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在亚欧史上就像飓风一样,强度之大,影响之广,消失之迅速,令后人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之心。 人们常常会问:匈奴人起源于哪里?血缘上与什么人接近?与什么人混血融合最多?今天还有没有他们纯种的后代和混血的后代?…… 现在史学界得到了几乎一致的看法:匈奴起源于阴山一带,属于华夏族的一支,他们的祖先淳维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桀及其部众的后代。 夏朝灭亡以后,遗民应该是各处逃散的,往南,往西,往东,应该都有。那么,夏朝人的后代遍布中华大地。其中一支很特别,往北逃的那支——夏朝末代王夏桀之子——淳维以及他部众,后来形成了匈奴民族。 汤灭夏朝后,为了表示仁慈,并没有杀死暴虐荒淫的末代王夏桀,而是将他流放到了南巢。关于南巢在哪里,有不同的说法,不少人认为,南巢是安徽的巢湖一带。有人认为是夏桀自己要往南巢跑,当年夏桀祖先少康的复兴地就在其附近,有可能夏桀想防效其祖先卷土重来以图中兴。 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少康是夏朝一个中兴之王。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中间经历了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少康经历苦难磨砺,完成了复兴,夏朝又开始了一轮兴盛,也奠定了中原文明的基础。 夏桀之子淳维,率领妻妾和部众,逃到了北方。他们依托茫茫大草原,以游牧为生,繁衍生息,形成了后来的匈奴民族。 不同的环境,逼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便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游牧文明。匈奴人崇尚杀戮、抢掠、自由迁徙;而属于农耕文明的秦汉帝国的人们则崇尚和谐相处,安居乐业,以法律和道德礼仪相规范。 我在读史中获得这一知识点时,有话想说:是淳维及其部众创造了匈奴民族,还是他们只是融入了北方原住民中间,后来共同形成了匈奴民族?我认为我个人的想法应该更合逻辑和实情。那么,按照我的逻辑,我们就不能说: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朝遗民;也不能说匈奴是夏朝人的后代。而只能说:匈奴人的一部分,是夏朝遗民其中一支的后代。 我持上面的怀疑态度原因有三: 1、 匈奴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与华夏民族的语言相差比较大。 2、 匈奴人的长相与华夏民族相比,总体上还是有所不同。 3、 现在不能证实在淳维一部逃到北方时,当地(阴山一带吧)没有原住民。 言归正传。匈奴的演变过程非常复杂。他融合吸纳了众多不同的种族部落,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各有不同,比如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分别为山戎、猃允、荤粥、戎狄、戎翟、胡人、义渠、鬼戎、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等。 《诗经》里有一句“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就指到了猃允。有说法,猃允是对戎狄的一种蔑称。 在“匈奴”名字形成前, 有用“胡人”统称北方民族的做法,“戎狄”“戎族”也有统用过。 那些人——匈奴人的先祖,从夏朝结束后逃到北方,中间南方经历了一个商朝几百年,直到周朝他们才开始与周人接触,但势力不如周朝。 直到战国中期,他们才有了最终的名字——匈奴。 “匈奴”二字在当时的中原人这里,意思是“凶狠、残暴、野蛮的奴才”,包含了中原人对他们的恐惧、憎恨和蔑视。这时我想到了“倭奴”——个子矮小的贱奴。 小结一下: 匈奴起源于阴山一带,属于华夏族的一支,他们的祖先淳维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桀及其部众的后代。时间经过了商朝几百年后,他们在周朝时开始与周人接触。到战国时,“匈奴”这个名字最终形成。 好了,今天只聊匈奴起源到名字形成这一过程,关于它的发展和最终去向,以后再聊。 你来了,我们就是知音。感谢!祝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