特点是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等。如果发汗或下利后,表邪不解而入里化热,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肺脉,则会出现肺失宣降,气逆伤津的喘咳证。这时急当清泄肺热,宣肺平喘,则喘渴自愈。

麻杏石甘汤的主治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其临床表现为身体发热不退,咳嗽气急,甚则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色,脉浮而数。

图片

其辨证要点如下:

* 身体发热不退:这是因为邪气内陷肺脉,肺中有余火而致。如果有高热,则说明邪气更盛。

* 咳嗽气急:这是因为肺失宣降,气机逆乱而致。如果有鼻扇,则说明气急更甚。

* 口渴:这是因为邪火伤津而致。如果有喜饮,则说明津伤更重。

* 有汗或无汗:这是因为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如果无汗,则说明表邪未尽。

* 舌苔薄白或黄色:这是因为邪气在表与里之间,舌苔随邪气的性质而变化。如果苔黄,则说明邪热更盛。

* 脉浮而数:这是因为邪气在表,阳气不入而反出,脉浮;邪热壅肺,心火亢盛,脉数。

图片

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中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兼泄热;石膏为臣药,清泻肺胃之热;杏仁为佐药,降肺气,止咳化痰;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

麻黄虽为辛温之品,但其性不甚温燥,且能宣肺散寒,发汗解表,平喘止咳。但若单用麻黄,则易助邪火而伤津液。故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制麻黄之温燥,并使本方转为辛凉清热之剂。石膏能清泻肺胃之热,生津止渴,与麻黄相制相用,既能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杏仁能降肺气,止咳化痰,与麻黄相佐相助,增强平喘止咳之效。炙甘草能益气和中,顾护胃气,防止石膏之大寒伤胃,并能配合石膏生津止渴,更能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

图片

临床观察发现,麻黄、石膏的用量大小在疗效上起到关键作用。一般来说,麻黄的用量以6~9克为宜,不宜过多或过少;而石膏的用量则要根据邪火的盛衰而定。如果邪火盛,则应重用石膏以清泄之;如果邪火衰,则应轻用或停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本方治喘咳者,在于重用 石膏 ,其余三味皆可轻重。

在临床运用时,麻黄、石膏的剂量之比多为1∶5~1∶10,石膏的用量可达60~90克,甚至更多。但石膏药性寒凉,易伤中焦脾胃,对脾胃虚寒者,应限制其用量,或与健运脾胃药同用。如《伤寒论》中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生姜、大枣”之法,即是为了保护胃气而加的。

图片

随症加减

麻杏石甘汤虽为经典方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加减,以提高疗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减法:

图片

* 若风寒或风热表证未除,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牛蒡子、金银花等;

* 若津伤汗少,可加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 若咳嗽痰多,可加鱼腥草、浙贝母、桔梗、瓜蒌、连翘、黄芩等;

* 若遇血压明显升高者,麻黄宜慎用。

麻杏石甘汤合温胆汤加减是一种治疗肺胆湿热所致的咳嗽的方剂,由麻杏石甘汤和温胆汤两个方剂组成,两方合并使用时,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以清泄肺胆之邪火;而以温胆汤为辅方,以理气化痰、清泻心火、利水渗湿。两方相辅相成,共奏清泄肺胆湿热、止咳平喘之功。

肺胆湿热是指肺与胆的相互影响,导致肺胆之间的水火失调,湿热互结,阻滞气机,伤害津液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黏稠难咯,色黄,有腥臭味,或夹有血丝,口苦口干,胸闷胁痛,大便秘结等。

麻杏石甘汤是一种清泻肺热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的咳喘证。其配伍用量要根据邪火的盛衰而定,一般以重用石膏为特点。

麻黄能宣肺平喘兼泄热;石膏能清泻肺胃之热;杏仁能降肺气,止咳化痰;炙甘草能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

图片

温胆汤是一种温阳化痰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火上冲所致的咳嗽。其配伍用量要根据阳虚的程度而定,一般以重用附子为特点。附子能温阳散寒;干姜能温中散寒;半夏能降逆化痰;茯苓能利水渗湿;枳实能行气宽中;黄芩能清胆泻火。六药合用,共奏温阳化痰、清胆止咳之功。

* 麻杏石甘汤合温胆汤加减是将两方合并,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适当的增减而成的方剂。其目的是既能清泻肺中之湿热,又能温阳化胆中之寒湿,从而调和肺胆之间的水火失调,恢复气机津液的正常运行。

图片

其加减法如下:

    * 若邪火盛,则加鱼腥草、丹参等清泻之;

    * 若阳虚甚,则加桂枝、陈皮等温补之;

    * 若津伤重,则加知母、芦根等生津之;

    * 若痰多难咯,则加桔梗、浙贝母等利咽之;

    * 若胸闷胁痛,则加郁金、柴胡等行气之;

    * 若大便秘结,则加大黄、芒硝等通便之。

麻杏石甘汤合温胆汤是一种治疗外感风热,迁延不愈,入里化热,致痰热郁肺的咳嗽的方剂。其方义是清热肃肺,化痰止咳。其辨证要点是身体发热不退,咳嗽气急,咳浓痰,色黄有腥味,口苦口干,舌苔黄腻,脉弦滑。其方解是由麻杏石甘汤和温胆汤两个方剂合并而成的。麻杏石甘汤能清泻肺中之湿热;温胆汤能温阳化胆中之寒湿。两方合用,既能调和肺胆之间的水火失调,又能恢复气机津液的正常运行。


End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