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需求、技术、业务连续是创新三要素,但业务可持续对中国更重要

 许永硕 2023-05-31 发布于北京

花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设计思维与数字化转型——利用设计思维推动数字化转型之旅》的分享,于5月24日在绍兴分享。

在课件中,介绍了创新三要素:用户有需求,技术可实现和业务连续性

在课程分享过程中,我做了个小调查,在用户有需求、技术可实现、业务可持续(盈利能力)创新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中国企业最需要增强

现场的听众中,大多数支持技术可实现,少部分支持用户有需求。但没有人支持业务可持续

业务可持续是中国企业最值得关注的创新要素

其实国内关于创新的机会,一直都有关于是需求驱动还是技术驱动的讨论。但在以往的讨论中,提到业务可持续的少

我猜想很少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1)有人认为业务可持续是基础,没必要讨论;

(2)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很多成功的企业在业务可持续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

在这点我想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早期成功企业是以模仿、学习先进国家经验为主。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创新能力并不占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时候竞争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现在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但仔细研究中国很多高科技领域的产品,对于有硬件的产品,因为中国市场大,制造生态完善,容易形成规模化,借助硬件的成本优势取得了优势;但对于纯粹软件创新,比如工业软件、企业管理软件,没有了硬件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却屡屡被发达国家卡脖子

无论软件、硬件,中国企业都应该在创新的过程中,提升业务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其实在中国的工业软件发展早期、中国的企业管理软件发展早期,中国都曾经诞生过技术能力强,解决用户需求的软件企业,但这些企业都没能最终生存下来,其实有多种原因,但没有在盈利能力上形成突破,核心是忽略了业务可持续这一维度。

设计思维中有提升业务可持续的方法

在设计思维的原型设计中有两个步骤:

1、相似体验;

2、分离变量。

对于业务可持续性换句通俗的话讲:创新的产品、服务或系统可以作为一块业务,这块业务能够让参与创新的团队自给自足。即创新产品、服务或系统的市场足够大,通过市场获得的收入能够支撑团队的成本,这就要求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成本可控

在原型设计中,相似体验、分离变量主要应对规模化标准化的挑战。

相似体验如图示,在原型设计的第一轮迭代是针对一类用户设计,而与这类用户的体验相似,还会有很多类用户,通过持续迭代,可以选择有更多类似体验的用户,有针对的完善原型,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实现扩大创新应用规模的目标

以SAP的发展历史为例,最初的软件是用户定制的项目,SAP创始人将这款产品的通用化后,形成产品,开创了商品套装软件的新模式。

而对于分离变量,主要解决针对不同类用户需求,但不同类用户需求的差异,通过分离变量,借助配置,实现同一个产品针对多种用户。SAP早期同一套软件支持多种语言,多国的财务,就是通过类似于分离变量的模式来实现。

中国软件企业更应该加强产品化能力

最近国内APS软件行业是企业关注的热点,但APS产业有一个痛点:APS企业为一个场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排产效果,而一旦换一个场景,这个APS功能基本与重新开发的工作量一样大。即很多APS应用是项目型而不是实现产品+配置的模式。

因为APS产品相对于ERP而言,行业差异极大,所以国内通用的APS企业很难形成产品化。

国外企业如何实现产品化的?

20年前在i2工作时,i2的产品化模式是根据不同行业建立模板,并提供了四个行业的模板,包括高科技、汽车、冶金和食品快消等四个行业模板。

每个行业模板包括这个行业已经配置好的,基于模板文件的数据及可运行程序,当然也包括项目文档模板。基于同一个行业的APS实施,基于可运行的程序,修改配置,保证软件实施能够快速、保证质量、低成本、低用户技能门槛的实施,从而实现业务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通过不同模板实现分离可变量

后来加入Servigistics后,Servigistics也在推动模板。

加入SAP后,发现SAP的module company,本质上就是一种模板。

国内企业应该借鉴业务可持续性这一步

国内在信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国产的工业软件、管理软件,这对中国的软件企业是一个机会。但对于软件这种创新的产品,需要在早期注重业务可持续性盈利能力的建设,不仅关注技术和需求,还要为产品化早做规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