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主题一 借景抒情类课件
2023-05-31 | 阅:  转:  |  分享 
  
第五部分 主题分类阅读精练主题一 借景抒情类01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02比较阅读精练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
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
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一)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
,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温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
:“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确实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
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
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
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泉甘且冽 ________________(2)公步行良苦 ___
_____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初 犹 自 强 至 惫 甚 乃 缚 跨 其 背 于 是 且 步 且
负 各 半。凉。确实。///3.选文所写的“山”有怎样的特点?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中描绘黄山“虽兜笼不能容
”“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的语句可见黄山具有险仄、雄奇的特点。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
大声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
,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二) 今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入山。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
,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
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一匹在水里洗过澡的马站起身来,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我们)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
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
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
,鼐从,使鼐为记。(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
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pàn):同“泮
”,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姜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接着又沿悬崖往西走了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侧。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
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荫能遮蔽几十个人,树前
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石壁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
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
地吹打悬崖峭壁,草木、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些害怕,于是回去了。 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这件
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翼乎临于溪右/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被而名之/故虽有名马C.要客
九人饮于是/便要还家D.鼐从/隶而从者B1.B【解析】A.像鸟张开翅膀一样;B.命名/名贵的;C.同“邀”,邀请;D.跟随。2.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日 暮 半 阴 山 风 卒 起 肃 振 岩 壁 榛 莽 群 泉 矶 石 交 鸣。///3.下列对文
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循溪西入和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引出媚笔泉,表现了作者探幽赏奇的乐趣。
B.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文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
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乐于隐逸的意向。BC.全文既写了山势、溪流、奇石、树木、鸣禽、深潭、泉水、园池、
屋舍等自然景物,又涉及李公麟、何如宠等名贤。D.本文文笔清新,描写生动,对比衬托,形象鲜明,在艺术上形成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美感。3.
B【解析】“含蓄表示出作者乐于隐逸的意向”有误,作者并不乐于隐逸。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1.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略无
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3)良多趣味 __
______________同“缺”,空隙、缺口。逆流而上。甚,很。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山高处常有猿猴长声呼啸,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谷中传着猿啸的回声,那声音悲凉婉转,
很久才消失。 【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
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
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节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 【注
释】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③龂(yín)腭(è):
龂,牙根。腭,牙床。参考译文:【乙】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方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
高墙矗立,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
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沿着黄溪,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第一个水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水潭的
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
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再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个水潭。周边的岩石都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
嘴,参差不齐。潭下许多大石块杂乱排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只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正朝着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
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
地田园。3.解释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两山墙立 ________________(2)其下大石杂列 ____________
____4.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揭 水 八 十 步 至 初 潭 最 奇 丽 殆 不 可 状。像墙一样。排列。///
5.分析乙文中“来若白虹,沉沉无声”一句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
和叠词,生动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弯曲,以及流动时的无声。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视觉的角度,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刻画出三峡两岸山石的高窄。B.甲文通过猿猴哀转啸叫的描
述,并引用渔人的歌,共同体现出三峡凄清的氛围下人与动物处境的凄凉。AC.乙文作者在描摹景物的过程中直接流露出自己对景色的情感,例如
“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D.乙文像甲文一样,也采用总起的方式,先介绍对象的整体面貌,而后再选择不
同的角度和内容做具体描绘,思路清晰,秩序井然。6.A【解析】B.并没有体现动物处境的凄凉;C.这两句都是客观描写,并没有直接抒情;
D.乙文没有采用总起的方式。(四)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2)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3)悄怆幽邃 ___________
_____清凉。静止不动的样子。凄凉。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乙】山无麓,乍
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①。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
。嘉木奇卉被之,葱茜醲②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
迅流者。阴木荫其颠③,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④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
此可识。”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芒角:形容山峰突出。②醲:浓,重。③
颠:本指人的头顶,此处指溪水的上面。④瀹(yuè)觞:把酒煮热。参考译文:【乙】龙山山脚下没有林木,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
东西。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来,山高高地挺出,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叶。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山之间,心里开始觉
察到龙山的奇异。又回旋地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绕着护卫的样子。上好的树木和奇异的花卉覆盖着山
坡,翠绿繁茂,花香浓烈。风从树梢刮起,树林摇荡,山峰与树木好像相随着将坠下的样子,使人惊异得眼花缭乱。又走了几里路,发现有一泓深不
见底的、清澈的山泉。有泉水从石缝中冒出来,相互冲激着成了一条快速流动的溪流。茂盛的树木遮盖在溪水的上面,幽暗的花草缭绕在溪水的下面
。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随即下马,分开草丛,在石头上依次坐好,年轻人把酒煮热了请大家饮用。喝了
几杯酒,有客人指着西边的一块大石头说:“可以在这上面做记号。”并请我撰写。我便拿起笔,将一同游览者的姓名及游览日期写在石头上面了,
然后大家离开了。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心始异之/渔人甚异之B.环而卫者/环滁皆山也C.嘉
木奇卉被之/同舍生皆被绮绣D.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乃记之而去C3.C【解析】A.对……感到惊异;B.环绕;C.覆盖/同“披”;D.离开。4.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沿 溪 曲 折 行 数 里 草 木 渐 秀 润 山 竦 出崭 然 露 芒 角。///5.甲、乙两文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心理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梳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作者从“心乐之”到“凄神”“悄怆”;乙文作者从“未有奇”到“心始异之”再到“神骇目眩”。 谢 谢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