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里的可爱儿童

 半城湖之缘 2023-05-31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作者:艳若桃李,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小跳蛙

1

六一儿童节到了。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代诗歌里的那些可爱儿童吧,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趣事?干点他们千年前干过的乐事,顺便学几首诗,也不失为一大乐趣!

“小孩七八岁,猪嫌狗不爱。”为啥?这年龄段的孩子,淘气爱玩,精力旺盛,顽皮异常,常干些“小偷小摸,捉虫掏鸟,追风逐蝶”的事。古今千年,概莫能外。不信?有诗为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池上》

哈哈,这自作聪明的小可爱,还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呢。没想到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线。

再看看大夏天两个不午睡,追蝶捉花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被同一个人看到了,并且还给定格成诗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这些顽皮的孩子,白天捉这捉那,玩得不亦乐乎,夜晚也不消停,竟然挑灯捉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图片

就是那放学归来的孩子,也不赶快回家写作业,而是在这适宜放风筝的时节,抓紧玩一会儿。估计他们那时候,作业也比较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哈哈,这些偷莲、追蝶、捉蟋蟀、放风筝的童年趣事,是不是成功地勾引起了我们许多人的回忆?如果谁小时候没有干过这些事儿,那么他的童年,将会是多么的乏味和空洞啊!当时干着美气的这些事,现在回头想想,记忆深刻的,也还是美气!

所以,如果有时间,带孩子到乡下、到田野里去看看、玩玩吧,那里没有水泥森林和烧钱的游乐场,却有天然免费的孩子乐园。

2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在古代,儿童对大人劳动行为的模仿,更是其成长和习得生活技能的主要来源。

到了现代,许多孩子貌似“天生”和“天赋”的行为,更是诠释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的概念。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孩子喜欢模仿干什么吧?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唐·《小儿垂钓》

一个天真可爱学钓鱼的孩子,怕回答路人的问话惊跑了鱼儿,急得老远就招手的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能不说作者对孩子天真可爱的行为描绘得生动之极。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以修补锅碗瓢盆为生的农民诗人,因为“无所不能粘补”,人称他为“胡钉铰”。在诗歌繁茂,牛人云集的唐朝,他就是凭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图片

如果说学钓鱼是生长在江河湖海边的孩子必备的技能,那么学习耕田和种瓜种豆,则是古代农业社会里每一个孩子必须要学的生存技能。来看看宋代范成大老先生写的一首诗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

看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生活能力强,是生活所逼,也是生活赏赐啊!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儿子娃,不吃几年闲饭。”意思是,男孩子到了四五岁,就要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我还有些不相信,等到读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不禁深信不疑。来看看这家孩子的分工和能干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唉,古代的孩子真是有福!”这是一个现代孩子对父母教育他“若不好好学习,就要去乡下种田种瓜!”时的感叹。哈哈,难道现在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写不完的作业,让他们苦不堪言,渴望去乡下?哈哈,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图片

世间万物,皆有生长季节,万不可揠苗助长,人也一样。但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盲目攀比的心理,让我们许多家长失去了“静待花开”的耐心和理智,总想帮孩子开发智力,快快成长,出人头地,结果适得其反的,不在少数。

让我们温习一下种树专家郭橐驼教育前辈的话吧,爱他,就顺其天性,让其自然生长。古人没有那么多的兴趣班和作业,也没有所谓的量子力学快速阅读法,但孩子的机智聪明一点儿也不少。来看看这几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可爱孩子的聪明吧!


3

某年,写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的那位诗人杨万里,坐船经过江西安仁,在河上看到一叶小船上坐着两个小童,他们收篙停桨,嘻嘻哈哈地在船上说笑着,打闹着。

天没有下雨,太阳也并不强烈,两个孩子却都张着伞。诗人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打伞?小孩狡黠地眨了眨眼说,“我们不想划船了,想省点儿力气,把它当帆使呢!”

