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之“八大怪”和“四面钟” ![]() 文丨汪金友 图丨肖文津 天桥西侧马路对面,就是天桥广场,也是过去北京最热闹繁华的场所之一。现在,这里还有“北京天桥八大怪”的塑像,分别是穷不怕、大金牙、曹麻子、王小辫儿、沈三、程傻子、常傻子和赛活驴等天桥艺人的特殊形象。塑像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八大怪”吹、拉、弹、唱、武术、杂技、写字、绘画等高超的技艺。 北京天桥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四面钟。1920年前后,北京宣南一带,修建了几座近代化的新式楼房。一座是万明路的“新世界”,五层楼,形状似一艘轮船,这是一个仿上海大世界的民众游乐场,今已不见踪影。另两座是商务印书馆出资盖的虎坊桥京华大楼和琉璃厂营业大楼,都是四层,十分坚固,今仍傲然挺立。 “四面钟”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一座高大的塔楼,上边四面都有时钟显示。当时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稀罕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四面钟被拆除。直到2003年,才按照相关图纸和照片,在原址复建。 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民国初年,天桥作为北京最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正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 天桥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和见证地,给北京乃至全国来北京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桥复建以后,也更加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印记。 我曾多次到这里游览观赏。尤其是天桥复建之后,拍了很多照片。一边拍一边想象,当年的皇帝,是如何前呼后拥,车推辇盖,大摇大摆地走过天桥。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旧京拾遗》》