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APS相机,我都没有任何兴趣,只不过以前收破烂附带弄回来很多,这几天收拾房间又发现了,然后拿出来处理掉,仅此而已。APS(Advance
Photo System)系统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根据当时的摄影杂志介绍,该系统诞生的背景主要是“小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具体而言就是:缩小相机机身和胶卷大小,在底片上记录更多的拍摄数据,融入当时的数字技术等等。该系统由FUJIFILM、KODAK、CANON、MINOLTA、NIKON五大公司联合开发,一经推出就卖力造势,然而,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有报道称在欧美市场还算马虎,但中国市场实在是无比惨淡,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原因大概有两点(我本人的认识):一、针对专业用户和业余爱好者而言,135底片尚且嫌小,你一个APS画幅(按最大的APS-H计算)30.3mmX16.6mm,仅相当于135底片58%的画面,怎么经得起放大?二、当时数码相机已经开始发展,传统胶卷摄影行将就木,消费者购买APS系统的意愿能有多大?这样看来,APS的定位就显得非常尴尬了,高不成低不就、不伦不类。所以,我认为开发者之所以搞这个系统,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愿景,只不过是行业极度内卷后,头部企业试图找寻新的方向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罢了。好听点称为“革新”,通俗点就是胶卷相机的“垂死挣扎”。而结局也基本上印证了我的推断:短短几年后,胶卷摄影就轰然倒塌。一个时代结束了,留下大堆旧物,120/135这类系统还能苟延残喘几天,仅仅只有消费级水平的APS则成了无人问津的工业垃圾。十多年前一个朋友处理废品,我买回来一大堆老旧相机,其中不少是APS机,便宜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个位数的价格。究其原因,很多商品刚上市还没开始卖就遇到数码热潮、胶卷特殊不好买,最后沦落到按重量处理给回收公司。这台OLYMPUS
NEWPIC AF200就是其中之一。假如不是因为上海影友蒋先生赠送我几个他自己封装的APS胶卷,我相信这辈子我都不会使用这个相机的。至于成像效果,大约相当于135傻瓜相机再打六折的水平吧。当然,APS系统还是有一些高档货的,比如MINOLTA的VECTIS S-1,NIKON的PRONEA 600i。特别是MINOLTA 的VECTIS S-1,外观时尚,功能也强大;而NIKON的PRONEA
600i则采用135系统一样的卡口,可以兼容135系统的镜头。说了APS系统相机那么多坏话,还是谈谈它的优点吧:这类机器确实小巧,有些几乎只有一个烟盒大,比如CANON的IXY,小型化;“文化程度”高,可以记录许多数据在胶卷上,这在普通120/135系统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智能化;APS胶卷没有片头露在外面,装卷退卷都是全自动,不会有没挂上片头就拍摄的可能性,安全性;系统设计了三种画幅,分别是C/H/P,H是全副16:9,C幅是3:2,P幅是全景模式3:1,多画幅。上述特征,用于把玩还是蛮有意思的。现在已经没有厂家做APS胶卷了,除非遇到蒋先生这样的超级发烧友,自己DIY胶卷,否则,这些相机就只是摆设或者垃圾。而冲洗同样也需要自己DIY一个显影罐,所以,这玩意儿只适合愿意动手愿意折腾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