图片

杨万里不由得哈哈大笑,谁家这两个小孩儿啊,太聪明了!有人要吗?我要领走了。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杨万里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呜喔呜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意境,原来取自古诗词啊!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袁枚(清)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雷震(宋)

图片

4

小女孩儿天性爱臭美,我五岁时,因受姑夫“挑唆”,大夏天地向母亲讨要过年的新衣服,因为不能立刻得到,坐地哭了小半日,声嘶力竭,眼肿脸红,得绰号“红砖”,意为惹不得。

没想到,古诗里的小女孩也是那么娇憨爱美,不仅贪恋小车车不肯去睡觉,还为衣服上少绣了一朵花而哭了一夜。哎呀,小姑娘爱美之心,真是千年古今,依然如此啊!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与小女》韦庄

图片

5

过年,过的是娃娃们的世事,是大人们想让孩子们高兴,而忙活十天半个月备吃备穿的日子。这是老辈人说的。诚如斯言。

过年守岁和元宵节“游百病”,是兴奋难眠的孩子们共同的最爱。来看看苏轼的《守岁》中孩子们的表现吧!“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写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那个有“神童”之誉的金末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他也写过孩子们闹元宵的情景:“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好问还是个无限信任年轻人,乐得放手让年轻人干的可爱老头呢。他说“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种植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一年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哎呀,相信年轻人会干好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可见,儿童是花朵,是希望,长大后是朝阳,是光辉。历朝历代,对于年轻一代,都是寄予了无限希望的。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图片

6

人之初,性本善。热情好客,对人不设防是孩子的天性。

古代儿童不知有没有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过“不要随便开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的话,反正古诗里的他们,见人不怯不羞,有问有答,礼貌可爱。不信?来看看古诗里这些可爱儿童对于访客的表现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见到陌生人不但不躲避,还笑问客从何处来。嘿,这小子,胆大!再看另一个不但和陌生人说话,还知无不言的小家伙,一点不懂藏着掖着,话说半分,语焉不详。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还有一个在家的小孩,是个负责任的小帮手。篱笆外,谁家没有系好的小船,被风吹到了钓鱼湾,他竟然以为是村里边来客人了,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即事》崔道融(唐)

看看,多好客的小孩!但你不要以为他们都是傻小孩。真碰上了骗子和强盗,他们机智勇敢,也很有办法呢!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童区寄传》,大家还记得吗?

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区寄,外出干活时,两个强盗绑架了他,被捆绑到四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区寄假装害怕得发抖,像所有的小孩那样,不停哭泣。

强盗们开怀痛饮,酩酊大醉后,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把刀插在地上睡觉。这孩子看他睡着了,就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割断绳子后,他拿起刀杀了那个强盗。

区寄没逃多远,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抓住了他,震惊之极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好呢?他待我不好,你只要留下我的性命,我就随你处置。”

那个强盗听了,盘算良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所得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幸好这孩子杀了那家伙!”

这个强盗藏起同伴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他捆得越发结实。到了半夜,孩子靠近炉火把绳子烧断,即便烧伤了手也忍痛不叫,然后拿起刀,又杀掉了这个强盗。

官府刺史觉得他很了不起,送给他衣服食物,让人护送他回家。乡里从事抢劫绑架的人,从此不敢正眼看他,也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敢接近他呢?”

怎么样,这孩子够机智聪明,勇敢果断吧。其实,有时候和孩子分角色扮演一些防范被骗的游戏,胜过千万次说教和叮咛。

图片

总之,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孩子们学古诗里面的儿童,走出家门,走入田野,走进大自然,去体验一些别样的活动吧。

捉捉蝴蝶和蜻蜓,看看油菜花和麦子,尝尝梅子和杏子,见见陌生人,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有父母陪伴,有学有得,那么,天天都是六一节!

-作者-

艳若桃李,女,甘肃省作协会员,大学文化,中学英语教师。喜欢阅读写作,发表过几百篇文章。教书育人责任田,读书写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笔耕不辍,非为大器想晚成,只缘精神有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